關於 READr 怎麼找記者的

簡信昌
READr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ug 17, 2020

前一陣子,因為有個記者同事因為想要嘗試新的媒材,轉往影片相關的新聞產製發展。因此我們便開始在網路上廣發啟事,希望可以找來替補的記者即戰力。在這過程中,也面試了不少好手,問了各式各樣的問題。而其實距離我們上次應徵記者,也差不多十個月的時間,加上這次結束後,有不少參與面試的朋友都還回信來問面試過程的狀況,或是想知道自己哪裡可以改進,或可以加強,以備下次要是還可以遇到空缺時可以再來爭取。

當然我們對於這些這麼想要進入 READr 工作的朋友真的是由衷感謝,因此每個來信發問的,我們也都會好好討論可以給什麼樣的建議。當然每封回信都是針對個人的討論,所以也無法在這裡貼上,但是我想還是可以歸納出一些我們內部面試時在意的點,對於未來也許想找資料新聞相關工作的朋友作為一個參考。當然,如果是其他類型的記者,我想這些建議大概派不上用場,所以大家還是應該自己斟酌。

先來談談我們應徵的職稱,其實我一開始在徵人的貼文上寫的是「資料記者」,不過後來同事覺得不妥,我們就還是換回「記者」這樣一般的職稱。其中的原因在於我們覺得以我們報導的題目設定跟問題意識,角度等等,本來就會需要處理各種資料(不論量級的大小)。所以這個職位的記者就是一般的記者工作,頂多加上你常常除了一般受訪者之外,還「總是」必須去訪問資料這個特別的「受訪者」,要從資料這個受訪者的沉默中問出你問題的解答。再透過這些回答去跟其他受訪者的說法交叉比對,因此你並不會是「資料記者」,而就是一般記者。

就像我常常開玩笑的說,必考題就是你要知道「資料新聞」跟「調查報導」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也就是你要對資料新聞的外表跟內涵都要足夠了解。如果你以為處理資料,找到一些發現,叫做調查報導,那不要說這個工作機會必然跟你無緣,你可能整個對新聞的認識都要重新來過才行。另外,大多數人也很常弄錯的問題就是以為資料新聞是一堆圖表或是互動。對我們來說,那些都是非常後端的事,如果你的資料中有個驚人的發現,那也許這篇資料新聞也只需要一個數字就足夠讓人驚艷。

第二點,處理資料的能力。這個要求當然是接續上面的工作內容而來,因為你幾乎必然會有一到數個受訪者是各種資料集,那麼你的資料處理能力就會是一個會被檢視的條件。不過這個部分比較困難,因為大多數記者在過去幾乎都沒有這樣的能力,而當來面試的時候,想當然爾,幾乎大家都會說自己對於資料的處理跟分析有興趣。不過有興趣可能是你還沒碰到資料的時候會覺得那個世界是很酷,而且很美好的,但現實總是不如預期。所以面試者如果沒有實際做過資料處理或分析,這部份可以拿到的分數大概都會有些限制。

但是我們也可以理解,這部份對於現在很多新聞系所的同學在學校裡可能多少會接觸,跟線上記者會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如果現在在各媒體的記者朋友如果對資料新聞有興趣的話,可以考慮自己做一些小型的 side projects,這個跟從其他領域的人想轉進當工程師很像。如果你的 side projects 非常精彩,例如可以幫 siri 當顧問,而且網路上還有很多 open source projects 的原始碼可以應證自己的實力,那其他人怎麼可能會管你是不是國中有沒有畢業呢?!

但是線上記者也不用氣餒,因為比起資料處理的即戰力,就是對於議題的掌握以及能夠闡述自己題目的想法。這當中當然包含提案人自己對題目的掌握程度,對於整個專題的範圍規劃、想法以及想要說什麼等等。相較於資料,這部份則是在校同學目前還需要加強的部分。雖然有學校刊物,以及外面媒體的實習,不過目前從工作坊跟幾次面試來看,年輕的記者或剛畢業的同學在中、大型專題的想法上似乎還是很難有比較好的掌握。當然,跟線上記者的狀況類似,如果想要可以比較好的練習並且驗證自己的能力,還是要花一些時間作點自己的 side projects,並且找人一起討論(就是我們工作坊在做的事)。

當然,除了這些,我們也會想要知道記者對於資料的思考。包含你對題目的問題意識中,你需要去找什麼樣的資料,怎麼處理,問資料哪些問題等等。因為怎麼問資料問題,這個是很多人都沒有想過的問題。但是對我們來說,這卻是一種日常,所以練習去想想你的資料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怎麼問問題,這也將是一個非常重要可以了解你對資料新聞熟悉程度的指標。

最後當然還是再次感謝這次願意來面試的各方朋友,雖然最後有些人沒爭取到面試機會,或是因為只有一個名額而被割愛。但我們也希望 READr 可以慢慢長大,就可以找更多記者來花長時間做資料探勘、產出新聞。到時候這次的許多遺珠之憾,或接下來的各個身懷絕技的新秀都可以一起加入。

--

--

簡信昌
READr
Editor for

工程師 / 攝影師 / 資料新聞 各種興趣,目前擔任資料新聞媒體《READr》總編輯。對於新聞媒體未來想像充滿興趣,也希望透過技術改變新聞媒體的為來樣貌。同時也思考著如何以鏡頭與藝術創作面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