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時光機走訪各年代的日本團地吧

東京赤羽台 UR都市再生機構博物館參訪

Pei-En Li
Rentea Tuesday
Apr 28, 2024

--

有一次Rentea小聚上,提到我出國旅遊時都會排一些當地的公宅、社宅走走看看,並分享2023年年底在東京旅遊時參訪的UR都市再生機構博物館,發現大家都很有興趣,挖了公共住宅旅遊地圖的一個坑。

東京赤羽台團地建築物(photo by PN)

日本團地是「日本都市再生機構」(以下簡稱UR)的前身「日本住宅公團」蓋出來的集合式公寓,部分出租、部分出售,在1960年代的城市郊區大量興建,以滿足當時城市不斷成長的人口的居住需求。

由於追求快速的生產,團地大多呈現一種既定樣貌:鋼筋混凝土的外觀、整齊劃一矗立的排列方式,建築物外牆上甚至須高高掛上數字編號才能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自己要找的是哪一棟。

行前規劃

UR都市再生機構博物館的日文是「URまちとくらしのミュージアム」,直譯應該是「城鎮與生活博物館」,博物館裡面有過去數十年UR在進行團地建設時的規劃設計資料和翻新後留下的建築構件,2023年9月搬遷至東京赤羽台重新開幕。

想要前往UR博物館需要提前在官網線上預約,UR博物館是免費入場,每天、每場次有名額限制,並有專業的導覽人員帶隊參觀。

一早從東京淺草橋站出發,搭乘地鐵前往赤羽車站,出站後會爬幾個階梯,沿路會看到指示牌,大概走了十分鐘抵達UR博物館。

從赤羽車站步行大約10分鐘後會抵達博物館
走上一個緩坡之後,看到博物館就在眼前(photo by PN)

博物館的建築外觀漂亮俐落,有一種時空膠囊的感覺,在設計時被設定為一個儲放「空間標本」的空間,展示著過去數十年來日本住宅變遷的珍貴碎片。

UR博物館的外觀(photo by PN)

記得要準時抵達,於一樓大廳的櫃台報到。工作人員會等當天的訪客都到齊之後,開始解說參觀的注意事項,例如要全程跟著導覽人員移動、哪些地方不能拍攝等等。這裡都以日文進行,工作人員在發現我們是無法用日文溝通的台灣人,拿了一張英語的圖卡給我們看。整體來說,UR博物館的參觀空間幾乎都是不能拍攝的,也有強調說要注重隱私、請不要拍到其他同行訪客。

導覽以一個環繞投影的放映開頭,快速帶到日本住宅狀況、UR的源起和一路至今的成果,現場看到這些紀錄讓人覺得很感動,不過這一空間也是不能錄影的。看完接著就上樓開始走訪一個個一比一還原的團地空間。

1930年代戰後重建 — 同潤會代官山公寓(同潤会代官山アパート):一間單人房跟一間家庭式公寓

歷經1923年關東大地震和地震後的大火,財團法人同潤會成立並利用大量捐款重建房屋。除了重建房屋,為避免再次遭遇地震等天災帶來的損失,新的一批房屋設計著重在提升公共安全,例如使用鋼筋混凝土取代木構建材,引進早期中層公寓的設計樣式。同時,這些新穎的集合式住宅也搭配現代居家設備,像是安裝自來水管線、抽水馬桶等。

代官山公寓社區內也設置公共食堂和澡堂,當初食堂內使用的吧檯跟椅子都在公寓準備都市更新時被保存下來。

還原同潤會代官山公寓的廚房和廁所(photo by PN)
跟櫥櫃一樣的床,在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故居也有看過類似的設計(photo by PN)

同潤會代官山公寓已經在2000年代被拆除,但現在可以在表參道Hills看到同期的青山公寓,那裡在2003年歷經拆除重建,由安藤忠雄建築師所設計,還有保留部分舊建築的樣貌。

1950年代中層公寓大樓-蓮根團地(蓮根団地)

以2DK房型作為標準,讓公寓出現一處獨立的客廳、一處廚房兼餐廳的空間、兩間臥室的空間型態,打破在此之前人們寢食不分離的習慣。空間內的設備也看得出來比代官山公寓還要更新穎一些。

餐廳放了張餐桌是當時推廣新潮、西式的居家元素之一 (photo by PN)

導覽員說,因為當時餐桌還不是很普及的家具,在一般家具店都還買不到,因此在蓮根團地公寓內的每張餐桌桌腳都是被固定在地板上的,避免有些租戶在退租時試圖搬走它。

1960年代高層住宅大樓 — 晴海公寓(晴海団地)

晴海公寓於1958年竣工,晴海公寓坐落在東京灣填海造陸的人工島上,也是UR建造的第一座高層住宅大樓。當時的租金其實還蠻高的,不是一般上班族、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能負擔,部分居民是在公司在東京市區的老闆或高階主管,可能住在高樓層眺望東京灣更作為當時上層生活的想像(我猜的)。

晴海公寓內部帶有一點西式的室內設計(photo by PN)
晴海公寓有更現代的瓦斯台、不銹鋼水槽及座式的沖水馬桶(photo by PN)

使用西式馬桶大幅降低了裝潢的成本,而且比舊型蹲式的馬桶更容易維修。當時在日本,家裡使用抽水馬桶的比例很低,但在晴海公寓,抽水馬桶已經是每家每戶都有的基本設備。

晴海公寓的跳層式電梯設計

10層樓的建築第一次引入電梯設備,當時電梯還不是常見的公設,因此由一位電梯的操作人員協助大家按樓層,就像台灣早期的百貨公司。更特別的是晴海公寓的電梯不是每一層樓都停,當時因為電梯設備價格高昂,每三層樓才設有一個電梯口。

每三層樓一組,2、3、4樓一組,停3樓;5、6、7樓一組,停6樓;8、9、10樓一組,停9樓。假設4樓住戶要去5樓,沒有直接上樓的方法,而是要先下樓,從3樓的電梯口前往6樓,並下樓抵達5樓。(我沒有拍到照片,但下面ig連結可以參考)

跳層設計還可以減少部分樓層的走廊公共空間面積,有增加室內面積和可達成室內兩面採光的好處,所以當初其實有電梯口的走廊層的房間租金是比較便宜的,即使進出比較不方便。

但後來住在2樓的居民發現,他們上下樓都要通過3樓的電梯,先上樓再下樓很不方便,因此晴海公寓的外牆上又再增加了幾座圓形樓梯,直接從1樓地面層連接2樓走廊一側。

有一座晴海公寓的圓形樓梯被完整保留下來(photo by PN)

晴海公寓的公共電話

晴海公寓興建時家用電話還不是很普及的時代,但已經在走廊上安裝公共電話。當外部的電話打進來會先由接線生詢問想要聯絡的樓層和門牌號碼,接著接線生會按下每戶室內的蜂鳴器通知住戶有電話,那戶的住戶接到通知後,會再前往走廊的公共電話接起電話。

走廊上的公共電話和水槽,這條走廊被規劃提供社區居民一個互動空間(photo by PN)

原本建築師在設計晴海公寓時,在設計圖內融入了很多新潮的建築概念,例如應用柯比意「新建築五點」中的底層架空設計,但這個想法後來沒有實現,因為一樓架空的空間被認為可以塞更多的住宅單元。晴海公寓在最初的設計中也考慮了未來改建或擴建的可能性,在結構上盡量採標準化、模組化的形式讓空間更能夠自由更動,但可惜到了1997年,晴海公寓沒有歷經計畫中的轉型,而是被直接拆除。

1960年代花園別墅 — 多摩平團地(多摩平団地)

1960年代,UR在多摩平團地興建了一批附私人花園的低層、聯棟式鋼筋混凝土住宅。雖然是由UR提供的團地,但有這樣的花園想當然租金不便宜。

居然在博物館內看到一整棟的多摩平團地的花園別墅,地上甚至放了一些落葉還原現場(photo by PN)

多摩平團地已經在2000年初分階段分區進行都市更新,雖然低層的連棟透天建築都被拆除,但重建後的社區「UR多摩平之森」還是保留了大量的森林綠地,也新建了銀髮友善住宅、社區活動空間,和一座有營養師規劃菜單的社區食堂。

結束大約快兩個小時的導覽,導覽員推薦我們在博物館附近的赤羽台團地社區逛逛,2019年,這裡成為第一個被登記為有形文化財產(建築物)的住宅社區。其中,星型公寓是赤羽台住宅區的標誌,至今仍保留著1962年建成時的原貌。星形公寓的設計是為了填充團地開發時那些長條方形建築物剩下的畸零空地,同時也為每戶創造三面採光的通風明亮特點。

星形公寓外觀(photo by PN)

UR博物館內陳列的舊建築構件是各團地改建時保留下來的,在參觀一比一的室內空間時,仔細看裡面的家具都能看出歲月痕跡,甚至是小朋友在牆面上的塗鴉,就好像我們誤闖了哪位日本爺爺奶奶維護得很好的老房子,那種時間被凝結的感覺無法用任何一種仿舊手法復刻。

UR博物館內陳列的舊建築構件依據時代變化擺放(photo by PN)

有一篇報導說,當初這些團地重建時,原本也沒有特別規劃如何處理這些舊門窗、舊家具等,直到一些當地居民和地方組織積極遊說UR至少保留一些具紀念價值的東西,UR才將這些零件蒐集起來、放置在倉庫裡,並著手規劃一個博物館展示它們。願意多花心力保留這些物品實在是個了不起的決定,UR博物館的館藏和展覽就像一個回憶的百寶盒,讓團地的歷史可以完整清楚地在此呈現,搭乘時光機重新回到1930年代體驗一遍那些歷經時代變動而有所不同的居住形式。

最後,我放一個UR博物館拍攝的UR品牌宣傳廣告,讓還沒有東京旅行計劃的人可以過過乾癮,那如果已經有打算去東京的話,就安排一個下午去赤羽台走走吧。

--

--

Pei-En Li
Rentea Tuesday

臺灣人,做城市規劃並樂在其中,關注居住議題,前荷蘭學生簽證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