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給房客一個位子!用共同修繕,啟動老屋再生的循環

Ddio
Rentea Tuesday
Published in
Sep 30, 2021

租屋,是個明明需要時間,磨合租賃雙方,建立互信與默契的旅程,但礙於各種慣習,往往僅剩 10 分鐘快速約會的賭博小旅行。因為好屋稀少,房客得忍受耗電但還沒壞的定頻冷氣,因為好房客難以辨認,房東只能押注刻板印象,即便事後發現對方不愛惜家具,也只能自認倒楣。

如果從修繕開始,就讓房客參與,讓設計更符合使用人的需求;如果能讓雙方共同決定,租金的獲利,該分配多少在房屋的維護上,讓租金收益更透明;如果透過這些設計,拉長溝通的時間,增加磨合與培養默契的機會,我們有沒有機會,在台灣長出更多互信、負擔得起,同時協助老屋再生的租賃方式呢?

立志從居住者觀點出發,關注居住議題的 Rentea 社群,在今年(2021)夏天,以自住為目的,五年為期,租下一層公寓,希望能為上述提問,找出落得了地的答案。雖然公寓還在裝修前期,但為了紀錄初始的提問,讓裝修技術以外的各層顧慮,以及現階段的回答,都能如實呈現,所以還是將當前的觀察,紀錄於此,希望能為抱有類似想法的人,提供一些參考,以及減少錯誤的路徑。

讓租屋契約成為紀錄共識的工具,而非提出規則的手段

契約定案,是在第一次看房的五週後,也是第一次與房東會面的兩週後。

這是雙和常見的步登雙拼老公寓,只是欠缺維護。地磚隆起,電力浴室廚房等設施,也都需要更新,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是理想的居住空間,但因為它不只格局通風採光良好,根據時任房客提供的資訊,也有機會談到長租、允許裝修,另外,裝修費用攤提後,亦可負擔,非常接近我們想要的找屋條件,便決定嘗試租下這層公寓。

台灣的租屋慣習裡,通常見面兩三次後,就會簽約。為了把握為數不多的溝通機會,增加彼此了解,找到雙方滿意的租屋條件,我們選擇讓每步都走得扎實,而非盡快走到簽約終點。

在第一次看屋後,我們花了一週掌握屋況,再用兩週向房東提案,說明大略規劃,設定議程,才敲下第一次的會面。等正式與房東見面,便就已經讀過的裝修細部規劃,以及租賃雙方的權力義務,進行討論。身為主動承擔裝修費用的租客,我們談到了房租抵免,以及房東提早解約的修繕賠償,承擔裝修的風險,而對房東而言,除了找到了一個可以協助維護部份硬體的房客外,也得到每年主動訪視房屋的權力。另外,大概也是因為前面的這些互動,得到了房東足夠的信任,雙方最後同意,以內政部的租賃契約範本為基礎,連同這次會面的共識,由承租方起草,擬定正式的租屋契約。經過幾次微調,在見面後的兩週,我們正式簽下為期五年的租屋契約。

租屋契約對許多人而言,是他人定好後,拿來遵守的規定。當爭議發生在契約的模糊地帶時,便容易因為各自的詮釋不同,產生糾紛。如果能先凝聚共識,再將彼此都同意的權力義務,寫進契約裡而,僅把法律當做互動的底線,不只能促進雙方對潛在問題的理解,減少未來糾紛的可能,也能透過各個過程,累積更多信任基礎。

儘管這次的簽約經驗,還不足以顯示,這樣的承租流程,能套用在多少屋主與房客上,但可以確定的是,租屋契約不只是一份超商買來的文件,也可以是創造共識與互信的其中一步。我們在準備專案時就了解,不是每個屋主,都願意讓房客裝修房屋,更別說要為此更動合約、租屋減免,甚至是甲方的違約金。這些條件,是互動過程的產物,雖然只是特例,但或許它的過程,可以為通案的必要條件,提供參考。

用「下次續約要修什麼」,取代「公寓裝修就該如何」

先進行拆除工程,讓問題見光,再找其他工班,減少不確定因素,讓估價更實在

租期開始後,碰到的第一個關卡,就是「要像房東,還是像房客那樣,整修房子?」。

儘管一開始的目標,設在自以為清楚的「用三十萬預算,入住安全、適合在家工作的住宅」,也學了點裝修工法,但在面對設計師與工班時才發現,在多元建材工法、不同技術流派、老屋變數多樣的情況下,大家為了降低溝通門檻,需求確認,往往從「辨認業主是房客還是房東」開始。

如果自稱房東,通常得到「一律打掉重來」的建議,畢竟老化的水泥、管線,配上老的工法與建築法規,與其摸索考證,直接重來,的確是時間與維護成本考量下的務實建議。像有次找了友情贊助的設計師來評估工程,便直接建議浴室要整間敲掉重作防水、鋁門窗換新,避免老屋常見的各種問題,但如此一來,就不是三十萬可以支應的工程。

如果自稱房客,則通常是「堪用即可」。某次系統廚具商來現勘時,因為得知我們是房客,看著我們接了排水明管的泥做流理臺,直接勸我們維持現狀就好,因為若要安裝新的系統廚具,除了拆除可能衍伸的問題外,也得處理水管與天然氣管,吃力不討好,只有屋主才會做這樣的事。

在卡關幾輪後,我們發現對話的落差,與其說是房客做不了房東裝修,細究原因,則是建立在「房東與房客的攤提年限不同」以及「改裝需要一氣呵成」上。室內裝修,通常是先釐清需求,確定設計,後半段則是進場施工,缺乏滾動調整的空間。而因為前期就得確定所有需求,業主目前的預算額度、花費預期能攤提多久,便決定了施做工法與設計能發揮的空間,也造就了「房東或房客」的選擇題。

因為廚房是這次實驗的重點,我們最後決定在廚房採用「微房東」方案,打掉重來,但分批進行,而非要求估價一次到位。先拆除既有的泥做流理臺,讓可能的問題見光,再逐步請水電、天然氣、系統廚具商,做出符合需求的新式烹飪空間。雖然這樣無法在開頭就抓出確切預算,但因為每步的風險都更容易判斷,也能讓工班估出更實在的價錢。

浴室雖然也有諸多問題,但因預算有限,則採用「微房客」方案,先以美化、拖延問題為主,同時徵求房東同意,下次續約時,將重點擺在浴室重新改造,用合理的經費,做出房東可接受,也符合當代使用需求的浴室,例如整體衛浴、乾溼分離或四式分離。

將裝修切為多個段落,雖會增加整體工時與費用,也會影響作息,但因為拉長了攤提的時間,反而降低了每年的裝修成本,不僅讓財務更有彈性,在面對老屋時,也增加定期檢視屋況,持續修繕的可能。

將裝修的提問,從「公寓裝修就該如何」改為「下次續約要修什麼」後,自行實驗的空間也應運而生。因為不用侷限在施工期程裡,便可規劃在入住後,進行實驗性質的局部裝修。因為工班不用一次排好,可能失敗的 DIY 工法練習,也能排進裝修的進程裡。

長出價值相容,願意動手的鬆散社群,讓實驗與對話持續發生

自行拆除膨共地板松成果之一,大家手工拆起的半坪地板

計畫開始後才發現,從找屋、簽約到裝修,既有的慣習,往往難以達到我們的目標,需要自己走出可行的道路。如果只是一個人,為了一間公寓,打造一套特例,倒不如找間整修好的公寓還比較划算。但身為從 Rentea 社群出發,立志讓租屋成為居租選擇的第一間房子提案,這間公寓將不只是單一特例,而是實驗可能方案的起點。

Rentea 是從開源社群 g0v 發展出的居住議題社群,承襲開源社群文化,這裡追求粗略共識,以及動手實做的精神,以提案為單位,認同專案目標,願意動手的,便是成員,所有的互動過程、累積的經驗,預設公開,讓其他對議題有興趣的人,不用尋求任何人的同意,就能吸收同樣的資訊,增加類似專案成功的機會。

喜歡動手實做的文化,也讓專案在設計師、統包、監工的選擇外,多了一個自己動手的選項。像是因為發現地磚已經隆起到破裂,也有參與者了解地板拆除的約略流程,我們便在找來專業拆除工班之前,辦了自行拆除膨共地板松,用簡單的工具拆除地板,增加參與者對地磚與老公寓地板工法的了解外,也建立社群共筆,累積更多裝修的經驗。實體活動外,透過定期聚會,不用是設計師或建築師,每個人都能就自己擅長的項目,分享經驗,回答問題,或是讓資訊變得更有系統。這裡沒有人專精所有的事情,但因為每個人都會一些,都學了一些,合起來後,便能走得更遠。提案,作為讓互動進行的載體,則是盡量保持開放,雖然由提案人主責,但也容許不同意見的空間,讓嘗試與失敗發生,才能將原本屬於個人的住宅裝修,多長一點公共參與的可能。

用提案創造互動,用社群累積經驗,雖然一切還在進行中,但至少可以確定,過程中累積的關係與公開的知識,都會留在參與者身上,而非僅止於提案本身。

來走出另一種居住選擇吧

透過友人介紹工班,留下的老式鋁框海棠花落地窗

身為第一間房子的提案人,能夠用一間公寓,換來上面這些嘗試與心得,對我來說,是當初無法預料到的收穫。過程中透過友人介紹工班,留下的老式鋁框海棠花落地窗,也讓人相信,保留既有材料,也能長出另一種特色。當然,裝修完工前,每月都得多付一間公寓的房租,多少有些心痛,好在一來房租不高,二來也反應了這種修繕方式的缺點,可以列做日後找人討論、參與的題目。

由房客發起,為了滿足長住需求,而且相容於房東想法的裝修流程,還有不少問題待解,但眼前的阻礙與困難,或許並不是否定,而只是它還沒成為大家習慣的證明。希望下次再寫文章時,就是提案告一段落的時候了。

如果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 Rentea 坐坐,除了第一間房子提案外,我們每月有兩次的定期聚會,活動共筆、行事曆、聊天室加入方式等資訊,請見:

--

--

Ddio
Rentea Tuesday

斜槓主婦,打掃做飯 / 情緒勞動服務 / 網站前端 / 人宅跨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