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台北老城區 【小南門-龍山寺】

零售旅人
旅人 懿日子
Published in
Oct 18, 2020

根據文化部統計,建城130年的台北市是擁有400處以上的歷史古蹟,遠多於建城400年的台南接近兩倍。於是今天就挑一個台北最早的聚落,艋舺地區來個散步。

路線大約如下(小南門-龍山寺)

總路程約1.2公里算是非常近,整個行程約可安排2–3小時漫步,會是十分的愜意。

首先搭乘捷運綠(松山新店)線小南門站下車,從二號出口步行3分即可抵達小南門。

重熙門是清朝板橋林家為了避開艋舺的泉州勢力,方便進出台北城所捐建。因此相較於其他政府所建的碉堡式城門(現僅存北門),小南門是唯一的廊柱式城樓,可惜1966年改建成華北式城池建築,原本容貌盡失。

(日治時期原本容貌手繪圖)

如果西本願寺要重建的話,務必比照當時文獻建築呀~(語重心長)

接著稍微轉兩個彎可以到剝皮寮

剝皮寮是台北市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約於清代早期(200年前)就已成形,名稱來源則有兩個。一是殺牲製革的所在因而得名,二是來自泉州的杉木在此剝皮因而有其名。

這裡曾經是商業活絡的市中心,因此有許多閩南式巴洛克洋樓,從日治後期開始這裡就被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不能增建改建,才有幸保留。

木窗門騎樓環繞著整個街區,恬靜雅適,感覺門口有人拉黃包車都不奇怪,剝皮寮其中一部分現在是鄉土教育中心。(多麼俗氣的名子)

中央廣場是十分好攝的地方,兩層的老街標準建築,宛如宜蘭傳藝中心。

兩層樓免費的常設展展覽了一些台灣文化。

其中包括了小學教室
還有古早童玩

整體來說是一個十分鬆散的展覽,就是一個明明一些蠻有內容的東西,看完卻完全不記得看了甚麼的展覽。

倒是大廳入口處的木質樓梯,磚牆搭配玻璃帷幕,整個新舊融合得恰到好處,木窗門騎樓真的超美的,古色古香的氛圍充斥著整個街區。

大大小小不規則的方塊規律的排列在整面牆上,紅磚拱門也碰撞出形狀的火花,剝皮寮除了鄉土教育中心外,其他的樓房現在作為藝術空間,展覽一些小型藝術作品。

有一點類似華山後面的廠房一般。

每一步都是一個網美背景,那個奶油吊燈也是十分百搭,冰菓室或是高級茶樓用起來都各有韻味,兩排房子中間的巷弄則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

除了老街的即視感外,也不妨穿雜一些類似工業大廈的方塊,整條街不長但不時來走走也是不錯。

接著走到兩條街外的新富町文化市場。

新富町市場前身是1935年開幕的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以目前1930年代設立的台北公有市場來說,新富町市場是唯一倖存的。

(1938太平町市場-已廢, 1938幸町市場-改建為幸安市場, 1938入船町市場-改建為直興市場)

但也經歷了十分坎坷的歷史,包括戰爭時的凋零,戰後的人口暴增亂象以及和東三水市場間的競爭。幸好在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現在已是個清新脫俗的文創小空間~

一進大門左手邊是常設展,上面蒸籠形的吊燈十分有特色。

右手邊製冰室則是開業至今唯一有在營業的商店

在冰箱不普及的年代是攤商們保存生鮮物品的冷藏室,直到今天也持續為附近攤商製冰、切冰、送冰,市場的走道現在則有免費的常設展。

展出昔日市場內生動生猛的故事,其中整座建築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馬蹄形的平面,不只有流暢的購物動線,天井也滿足了市場通風採光的需求。

從小門出來的環形天井,現在已成為拍照聖地,最後在後面的地方則有小賣店和餐廳。

挑高寬敞的空間,不妨是消磨午後美好時光的所在,此外這裡也有創作者工作室以及巷仔內教室,不時舉辦的活動讓這裡儼然成為新興文化聚落。

漏網之魚是東北角木造日式建築

當時是作為管理員的辦公和宿舍空間,現在只可以從外面看看有些可惜,逛完老市場後來逛更老的廟宇。

步行約5分鐘可以抵達龍山寺。

建於乾隆3年(1738)的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台北三大廟門。

身為二級古蹟的龍山寺,直到今天香火仍十分鼎盛,不來參拜的話,欣賞建築之妙也是非常值得的。逛完寺廟也可以直接到一旁的捷運龍山寺站,交通可是十分的方便,如果這條路線要反著走也是可以的,建議下次有空走走~

後記:

龍山寺門口有一個公園,其中逢整點的水舞表演其醜無比,完全不值得一看哦!(貼心小提醒)

https://www.facebook.com/RetailTravel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