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之老店新生特輯

零售旅人
旅人 懿日子
Published in
Oct 6, 2020

誠品南西​ (1977)

說到老店新生不得不提的就是拉皮高手誠品生活了,誠品在台北總共接手3間超過40年的老商場,分別是西門店(1968)、南西店(1977)、武昌店(1978)。

西門店和南西店最初都是由今日百貨經營,然而西門經歷了1981及1989兩次大火後,於1997轉由誠品經營並成為拉皮第一次經驗。

南西店的命運就更多揣了一點,分別由今日(1977–1990)、力霸(1990–1995)、衣蝶(1995–2008)、新光三越(2008–2018)經營,每個時段都由當時最具話題性的百貨進駐也是不容易。因為是最新開幕的所以整個商場也非常完整優秀,尤其誠品搭上在地選品風潮成立expo精選台灣在地文創雜貨,表現突出的品牌甚至可以和誠品一起到國外發站拓展國際視野,誠品expo儼然成為台灣文創的第一把交椅,並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同樣位在西門町的武昌店原址則是來來百貨,與遠東與永琦號稱台灣早期三大百貨,至今只剩遠東穩站3強榜單。永琦與來來則分別在2002、2003退出市場,於是誠品在2004進駐低樓層並且沒有書店本業,高樓層則是國賓年輕精品旅館amba。

其實誠品還算保守接手的都不是營運太差的商場,加上誠品品牌實力可說是無攻不克。

微風南京 (1983)

真正的回春達人非微風莫屬了,除了成功改造台北車站外,微風南京也是台北數一數二的老商場之一。這棟建築分別由環亞百貨(1983–1987)、鴻源百貨並開設戲院(1987–1990)、環亞購物廣場(1990–2008)、勤美環亞(2008–2010)、momo百貨(2010–2013),營業面積減少至B2–2F經營。

其實環亞購物廣場在當年走的非常前面,定位甚至類似今天的微風廣場,1F有HERMES、MaxMara等一線精品坐鎮,B1進駐來自法國全亞洲第一間fnac(法雅客前身)以及最大IKEA,樓上也有Lifestyle大店生活工場以及品東西等。歐舒丹、Aveda、星巴克及GODIVA等元老級店家也存活至今,然而身不逢時加上品牌差距懸殊,2000年的封館改裝不如預期成功。

之後可說是每況愈下且momo百貨絕對責無旁貸,首先在2010封館改裝就縮小營業面積,自己4層樓非常難逛之外其他樓層直接擺爛,幸好微風在2015又再度封館,並完全以車站型百貨經營。分別引進快時尚Uniqlo以及生活大店MUJI,1F更是開先例打造甜品迴廊更獲得空前成功。

但其他應該也不是非常順利開幕4年品牌大洗牌,看似夾層的2F屢戰屢敗直到引進自家微風超市,3F、B1甚至也撤出將近3成櫃位,據說某日本品牌可能進駐B1但究竟是老面孔還是驚喜呢。

(BTW可能是因為台北空氣太髒了,1F的水晶燈也太黑了吧,可以麻煩摘下來洗一洗嗎)

SOGO敦化館 (1988)

Sogo敦化館一直都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其前身為1988開幕的永琦東急百貨敦化店。永琦是台灣第一間和日本技術合作的百貨,並引入週年慶及電梯小姐等一直是以高級為導向。然而敦化館其實只營運到1996,1997就由太平洋SOGO成立敦化新館,並延續以精品館自居直到今天。當時算是繼晶華DFS後全台第二間精品百貨,B2甚至進駐全台第一間IKEA,頂樓也有SOGO自營崇軒飲茶以及太平洋自營的健身房。

然而在微風廣場(2001)及Sogo復興館(2006)開幕後精品地位漸漸被取代,直到去年適逢Sogo30週年大變身,引入台北第一間排隊名店漢來海港。今年再加碼名人坊(完全置att4Recharge於死地毫不客氣),地下挑高空間則有UCC的旗艦大店coffee lover’s planet,旁邊更是引進紐約女王早午餐Sarabeth’s,頂樓則是維多利亞酒店旗下高級牛排館,餐飲陣容可說是十分堅強。

一樓仍然守住一線精品,雖然以前的Gucci、Bvlgari、Loewe已經撤出,但總體陣容其實和微風南山也差不多,樓上也有DANDY HOUSE、Socie等美容品牌,ABC Cooking studio也進駐5F。

近年老牌精品商場都努力轉型為Lifestyle Boutique,敦化館也不例外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另外敦化新館早期外牆是沒有Logo的,之後也從不見“遠東”中文字樣,也是敦化館最討喜可愛的地方XD

麗晶精品 (1990)

1990開幕的晶華也在中山默默耕耘30年,樓下的麗晶精品原本是LVMH旗下的免稅百貨DFS,大約有20間精品品牌以及紀念品店。但在2009退出台灣並由晶華收回經營,DFS是台灣第一間大型精品商場,5000坪的賣場在當年甚至可以做到20億,最近桃機二航要標免稅店時DFS也和微風組隊來標,可惜也是鎩羽而歸。

麗晶收回後仍然堅守多年,直到近年信義區興起中山精品街陸續撤出,只剩LV及GUCCI(撤)各一棟旗艦店,麗晶大概是目前全台樓地板最低的精品商場了,現在則也轉型為Lifestyle Boutique,除了依然有Hermes、Chanel雙層大店坐鎮,也有自己選品及陸續引進甜品一條街、藝術廊和手作烹飪教室等。甚至全台獨家來自北海道的厚鬆餅Tsubaki決定開正櫃,也有消息指出泰菜Issaya Siamese Club有意進駐。

看來雖然Regent品牌已被洲際收購,晶華發展台灣也是不遺餘力的。

比漾廣場 (2000)

話說比漾的品牌重塑也做得太厲害了吧,除了比漾綠深入人心,手扶梯的品牌形象也非常成功。一來把原本SOGO招牌紅皮帶上新色,二來樓層指引的圓招牌也做得很可愛。

以慢活為定位的比漾自營品牌尤其優秀,幾乎每層都有不同業種和餐廳並列,我倒是覺得可以集中到一樓打造不一樣的門面,雖然這間百貨不到20年,比漾更是僅有5年的後起新秀,但不論商場設計或品牌力毫不遜色於老牌百貨。一改太平洋SOGO經典設計創造自己的特色,比漾無庸置疑入選老店新生特輯。

https://www.facebook.com/RetailTravel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