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買書種種

Ring Shen 沈如瑩
感官世界
Published in
Jul 15, 2021

今年的讀書狀態不僅幾乎完全脫離新書,更積極的趨向特定議題。嗯,說「積極」實在是誇大了,不過買書、讀書時,會有一種「啊,現在好想知道關於這個領域的事情喔!這本、那本好像都有需要,真希望能瞬間增加相關的知識啊!」的心情,不求甚解的囫圇吞棗,即使閱讀當下有些想法,好像也不值一提。但身為一個出版邊緣人,雖然做不到具體的推廣、銷售,但總覺得分享自己的「閱歷」(閱讀歷程),應該是一種義務。

今年上半年平均每週讀一本書,這兩年好像都是如此。別人怎樣我不知道,但這兩年下來確實覺得編輯的工作接得多的話,讀書的興致會減低些。倒不是疲乏,而是因為工作時大腦已經吃了很多東西,那種「沒讀書很空虛」的飢餓感就少了點。目前接到絕大多數的書,都還是能讓我保有「讀這麼有趣的書還可以賺錢」的興致的,儘管工作過程有時十分挑戰。

我現在的讀書時間集中在睡前,如果早早爬上床,可能會讀上一、兩個小時,有時不免都滑手機去了,因而如果已經很想睡也可能只讀五分鐘,但一定會翻開書,稱不上任何堅持,比較像強迫症。床邊常態放著兩、三本書,第一本是主要在讀的,通常是近期購入的新書,每天都會讀,一本讀完換一本;第二本可能是買了很久但一直沒有讀的書(最近是一本翻譯很爛、九〇年代出版的電影書);第三本可能是對我來說很困難或大部頭的書(以這一、兩年的狀態,通常都是書林的希臘悲劇系列,其實就算我讀完也不知道自己讀了什麼,只是對情節和氛圍有概念)。

閱讀的速度減緩,除了工作時就已經在讀書之外,不在書店工作也是其一。少了借書和看書稿的福利,就算不說消費金額多寡,空間上也沒餘裕堆放大量購置的書目。雖然也讀電子書,但身為一個對圖書佔有慾極強的人,對於得到的只是某種「長期租借權」的東西,沒興趣付出太多感情,閱讀器的介面也讓我很難吸收比較需要思考的人文、科學類書目,因而我的習慣是只有娛樂小說之類輕巧的題材才以電子書閱讀。如果想要珍藏,還是喜歡紙本書一目瞭然、隨取隨翻的特性。這與我更集中閱讀某些題目可說互為因果,既然要買回來閱讀,當然要選擇我預期自己會長期關注、反覆閱讀、可構成我個人小小資料庫的書目。雖然,有些書要再拿來重讀,可能是很久以後了。

另一方面,因為很少追蹤出版社和通路的社群媒體,書訊的來源非常零散 — — 但真要我說,出版社的社群發文絕大多數都無聊得要命,通路則很少單純推書(我猜觸及率一定偏低)。多半是從同行自己發表的動態得知,很多甚至不是相關的個人或粉絲頁,只是偶然逛到,新書資訊自然就少。我一度決定既然擺脫了被動接收資訊,至少每個月自己逛一遍各大網書,看看各家都推什麼,但光逛一家就有夠疲乏的了,除了書籍簡介可以提供基本資訊外,內容連載的參考價值實在有夠低,尤其如今的書如果不實際翻閱過就買,很大機率會被排版跟錯字氣到吐血。(附帶說一個沒有關聯的事情:我在書店工作時,也從來不看別的通路排行榜,真心覺得干我屁事。)

至於與書評相關的網站或粉絲頁,我則多半很快掃過去,不是不喜歡看,而是我本來就是個不接受任何選書建議的人。這當然超級矛盾,因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書,我就卯足了勁要別人去讀去買,但竟然只允許這個行為單向存在,我自己也搞不懂為什麼,或許是很不希望在閱讀之前被別人的意見影響吧。

但無論如何,從社群或網路書店瞄到的書訊是有用的。在三級警戒之前,那些書訊讓我在逛書店時比較容易看見標的,否則光是一排排掃過去,老實說,要在爭奇鬥豔的書封設計和冗長的標題與文案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話說回來,在網路上搜集資訊後到實體買書的人,可能也屬於稀有動物了。

--

--

Ring Shen 沈如瑩
感官世界

理科生、偏食的電影觀眾、書店與出版產業邊緣人,喜歡寫字和手工藝。工作守備範圍:撰稿、編輯、企劃、策展、零售空間規劃,文章散見報章媒體。個人網站|rings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