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做生意必要的槓桿(如果你想做大的話)

Ringo Li
Ringo Li 生意思考
Aug 17, 2023

因為有馬的出現,人可以走到更遠的地方。車的出現則帶人跑編地球。

你的生意是用腳「行」的還是用跑車「跑」的?

我不會浪費你的時間去寫你一早已經知道的事

最近看 Stu Heinecke 的<<野草攻勢>> ,大意就是生意人可以參考野草的生存模式去營運,以及擴展其生意。

其中一章是 — 「避免一比一的槓桿陷阱」

大意就是 1 比 1 槓桿沒有爆炸性,你是在出賣自己的時間去換錢,而時間是稀缺資源。(另一個稀缺資是專注力,有機會再分享)

我也在經歷這個誘人的陷阱 — 最近有客人問可以替他做一小時的商業咨詢,本身不太想接,我就求其開價 5000/小時,結果他想也不想在付費成交。

(顯然,我應該再收貴一點……)

5000/小時 真的不俗,但因為這是一比一的槓桿,我越成功就越沒時間,這不是我想發展的方向。

事實上,我每晚都會問一問自己兩個問題﹕

  1. 我有什麼本身不應該做但做了?
  2. 我有什麼槓桿可以用但冇用?

第一個問題通常事後都易解答,例如昨天我不應該跟客戶詳談合約的詳情,同事去講便可以了。

但第二個問題則相對難答得多,因為要是知道的話,一早便應該用了!

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槓桿呢?

Tim Ferris 最為推崇的投資大師 Naval Ravikant 提出有 4 個槓桿,他指出﹕

Forge rich versus poor, white-collar versus blue. It’s now leveraged versus un-leveraged

若你想擴大生意或令影響發到最大,就應該要有槓桿的想法,以下是4種類型的槓桿﹕

  1. 人力 = 就是有人替你做事,以提高產出
  2. 金錢 = 當你每做一個決定就可以用錢把這個決定的力量倍數放大,想一想每年巴菲特由 Coca-cola 賺的股息 (50,000,000)是 Coca-cola CEO (5,000,000)的 10 倍,你就可以知道資本的威力。
  3. Code/內容/媒體 (管道)= 零邊際成本的產品或服務 (就是服務多一個客人,你實際上不需要加上任何成本)

頭兩個都是需要別人的首肯才可以實行,別人要肯幫你工作,別人願意給你或借你金錢去管理,你才可以發揮。

Code 或內容 (內容不限於文字,也可以是影片、書、Podcast。) 開始相對容易得多,只要開始寫或製作就行了,不需得到別人的批準。

我自己的增加槓桿的次序就是由 內容 -> 人力 -> 金錢 (現在是 3 個同時進行)。

我不懂寫 Code,但 Code 可以說是最強的 Leverage,看看世界最有錢的幾位 Mark Zuckerberg, Larry Page, Sergey Brin, Bill Gates,全部都是由 Code開始。

Code/內容一開始的力度很弱很弱,遠比你請一個人的效果低,但它們的延後效應則長很多。

自己為例,7年前寫的內容到今天還會為我帶來流量。因為知道文字留下來的機會率及影響力最大,最近花了接近 1 年寫書也是個原因。

公司估值 1 億美金的 Alex Homozi 每天都發佈非常有價值的內容,影響力每日在累積擴大。

用了槓桿後,唔係自己乜都唔洗做,而係做價值更高的事……

如果此刻你發現自己做的已經是最高價值的事,那當然可以自己繼續做,我自己也曾經是這個做法,但成長會慢得多。

有一段時間,因為自己的轉化率最高,所以全部 Sales call都係自己跟進,的確在當時是價值最高的工作。但一段時間後就發覺公司規模怎樣也提升不了,因為我的時間始終有限 — 就算有更多的查詢我也更進不了。

後來,我才驚覺這個模式是怎樣也做不大,於是開始教同事點樣賣服務、點樣跟進,生意開始有了點突破。

現在回想,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培養工作才是最有價值的工作,因為不會即時看到效果,說白一點就是不知道應該建立「人」這個槓桿。

我的領悟是,絕大部份情況下,一定有工作比你現在做的更值得做,只是你呢一刻看不到。若你知道有人可以替你完成,你應該立即分配出去,再積極建立更多槓桿。

總結

不論是談財富或談創業的書,掌握槓桿似乎是必要的技能,有錢人或生意成功的人一定有很多槓桿,他一定不是最出力的那個人,但他出少少力的力影響則超級大。

若你發現自己只有 1 比 1 的槓桿,那由今天開始則是開始建立其他槓桿了!

--

--

Ringo Li
Ringo Li 生意思考

香港人| 每天也在行銷 | 非「人生勝利組」,但有很多好朋友、好伙伴。更多網路行銷資訊在https://www.ringol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