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教育推廣、國際連結──淺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

林人中 River Lin
riverlin.art
Published in
8 min readMay 3, 2020

為推廣舞蹈藝術,自1970至1990年代,法國文化部挹注中央資源陸續在國內成立了三十餘間國立舞蹈機構。按照創建時序,共分為三種機構系統:國家編舞中心(全稱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簡稱CCN,始於70年代)、國家編舞發展中心(全稱Centres de Développement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簡稱CDC,始於80年代)及國家舞蹈中心(全稱 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簡稱 CND,始於90年代)。

全國共19間的CCN由文化部委任編舞家擔任總監,提供中階以上職涯的藝術家創作基地與專業發展資源。如台灣較熟悉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即現任蒙彼里耶國家編舞中心總監;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則是雷恩國家編舞中心(又稱舞蹈博物館)總監。在策略架構上,CCN與全國12間CDC互為姊妹機構,CDC的任務主要在於協理年輕編舞家的創作,對社區及一般大眾進行舞蹈教育推廣。

1998年創立的CND今設立在大巴黎區北部的龐丹(Pantin),另設有里昂分部。CND的公共任務是(一)提供專業人士訓練資源、(二)舞蹈文化資產保存、(三)支持編舞創作發展。起初,相對於CCN由編舞家主持發展其作品,CND的定位較為一所資源資料庫與研究機構,而歷任總監職交予藝術行政。但在2013年11月底,文化部宣布委任編舞家瑪蒂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擔任總監,開創CND由藝術家主持的先例。不同於CCN,CND並不服務瑪蒂莫尼葉的個人創作。莫尼葉接任後,透過國家機構的資源,延展原來CND的定位與組織架構,開始一系列的教育推廣與人才培育工程。

Cavaran Madrid 的圖書館陳設一景。

今天,CND在莫尼葉整合架構後,除了行政、藝文教育、資源發展、技術等部門,她將國際連結事務、節目策劃與製作化整為一(該部門稱為Création, Programmation et Activités Internationales)發展國內及國際共製節目,設立駐館藝術家制度,以三年為一期協理來自法國、巴西、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藝術家創作,並協助其作品推廣,此外還設有短期研究型駐村項目,提供編舞家與研究者使用工作室與舞蹈文獻資料庫,發展創作與研究計畫等。

其中,近期由莫尼葉與副總監艾馬赫.克尼爾(Aymar Crosnier)發想策劃的兩件新計畫分別為 Camping 及 Cavaran,這兩件計畫具體展現了莫尼葉對於一間國立舞蹈機構的營運態度。

Cavaran(意為休旅車、敞篷車)意圖打造一個「可移動的舞蹈中心」(Mobile CND),這項計畫於2017年4月於葡萄牙波爾多舞蹈節(Festival DDD)初試啼聲,10月則將移動到墨西哥的塞萬提斯藝術節(Festival Cervantino)。透過與不同藝術節合作,Cavaran呈現工作坊、講座、表演、展覽、館藏文獻選及職涯諮詢服務站,透過三到四天的駐地活動,展現舞蹈中心的機構與藝術文本。它巧妙地空降某特定藝術節作為介面,接觸當地舞蹈專業人士與民眾,同時提供一個對話管道,讓當地對法國當代舞蹈有興趣的年輕編舞家及舞蹈系在學學生得以攝取資訊。就一個國立舞蹈機構的網絡拓展來說,Cavaran計畫為國家機器文化外交的能量。

就策展觀點來說,「一座可移動的舞蹈中心」,意味了什麼?我以為,「舞蹈中心」這個機構術語表意了公共文化政策推行舞蹈藝術的成果,而一座位於首都巴黎的中心,為延展藝術傳播的能量,便透過「去中心」,將這個地域上與資源上中心概念抹平。再來,舞蹈中心的任務既是「人才訓練」、「文資保存」、「創作生產」,而不僅於呈現節目,那麼一個舞蹈中心便可超越開館時間而存在,一個舞蹈中心亦能在場館建築體之外創造對話與跳舞的空間。

因此,一座舞蹈中心去旅行,它意欲形構一個無牆、無障礙的藝術空間。在Cavaran,一座法國舞蹈中心的內容與空間可以出現在法國以外的地方,出現在工作坊、講座等任何現場性交流的場合上。機構變成一個載具與平台,具有擴散與流動性,亦有吸引、聚合他者的能力。在互文性上,若Cavaran是將舞蹈中心帶出去,那麼Camping 這件計畫便是把人帶進來,由參與者來建構舞蹈中心的空間與文本。

Camping 2017 美國編舞家Deborah Hay工作坊現場。

發起於2015年,Camping(舞蹈營)是一個為期兩週,由工作坊構成的藝術節/平台。工作坊作為一教育推廣的工具,Camping 劃出一個讓學生、專業人士與業餘藝文愛好者齊聚交流的場域。一日行程從早上開始,學員來上每天不同主題的早課,一起吃午餐,下午一起上工作坊,下課後喝一杯,到了傍晚則有表演節目。在這個基本架構中,同時還有電影放映、展覽、研討會、職涯諮商服務和專為孩童與素人設計的工作坊課程等活動。

Camping 的重點項目「Invited School」,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學校來到巴黎上課,其特色是打破學科限制,並不限於舞蹈系。CND的10多間排練場裡,混合了建築、美術、設計、音樂、戲劇、舞蹈科系的學生。活動期間,每間學校要提供早課,可能是瑜珈,可能是偶戲教學或合聲課。向編舞家取經學習的工作坊,則形成極其有趣的交流畫面。Camping的編舞家師資橫跨老中青三代,而這些風格各異的編舞家並不教現代舞技巧,不跳芭蕾,也不給基礎肢體開發課,而是提供一套身體方法與創作哲學。工作坊裡,他們跳舞也不跳舞,動身體也動腦袋,譬如你可看見美術系、建築系的學生如何看待身體的雕塑性,體驗音樂系學生對動作節奏的精準度,不論你是不是舞蹈專業,都不構成你「上舞蹈課」的障礙。「身體」成了不同學科背景學生與其他專業舞者學員的交錯的語彙,也是Camping 作為一個藝術教育計畫的基調:讓舞蹈教育的受眾範圍打開,強調「身體」在跨類別藝術系統中的位置。

針對Invited School,Camping設計了「學校馬拉松」一日活動。連續六小時,每個學校接力作20分鐘呈現,內容由學校自己決定。於是CND整棟排練場變成各國藝術學校的大觀園,你在這間排練場遇見丹麥表演藝術大學、下一間排練場遇見布魯塞爾平面設計學院,轉頭便到了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各國學生與一般觀眾自由流動在整座舞蹈中心互相觀摩。一瞬間我覺得這些學生實在幸福,透過Camping,學生在一個難得如此跨國、跨學科的場合交遇。技藝訓練的工夫學校作了,而CND思考的推廣與人才培育是,帶學生走出教室,為未來可能的藝術家作接軌業界的準備。

Camping 2017 前台陳設。

CND的Cavaran與Camping計畫才剛起步,但莫尼葉接任前,該機構於舞蹈推廣與研究的累積是讓計畫能成功的重要基礎,也就是說,CND並不是透過新立名目的活動來做推廣教育,它是更進一步將人才培育工作放在國際連結的實踐中。

一間公共場館的機構任務,比節目製作還要更「基礎」的工作是什麼?當台灣走向新場館林立的時代,我們或更加意識到各項「基礎」工作的不足。譬如談觀眾在哪裡,便回推到基礎教育系統中藝術或美感生活教育的問題;譬如談人才荒的問題,也可能又回推到高等教育的訓練結構與產業生態不健全的現象。假設我們把所謂「培育」的範圍擴大,那麼一個場館思考其培育、教育任務時,它與學校系統的關係互動是什麼,它如何從更年輕的一代中開始培育人才,它如何把藝術帶到群眾中,先於要觀眾買票進劇場等等,將可能是比生產節目更重要而基礎的事。

文/林人中
原文發表於國藝會線上誌,2017年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039739d01707ae7460c00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