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城市的漫遊者-京都漫遊手記
返回台灣的班機抵達桃園,已經深夜十二點多。推著行李從出境大廳走出來時,真切地感受自己已經從三度的京都,回到了正入秋、似乎還有點慢半拍的二十度台北市,才連忙把大外套和毛衣一件件脫下。腳底下還留有懸在空中的飄忽感。空氣很溫暖,台北潮濕的空氣,和足以凍紅楓葉、張口就能吐出白煙的京都大不相同。
想來是一趟奇妙的旅行,經過毫無計畫、不長不短的三十幾個日子,來自他國的我們逐漸融入這裡的空氣、學習新的生活方式。「臨時住處」開始變得像真正的「家」,熟悉卻又還不到令人厭煩的地步。像是要為這趟旅行畫下句點似的,我開始著手整理旅途中的照片,並將他們編輯成冊,同時也用文字再次整理這段旅程的點點滴滴。
京都入冬的那天
十月底,我和住在京都工作的大學友人一起搭機出發(對我而言是出發,對他而言是回去。)到達當天正是京都入冬的日子。深夜我們就近在住處附近的小食堂吃著遲來的晚餐,狹小懷古的空間裡擠了三個風塵僕僕的旅人,吧台抽煙的大叔背對著我們獨飲,穿著白色圍裙的老闆娘前來招呼。
我們都點了五百日圓的家常烏龍麵,媽媽用冰箱裡常備的咖哩塊即刻完成的那種。吃飽離去時三人在拉開門簾的瞬間直呼著冷,老闆娘才操著柔軟的京都腔說:「聽說從今天開始要變冷了呢」。我們還來不及從行李廂拿出適宜的衣物,只能先套上手上有的幾件薄外套禦寒。
鴨川河畔的家
我們住的share house位在鴨川右岸的清水五条,是一棟和周遭民房幾無差異的木造二樓小房子,它不像飯店旅館那樣華美,卻很像家。這裡就像是我們這趟旅行的原點:累壞的夜晚回到這裡,才剛沾到床就倒頭大睡,隔天像是重生一樣再從這裡出發。
屋裏有五個小房間、小廚房、衛浴。我們的房間在邊間,在發現如何把冷氣切換成暖氣之前,常在京都寒冷的夜晚發抖著入睡。房裡有一扇不太能打開的落地窗,窗外兩層樓高的楓樹與我們比鄰而居,回顧這棟房子的種種,我最喜歡的便是在晴天拉開窗簾看樹影落在紗窗上的樣子,直到現在都能閉著眼想起它。
在京都生活必備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和雙腳,每天騎著租來的淑女車穿梭在鴨川左右岸以及各家超市採買晚餐材料。從我們住的清水五条到我最喜歡的出町柳下鴨神社,要騎一段約四公里的上坡路。一開始氣喘吁吁的我,到最後居然也就這麼習慣了這項運動。我們也時常一大清早就跑到下鴨神社,學著狸貓們在廣大的糺之森裡隨意散步,走累了就在小溪旁坐下休息。
記得有天坐市內公車去上賀茂神社逛京都麵包節,在神社的小溪旁遇見一個打水漂的小男孩,就這麼隔著河的兩岸跟他一起玩起水漂來了,你一次我一次,成功就高興地替對方拍手。小男孩或許是住在上賀茂神社的京都狸貓變身而成的吧,離去時我不禁這麼想著。
秋天的京都是場盛宴
秋天來到京都,不免俗的是該好好賞楓一番。我走遍東福寺、南禪寺,常極光寺和圓光寺,見證的楓葉從青綠轉黃,再染成火一般艷紅,飽嘗了京都的秋楓套餐。京都的楓葉,待時候到了就滿山滿谷地紅。除了名勝之外,路邊轉角也能看見楓樹,沒有標籤也無名,只是獨自在陽光下慵懶舒展枝葉。
在這場盛宴中,行駛鞍馬貴船的「叡山電鐵」的夜間賞楓電車,輕易地從靜態的眾賞楓活動中脫穎而出——電車行駛到「市原」到「二ノ瀬」車站間,車廂內所有電燈暫時關閉,任憑乘客們由漆黑車廂內,欣賞窗外被燈光渲染成亮橘色的楓葉,窗外豔麗澄橘呼嘯而過,彷彿身處時光隧道,一路奔向無止盡的彼岸,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是迷幻的體驗。
除了楓紅名勝,位於左京區的岡崎,是我在這次旅行中第二喜歡的地方,僅次於瀨戶內海美麗的小島直島。
來到岡崎的那天,上午在夷川水力發電廠旁碰到編織銅線工藝品、席地而坐的老先生。所有人都匆匆而過,幾乎沒有人停下來和他對話。我耐不住好奇心,停下來和他進行了半聽半懂的對話,他把手中編織到一半銅線小盒子放在我手心,掌心傳來的冰涼金屬溫度及重量我仍猶記在心。
結束平安神宮和夷川水力發電廠巡禮後,在岡崎案內所(案內所是利用一台廢棄的電車重新打造,非常特別)無意間拿到傳單,於是前往舉辦於傳妙寺內的當地音樂市集。明明不是當地居民,卻也自然地混進市集裡吃起咖喱飯跟啤酒來了。在寺廟裡舉行的音樂祭,主殿是西洋樂演奏、側邊的房間裡同時卻演奏著傳統樂器,饒富衝突趣味。那天我在午後和煦陽光下,一邊聽著不遠處傳來的樂聲,一邊漸漸感到舒服得即將入睡。
旅途歸來
回到台北後,抱持著為自己的旅程留下痕跡的心情,著手製作一本攝影zine。第一次將自己拍攝的照片編輯成冊、還要放到線上販售,心中相當忐忑不安。
我用了我們的Sharehouse的名字當作這本攝影小誌的標題,封面則選用在三条六角堂拍的木造大門:六角堂中有著名的六角型臍石,據說正位於平安京的中心點。即使隱身於三条安靜的街區內,平日前來參拜的人始終絡繹不絕。我喜歡這木造大門在斑駁光線下顯得古舊又安穩,就像我這個月來對京都的感覺。門上的紋路刻畫著時間的痕跡,靠近時似乎還散發著木頭和太陽曬暖的香味。我想它很適合做為這本攝影zine的開始與結尾。
另外,我也挑選了旅程中的一部分照片,並用相紙印了出來,每本書中各會附上一張隨機、未出現在內頁的照片。這些照片有許多關於京都的光線、空氣、溪水,還有楓紅、鴨川等等,它們像是這一個月內各種片斷的記憶。如果說這書本是透過十幾張照片組成一個的故事,那麼這些照片就是完成旅程的一片拼圖,如今已經散落在每個拿到這本書的人手中了。
說來有趣,人總是無法安於現況。當在某處安定下來後,就又不由得地想去別處旅行,即使已經身處京都也不例外。
在這一個月的旅程中,又趁著離開前去了一趟瀨戶內海。十一月初,剛過藝術季的直島靜得嚇人,從宇野港空蕩的渡輪等候室,到島上無人的便利超商與書店,像座無人島似的安靜。
我至今難忘直島清晨雨後朝陽下發光的海面和藍天,還有地中美術館及本島地區的「家projetc」帶給我的啟發,於是在去年八月又製作了另一本關於瀨戶內海以及台灣的海的攝影小誌。
KIYOMIZU GOJO 是我的京都漫遊總篇集,而有關海的攝影 zine — A Seaside Walk 則是送給在炙熱夏天內心繫海潮的人們的作品。
那麼,我們在下篇文章再見了。
走過路過看完了,請不要忘記幫我拍個手👏
如果你還想看更多 旅遊手記/攝影 分享,就用力的 👏拍手 5 次以上吧!你的鼓勵會帶給我動力寫更多相關的文章唷!
我是Shaos Liu,也可以叫我Amber。我喜歡插畫、攝影、設計和一切能具啟發性的人事物。目前以Roamer Press《漫遊者日報》的名義,不定期推出個人出版刊物,包含原創插畫及漫畫、攝影 zine等,有時也會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