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設計師求職記

—— 本文僅獻給在求職路上努力的人們。

London Tube sign

好不容易自工作人士重新適應學生身份的我,萬萬沒有想到英國的求職時程是如此地遙遙無期。即便課程相較其他學校多了一年的時間可以累積設計作品,但基本上想在倫敦找工作的同學早在畢業前兩三個月就開始鴨子划水、慢慢佈局接下來的求職路。

一直以來找工作對我而言都不是太困難的事,加上有過工作經驗,完全沒有考慮到亞洲經驗幾乎是無用武之地。在投了近百封履歷卻還是沒有收到任何進一步的通知,讓我非常挫敗,進而開始跟同學、前輩們求助。周圍的朋友申請的設計職位不外乎公部門的當地自治區(可以雇用外籍員工)以及私部門以設計顧問為多數。每個職位從投遞申請、面試(作品集審核+設計挑戰)到收到 offer 幾乎都是三個月起跳,彷彿一場你追我跑的愛情大戰,載浮載沉的讓人永遠都抓不準上岸的時間。

一次聚會中,學長告訴我:「真正找到好工作的人,都不是那些整天待在工作室裡的人。」。畢竟英國的求職方式跟台灣還是有些許不同,除了標準的 CV 跟作品集以外,很多時候一場 coffee / event meetup 反而更能連結到業界人士,進而有機會拿到內推或轉介的機會。雖然不一定每一個聊過的人都會幫忙,但至少展現了作為求職者的積極,同時也能搜集更多求職公司的資訊,更有可能轉化成面試時候的話題材料。另外,千萬不要輕易相信英國笑面虎,很多時候英國面試官臉上的表情不代表他們實際的想法,即便在面試後收到拒絕,也可以問招聘團隊面試的回饋(有些關卡後會提供)當作學習。

陸續收到面試邀請後,我也持續設計挑戰的練習,同時保持與同學的社交活動、交換經驗與資訊。而通常面試的最後一關-Cultural fit (文化磨合)/ Chemistry check(化學反應)就是看兩方的造化了。如同約會一樣,熬過前面的基本技術性考題後,雙方要確認彼此對於感覺、興趣、團隊文化是否認同。在這一個關卡最關鍵以及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們團隊?」(直譯:告訴我,我們要在一起的原因),這個時候絕對不能説沒有!把前面幾關所搜集的情報以及面試官的背景資料通通複習到滾瓜爛熟,找出彼此的共通點,列下至少三道連結工作內容、環境與面試官經驗的問題,營造如同聊天的情境,輕鬆愉悅但帶著堅定的態度說服團隊需要你加入的原因。

相信自己、持續努力,總會有人欣賞你、願意給你機會的。

2022.1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