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

片刻永恆

Barbican Conservatory x Ranjani Shettar, 2024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偶爾感到 FOMO (錯失恐懼症,意旨總感到自己不在時可能發生非常有意義的事)?

跟朋友聚會的時候,除了聊聊彼此的工作,我更好奇每個人最近做了哪些有趣的事。畢竟倫敦的活動琳瑯滿目,一個人根本搜集不完。但生活在繁忙的城市如倫敦,其實不必感到 FOMO 。因為每一個相遇與生活片刻,轉瞬即逝 。唯有珍惜當下的體驗,讓那些片刻化為永恆的記憶才是真實的。

對我而言,我最喜歡的時刻,是駐足在藝文展演中,與不同的作品對話。無論是自己或是跟不同專業背景的朋友一起體驗藝文活動,包含展覽、電影、音樂劇、表演,青菜蘿菠各有所好,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各個藝文單位也推出青年、學生優惠。如果一年會進博物館超過三次以上的話,我推薦申辦博物館學會(Museum Association)的會員。許多展覽館都有跟學會合作,不用另外再買特展門票,物超所值!

倫敦市區的展覽館當中,我最喜歡的三個場地有兩個位於南岸的藝文中心— Southbank CentreHayward GalleryTate Modern(泰德現代美術館)以及座落於舊城區以粗獷主義建築聞名的 Barbican Centre(巴比肯藝術中心)。上述的展覽館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個特展分別是 Mike Nelson: Extinction Beckons(2023)、Ólafur Elíasson: In Real Life (2019)以及 Isamu Noguchi 野口勇 回顧展(2022)。

Mike Nelson: Extinction Beckons at Hayward Gallery, 2023

Hayward Gallery 位在市中心的南岸,沿著滑鐵盧大橋走去,隱身在 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 英國電影協會)後方。其展覽館每次推出的展覽都是大型作品為首,以不同型態的雕塑與體驗,挑戰觀者的感官。

在 Mike Nelson 的展覽中,他使用廢棄材料打造了猶如置身在科幻小說的密室逃脫裝置作品。觀者與作品以及其他觀眾的對話及互動尤其有趣。館方人員也提及光是佈展就請了三十位工作人員把真沙搬進展覽空間,以打造令觀者身歷其境的視覺與觸覺饗宴。

Ólafur Elíasson: In Real Life at Tate Modern, 2019

同樣座落在南岸藝文區的 Tate Modern 也是欣賞當代藝術的聖殿之一。Tate Modern 的建築物前身是河畔發電站,坐擁泰晤士河河景第一排,穿過千禧橋,通往聖保羅大教堂。除了聚集許多當代藝術品的館藏外,Tate Modern 的渦輪大廳(Turbine Hall)更是經常懸掛大型展品、舉辦月末的週五博物館之夜。

Ólafur Elíasson 擅以使用光、水等元素與調節空氣溫度為元素,為觀眾創造出別具特色的沉浸式體驗。而他也曾於 2003 年在渦輪大廳展出他的《天氣計劃》裝置,並在 Netflix 設計專輯《抽象:設計的藝術 (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中闡述他的創作理念。在 In Real Life 的展覽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座 45 米名為《Your blind passenger》的橘色霧室裝置作品。讓觀者運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思考自己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Isamu Noguchi Exhibition at Barbican Centre, 2022

最後一定不能錯過的就屬倫敦藝文基地 Barbican Centre 了。這座位於舊倫敦城區市中心的都心綠洲。除了展演空間外,Barbican 還有植物園、表演廳、電影院、咖啡廳等。讓不住在 Barbican 的人都可以享受這座開放空間。

野口勇的作品多樣,且不受媒材所限,並巧妙地將作品融合在各式的展示空間,賦予其不同的意義。在 2022 年的特展中,我特別喜歡由紙材所做成的不同形狀的 Akari 紙燈系列。在諾大的粗獷建築中,作品與光影的交錯,十分令人著迷。

生活中還有許多細瑣微小的片刻,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發覺。

你呢?你又為了什麼停下腳步呢?

Life is a party, there will be no party without you in it.

Editor | JS.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