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雜觀點|從LINE Bank台灣開行來看金融產業趨勢
一、楔子
經歷兩年多的籌備,LINE Bank終於在4/22日正式在台開行。作為金管會核准的三家純網銀業者(包含:將來銀行、樂天銀行),LINE Bank成為繼樂天銀行後,第二家開業的品牌。而LINE Bank的開業,也無聲揭開後疫情時代金融產業的新扉頁。
二、關於LINE Bank
LINE Bank 首波推出五大服務,其中包含LINE Bank好友轉帳、快點卡、夢想帳戶等功能。現在,就讓我們一窺LINE Bank究竟有哪些獨特之處!
- 快速開戶
- 好友轉帳功能
- 「零存整付」功能
- LINE Points回饋
- 線上信貸申請
三、何謂純網銀
說到了這裡,想必很多人心裡還是有一個疑問:究竟「純網銀」是什麼東西?它和市面上常見的網路銀行、數位銀行差在哪裡呢?
根據金管會的定義,「網路銀行」是使用智慧裝置、電腦或其他設備,連接網路來獲取金融服務的系統。因此,我們日常生活中看見的數位銀行、傳統銀行的網路帳戶,以及如LINE Bank的純網銀都屬於「網路銀行」這個大範疇中。
- 傳統銀行的網路帳戶
最常見的如:某某銀行的「行動網銀App」或官網上的網路銀行。它們能做的無非是實體銀行的一些簡單業務,如:基本轉帳、查詢帳戶和開立定存;但是像申請貸款這類大資金流動還是得填寫資料請專人聯絡。同時,網路帳戶的服務還需遷就實體銀行的營業時間。
- 數位銀行
數位銀行沒有實體存摺;但卻有金融卡可提款。同時,數位銀行依法可以設立實體分行,如王道銀行在台北市東區便有實體分行,而台新Richart和國泰KOKO都可以到傳統銀行辦理業務。由於數位銀行少了部分設立實體分行的成本,所以可以提供較多優惠。另外,數位銀行也不受限受限於實體銀行的營業時間。不過,如需提領、轉帳或貸款大量金額仍須至實體分行處理。
- 純網銀
純網銀依法不得設立實體分行,也不開放併購實體銀行,所有的業務網路化,貸款也得以線上審核。純網銀不受限於時間、地點侷限,辦理業務可以透過手機、電腦,未來甚至能透在超商、電商平台和電信公司完成。然而,如同數位銀行一般,純網銀在提領、轉帳額度上有較多限制。
四、台灣現有純網銀業者比較
- 樂天銀行
樂天銀行作為三家純網銀中,唯一具有實際營運經驗,在台會員數約有600萬人。樂天銀行主要客群鎖定既有會員、25~50歲白領階級和哈日族。樂天銀行的優勢為跨境流通點數,以及提供台日提款卡。
- LINE Bank
LINE Bank鎖定的客群主要為既有的會員,另外也包含股東(富邦、中信、遠傳和台哥大)的用戶們。LINE Bank最大的競爭優勢在於其多元的服務系統,例如我們熟悉的LINE Pay、LINE Points、LINE Taxi等。透過這一系列的服務,塑造出LINE的生活圈。
- 將來銀行
號稱「國家隊」的將來銀行,股東組成多元,包含中華電信、全聯以及多家銀行,目標客群鎖定既有的中華電信客戶和全聯會員,以及低收入戶、小型企業和信用小白。由於擁有多元股東背景和電信巨頭的加持,將來銀行在未來擁有更多異業結盟的可能和數據應用的優勢。另外,手機申貸的審核通過也將成為將來銀行的競爭優勢。
五、金融產業未來的趨勢
- 傳統金融產業轉型的背景
數位整合趨勢:
誠如上方所言,隨著數位化時代的來臨,「資料」為王。各式企業紛紛投入數位轉型、虛實整合,以期攻佔這塊新時代的大餅。金融產業當然也不例外。業務流程數位化將使傳統銀行省去龐雜的人事開支,更重要的,減去實體分行的固定成本 – – 它們便能利用省下的成本回饋給儲蓄的利率,吸引更多的客戶前來。
消費者習慣改變:
「金融交易的本質就是基於信任的跨時空價值交換,本來就充滿著懷疑與資訊不對稱。」數位轉型行之有年,然而在金融產業卻推進緩慢。其原因在於網路金融的所有活動,相較於面對面的實體銀行服務,信任的跨時空交換和資訊對稱的保障充滿更多不確定性。不過,在新冠疫情的攪局之下,消費者對於遠距的服務接受度提高,也間接造成了純網銀的崛起。
- 金融生態圈的優勢
降低獲客成本:
透過生態圈的整合,銀行得以透過大量且多元的消費場景接觸消費者。試想一下:未來銀行可能會在旅遊平台販賣保險、在外送平台推廣好友轉帳功能等,藉由大規模的操作與數位通路,省去了過去的人力推銷成本。
數據的收集與變現:
簡單來說,就是增加行銷投放的精準程度。透過對於顧客在消費流程的數據分析與交叉比對,提供最符合顧客需求的行銷方案,提升行銷的效果,而非過去電話推銷的亂槍打鳥。
強化客戶關係:
生態圈也可以藉由一系列的生活服務,提升客戶對於品牌的黏著度與活躍度。例如LINE Bank整合LINE Taxi、LINE Pay等日常生活服務,將使其客戶在顧客體驗上大大提升,強化品牌與客戶間的連結。
- 金融生態圈的落實方式
銀行即服務(Banking-as-a-Service, BaaS)
在BaaS模式下,銀行是金融商品的提供者,但交易的平台是以顧客在商家的消費場景為主(如:電商平台):銀行透過和商家的API (Application Interface)直接串連,將數位金融產品直接導流給商家顧客。於銀行而言,希望透過非銀行通路創造更多新客戶;於商家而言,希望藉由整合購物、付款和金融服務三環鏈,優化顧客體驗,增加客戶黏著度。
銀行即平台(Banking-as-a-Platform, BaaP)
在BaaP模式下,銀行將自身發展為平台,並讓商家將商品上架到銀行的平台,使其整合入銀行的金融服務中。於銀行而言,這樣的做法無非是想要盡可能留住客戶在自身的銀行平台上,避免落入精明的經營社群的商家口袋中;於商家而言,該平台提供端到端的服務,讓商家無須自行開發連結至金融服務的系統。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
指銀行將資料所有權歸還給顧客,並在顧客同意與法律規定允許下,透過公開API將資料共享給金融科技業者(如第三方服務提供者、API銀行服務平台),為顧客開發產品,提供客製化、個人化的服務。
六、結語
筆者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數位整合的趨勢已如日中天,無論傳統產業或金融產業皆是如此。在可見的未來中,想必金融生態圈將會主宰人們的生活日常。或許未來人們的劃分不再是生活在大台北都會區或高雄都會區這類有形的地理劃分;而是使用LINE Bank、將來銀行、國泰或台新這類無形的生態圈劃分。
參考資料: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609?template=transformers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620?template=transformers&from=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