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雜觀點|從「大排長榮」來看全球海運供應鏈

Ronald Huang
虎男的異想日誌
Mar 30, 2021
(圖片來源:BBC)

一、楔子

3月23日由長榮海運租借的超大型貨輪長賜號(Ever Given)橫向擱淺於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使得「長榮」頓時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巨型貨輪旁的渺小挖土機更是成為眾多網友熱議的話題,以另類的方式讓世界看見台灣。然而,除了堵塞蘇伊士運河繁忙的交通外,長賜號更牽動了背後龐雜的全球海運供應鏈。

二、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騰訊網)

蘇伊士運河身處西奈半島西側,北連地中海、南通紅海,全長約163公里,是世界少數無需船閘通行的商業運河。若經由蘇伊士運河往來歐亞,其路程將比繞過非洲好望角來得少43%的距離(約7,000公里)。蘇伊士運河實為歐亞貿易交流的交通扼口,其對於全球物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蘇伊士運河的原型最早可以回溯至古埃及時期辛努塞爾特二世的下令開鑿,直至征服古埃及的波斯王朝大流士一世的竣工。然而,近代蘇伊士運河的雛形導因於十九世紀後葉,由英、法兩國主導的蘇伊士運河公司(Compagnie Universelle du Canal Maritime de Suez)長達11年的重建計畫。蘇伊士運河帶有強烈的新帝國殖民統治的強烈色彩,同時也是工業革命和世界全球化的重要推手。最終,蘇伊士運河的主導權在二十世紀埃及共和政府推翻《英埃條約》下,轉移至埃及共和政府手中。(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三、全球商業運河概況

除了蘇伊士運河外,筆者另外準備了四條具有代表性的商業運河,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重量級」的大河們吧!

  • 中國京杭大運河(The Grand Canal)
(圖片來源:Klook)

熟稔中國歷史的讀者想必對於這個名詞一定不陌生。京杭大運河的前身便是鼎鼎大名的隋唐大運河,最初由隋文帝、煬帝時期建造的永濟渠、通濟渠、廣通渠、江南河與邗溝組成,爾後經由元、明、清三代的修築,始成今日連通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促進中國南北的經貿往來,全長1,797公里,為世界最長的人工開鑿運河。

  • 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
(圖片來源:信德海事)

巴拿馬運河連結了大西洋與太平洋,全長87公里,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巴拿馬運河於二十世紀初期由美國人完工,並在二十世紀末期將主權轉移至巴拿馬政府,但仍實際控制運河。巴拿馬運河以船閘控制與潮位變化推動船支前進聞名,同時也以高額通關費(約30–80萬美金/次)詬病於世。

  • 德國基爾運河(Kiel Canal)
(圖片來源:國際船舶網)

基爾運河又名為「北海 – 波羅的海運河」,全長98公里,使得船支不必繞道日德蘭半島往來北海與波羅的海,如今為歐洲最繁忙的運河之一。基爾運河的修築與十九世紀德意志帝國的海軍擴張主義有關,時任皇帝威廉二世為使軍艦不必繞道與英國親近的丹麥附近海域,於是下令開鑿運河。因此,基爾運河還有「威廉皇帝運河」的別稱。

  • 德國美因 – 多瑙運河(Main-Danube Canal)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美因 – 多瑙運河連結了歐陸萊茵與多瑙水系,全長為171公里,貫連的北海與黑海間的商貿往來。運河流經歐洲15國,經由運河連結的萊茵與多瑙河水道更是長達3,300公里。如今雖仍未竣工,但美因 – 多瑙運河儼然已是連通東西歐的重要交通紐帶。

四、蘇伊士「斷流」對全球的影響

蘇伊士運河為全球最繁忙的運河之一,根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CA)統計,光是一天經過運河的貿易量便達全球貿易總量的12%,包含約100萬桶的石油與將近全球8%的液態天然氣。據勞艾德航運期刊(Lloyd’s List)估計顯示,每天流經蘇伊士運河的貿易價值為96億美元,相當於每小時4億美元,每分鐘670萬美元。為期7天的蘇伊士斷流事件,想必已為全球帶來強大的衝擊。

  • 埃及國內經濟的震盪
(圖片來源:奇摩新聞)

蘇伊士運河龐大的貿易量為埃及當局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每年各國船商繳納給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的費用就佔了全國生產總值的2%。若以單趟30萬美金過路費計價(5,000貨櫃貨輪計費),每天約有50艘船隻通過,每日過路費的收入便達到1,500萬美元,而關閉一週將使蘇伊士運河管理局面臨約1億美元的損失。對於埃及政府來說,這將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 貨櫃供不應求情況加劇
(圖片來源:商周)

去年初隨著COVID-19疫情的爆發,全球貿易的封鎖使得經濟成長放緩。然而,年底疫情的趨緩所帶來的貿易量反噬殺得全球產業鏈措手不及。供給面跟不上急遽上升的需求面,運輸貨櫃的平均成本也應聲上漲。從去年六月的1,040美元,竄升至今年三月的4,570美元,足足增加了三倍有餘,全球供應鏈出現前所未有的緊繃。而近日蘇伊士運河斷流所造成的貨輪滯留情況,無疑是讓原已不堪負荷的海運供應鏈雪上加霜。(數字來源:S&P Global Platts)

  • 能源供給短缺的危機

蘇伊士運河身為全球能源運輸要道,長賜號的斷流危機便引發了周圍國家原油供給的短缺以及延遲。比如仰賴伊朗原油進口的敘利亞,由於部分進口原油被阻隔在蘇伊士運河之外,大馬士革當局便宣布對石油產品採取限額措施。同時,由於運河封閉期間造成原油供給的不確定因素,全球油價期貨也應勢漲幅逾4%(美國原油漲幅4.1%、倫敦原油漲幅4.2%)。

  • 民生消費品價格的飆漲
(圖片來源:BBC)

除了能源之外,舉凡食品、電器、服飾、家具、衛生紙等民生必需品也都排在長長蘇伊士運河等待「長船」之列。「斷流」事件對於民生必需品產業的影響除了交貨日期後延外,也可能導致短期庫存供不應求等狀況。更重要的,航運時間延長所造成的燃料成本提高,這些成本很有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使得民生消費品價格上漲。

五、結語

筆者在了解完這個議題之後,浮現在腦中的第一個名詞是「蝴蝶效應」。若單看長賜號擱淺事件,似乎覺得運河關閉個兩三天為何會造成數十億美元的蒸發;但若將背後龐雜的供應鏈考量進去,每一個環節的延誤,都會以增幅的形式影響到下一個事件,層層相依、環環相扣,造成了最終鉅額的損失。筆者認為如此的連鎖反應,便是供應鏈的核心議題。

參考連結:

--

--

Ronald Huang
虎男的異想日誌

前 GoFreight 產品經理 | XChange 跨海活動組 | S&C 台大行銷顧問社 | NTU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