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瑞三部曲第三部《21 世紀的 21 堂課》

21 個值得探索的現代議題。

Hzgua
誌瓜筆記
Feb 22, 2022

--

作者簡介

《21 世紀的 21 堂課》一書由 Yuval Noah Harai (以下簡稱哈拉瑞)所著。哈拉瑞於 1976 年出生於以色列,畢業於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歷史系,專門學習中世紀史與政爭史。畢業後,哈拉瑞在 Jesus College, Oxford 拿到他的 PhD 學位。也是在這個期間,哈拉瑞讀到了 Jared Diamond 的作品,這大大的影響了哈拉瑞的寫作,也是促成本書出版的一大關鍵。另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似乎在 2017 年前都沒有擁有過智慧型手機。除了本書之外,哈拉瑞的著名作品尚有《人類大歷史》與《人類大命運》。

書籍簡介

《21 世紀的 21 堂》一書約 400 頁,分為 5 大部分與 21 個章節。本書與《人類大歷史》和《人類大命運》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本書並非歷史敘事。《人類大歷史》概覽了人類的過去、《人類大命運》討論了生命的遠期願景、《21 世紀的 21 堂課》著重在現下時事,以及近期的前景。

根據作者的說法,本書其實是在與公眾的談話中寫成的,許多章節的內容是在回應讀者、記者和同事的提問。某些部分也曾以論文或文章的形式發表,詳情可以參考本書最後的「誌謝」。但正因是一種回應與討論,而且本書的章節面向實在太廣,於是對每一個主題的敘述都沒有極為深刻的描述。有別於《人類大歷史》提到「想像的現實」或《人類大命運》討論自由主義時,念完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竟然還有這種看法!」的讚嘆,念完本書的感覺像是開啟了好幾個待研究的題目,有種「這個主題值得我多加思索」的想法。

如同哈拉瑞在引言所說:「這些課程不會告訴讀者什麼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激發進一步的思考,協助讀者參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對話」。我認為這本書的本質更偏向提出題目來讓讀者思考,所以本篇心得,我想藉著書中其中三堂課做延伸與發揮,分別是「恐怖主義」、「教育」以及「冥想」。

內容簡介

恐怖主義:塔利班與阿富汗

前陣子跟恐怖主義最相關的新聞,估計就是塔利班佔領了阿富汗吧。

先談談哈拉瑞對恐怖主義的態度。他認為恐怖份子就像是一隻想要大鬧瓷器店的蒼蠅。蒼蠅是如此弱小,自己甚至連一隻茶杯也動不了,於是便找來一頭牛,鑽到他耳朵裡嗡嗡作響,讓牛因為恐懼和憤怒抓狂,破壞整家瓷器店。

而這正是 911 事件後的情景,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刺激了美國這頭公牛,摧毀了中東這家瓷器店。現在,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在一片廢墟殘骸中,欣欣向榮。 哈拉瑞認為恐怖主義是一種弱者才會採用的軍事策略,而且還是下下策。因為這其實是把決定權交到敵方手上:無論在恐怖攻擊前後,對手能動用的選項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完全能夠隨意挑選。

這段話在 2018 年看來還是相當得有道理,恐怖份子真正奪走的人命其實非常少,那時的專家們推測,恐怖份子所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打敗我們;唯一可能打敗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因為恐怖主義的挑釁,而過度反應。不過,在前陣子塔利班入主阿富汗後,這段話或許便稍嫌狂妄自大了。我不是軍事專家,我不知道塔利班在這幾年究竟是如何和阿富汗政府以及北約周旋的,不過按照目前的情況看起來,他們過去幾年的處理似乎相當恰當,讓他們順利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在書中,哈拉瑞說恐怖份子發起的恐怖事件,其實是對國家提出一項不可能的挑戰:要國家證明自己可以隨時隨地保護所有公民,免受政治暴力。 而現代的發達國家之所以難以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正來自於保證公共領域不受政治暴力影響。但當我們粗略檢視美軍與北約在阿富汗的活動,會發現現代國家不僅無法證明自己可以隨時隨地保護所有公民,甚至連促使和平的行動都難以維持。北約早在 2014 年就抽離了阿富汗,而美國在近 20 年的時間中花了將近 20 億元也沒能成功扶持起阿富汗政府。

讓我們抽離事後之明的討論,日後會有更加專業的政治學家、軍事專家為我們分析這起事件的相關起因。回到本書有關恐怖主義的內容,雖然從書中的文字可以看出,哈拉瑞顯然是沒有想到阿富汗會有今天的發展,但他確實也對壯大後的恐怖份子做了描述。讓我們想想,如果恐怖份子取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會發生什麼事情?不僅是恐怖主義的本質,就連國家和全球政治的本質都將發生巨變。

之前不斷有阿富汗的新聞傳出,他們榮耀真主,想回歸最原始的伊斯蘭美德(雖然這個美德顯然不符合現代道德觀)等等。最讓我感興趣的大概是塔利班政府釋放了大量原本被監禁的恐怖份子出獄吧,或許在未來,這些人就不用再劫持飛機,不用在世界的主流城市用人肉炸彈攻擊,只需要發一張把手按在核武的按鈕上的照片就能做到極為有效的宣傳了。而且,對於這些抱持著傳統宗教信仰,認為為真主而戰就能上天堂的人來說,世界毀滅或許並不構成阻止他們使用核武的理由。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也許塔利班政權永遠也拿不到製作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材料也說不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塔利班接收阿富汗的主權之後,他們擁有的資源大概會比之前與阿富汗政府對立時更多,於是,我們擔憂的情形便更有可能會發生。

(如果有與阿富汗相關的書籍資訊,也歡迎讀者留言提出,我這邊的內容就是從書中做直觀延伸而已)

教育:我理想中的教育

現在是個資訊爆棚的時代。哈拉瑞這樣闡述:現在沒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隱藏所有他們不喜歡的資訊;但另一方面,現在如果想用各種互相矛盾的報導、無關緊要的話題,來淹沒大眾,卻是簡單到令人心驚。

這跟教育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在於,現在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

在過去的世界中,填鴨式教育或許真的有他的道理,畢竟知識是傳承而且限定在一個小範圍之中的。但在現代世界,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該教的是 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更廣泛地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

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台灣的教育為人詬病已有一段時間,前陣子更有上海一名 14 歲女童寫了篇千字遺書然後自殺的新聞,這些社會現象的產生,就讓人們把矛頭對準了教育制度。每個人都知道台灣教育有問題,但每個人也都在讓這個問題惡性循環的更加嚴重。

試問一下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小孩,你會讓他不念大學(或唸著野雞大學)就出社會遊蕩工作嗎;如果你是面試官,面前放著 100 份分成三落的履歷,左邊是台灣的私立大學畢業生,中間是台灣國立大學的畢業生,右邊是國外留學回來的碩士畢業生,你會先捨棄掉哪一落的履歷呢?

我相信教育的問題出在審核制度。

只要進入好企業的標準仍然建立在「高學歷」這件事上、只要進入好大學的標準仍然建立在「高分數」上,那麼填鴨式的課業教育便能永久長存下去。中國考研名師張雪峰在上課時有過這麼一個笑話:「你去全世界看看,只要是有紙筆考試的測驗,通常亞洲人的成績都會是名列前茅。這可不是亞洲人比較認真或比較聰明什麼的,這是面對考試的態度不一樣。當其他州的老師還在研究怎麼讓學生學會知識去做對題目的時候,我們亞洲老師早就在研究怎麼讓學生不會做也能把題目做對了。」當然,這笑話是稍微誇張了些,不過亞洲人在考試的藝術這個領域中可說是相當在行。

但在未來發生重大改變的時候,這樣的教育還能有效進行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說出「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句話,可是我們的教育制度似乎並沒有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做出恰當的反應。當然,並不是說教育界人士沒有努力,無論是 108 新課綱,或是台北市試辦的「第一實驗網路高中」都是對未來教育之路的試探。看出問題很簡單,解決問題卻很難。當然,我是沒有能力提出一個解決現代教育問題的宏大計劃,我能做的,只是闡述一下我理想中的教育型態。

我理想中的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能力」,而非單單只是「考試技術」。我所謂的能力,確實包括考試技術,但更包含了創造力、領導力、學習力、搜集資料的能力等等的面向。我認為在基礎科目(國英數社自)不變的前提下,學校應該做的不是整理知識點交給學生,而是應該培養學生自行發現知識點的能力,更甚者是自行創造知識點的能力。拿現行的國中自然來說,原子的構造只描述到行星模型,除了電子雲之外,連發現模型的故事也是放在高中才會交給學生的。

為了配合國中生的學習能力,而大量刪減這些真正有趣的部分難道是正確的嗎?當我們不談陰極射線、不談一點量子力學的故事,只是單純列出一堆原子模型然後要學生根據線索寫出原子序跟質量數的做法,真的能夠激發學生對於這個學科的興趣嗎?不只是自然科,數學的推導與邏輯、社會科有關歷史的故事以及公民與經濟學的聯想等等,每一個科目應該都有很多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內容。我理想中的教育是想讓學生能夠自動地尋求知識的奧妙的,就像很多人第一次看到 3Blue1Brown 或 Veritasium 的影片,然後真正對一門學科產生興趣那樣。

主動學習的能力,主動求知並專研知識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培養能在變化莫測的未來應變的能力。要如何做到這件事?我不知道。但是形成一個人人樂學、樂於求知的教育制度,應該是我目前目光所能及的美好教育未來。

冥想:選擇的自由

本書的最後一個單元是冥想,在一本討論人類未來宏大議題的書中,出現「冥想」這個單元,不免有些突兀。

可是如果我們順著哈拉瑞的邏輯思考,就會發現,「冥想」幾乎就是面對目前與未來環境的唯一正向結論。在《人類大命運》一書中,哈拉瑞論證了人文自由主義的末路,說明人其實沒有「自由意志」,過去人們自己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在現代生物科學的進步下左支右絀。但人類還剩下最後一塊領地尚未被攻破,那就是「心靈」。在上一篇心得,我把心靈類比成自我。確實,「自我」是矛盾的、可被操控的,而我這裡要談的「心靈」,便是一種由自己操控的「自我」。

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意識其實就是大腦中無數個電子訊號傳遞的訊息,現代科學已經知道刺激大腦的哪些區域會讓你開心、憤怒,甚至是出現某種特定想法。但為什麼電子訊號會構成意識?這一個問題仍待科學家解決,於是,這個未知領域變成了人類心靈的最後一道防線。可是,有許多人對於這道防線並不是那麼的熟悉。

為了說明,請你現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會讓你感覺難過?

答案當然是五花八門的,也許是吵架、挨打、或是看到不公不義的事情。但就「心靈」的角度而言,這些都不是會讓你「感覺」難過的事情。讓你「感覺」難過的,是胃部灼燒的感覺、心頭被擰的像扭過的毛巾的感覺。

我想說的是,其實外在的事物並不會讓你產生任何「感覺」,這些「感覺」不過是你的「心靈」對身體產生的反應。不只是難過,快樂、憤怒、甚至是痛苦都是。舉例來說,自己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心靈的運作。如果有什麼事物,我想得卻不可得,心靈的反應就是產生痛苦。痛苦並非外界世界的客觀狀態,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

在《與成功有約》中,作者柯維提到的「選擇的自由」以及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便是上述內容的成功學版本。在這個版本裡,作者邀請讀者抽離自己,將「自我」分為兩層。外層接受與面對外在環境的刺激;內層則針對外層受到的刺激給出回應。所謂主動積極,便是有意識地改掉一受到刺激就給出回應的習慣(不論好、壞,積極或是消極),而是用客觀的角度看待外層受到的刺激且在外層傳遞刺激到內層時進行理性的思考。而在《21 世紀的 21 堂課》中,哈拉瑞的概念就賦予了這兩層的「自我」名稱。內層便是我們的「心靈」,外層便是「身體反應」。

我們常常認為對自己的身體或心靈擁有主控權,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維持平靜都無法做到。例如,在睡覺前,內心總是會有不同的聲音浮出,就算我們告訴自己「安靜,要睡覺了」也常常沒有效果。 但這是可以練習的,在這個章節,哈拉瑞提到他接受了內觀(Vipassana)的訓練。內觀技巧背後的道理,是認為心靈的流動與身體的感覺密切相關。在我和這個世界之間,必定需要透過身體的感覺,來取得聯繫。我真正反應的對象不是外界的事件,而是自己身體的感覺。

哈拉瑞引述了一段在冥想靜坐的訓練中,指導老師說的話,這就體現了控制心靈的核心:「什麼都別做,別去控制呼吸,也不要想用什麼特殊的呼吸方式。只要觀察現在的真實情況,不管情況如何。吸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這股氣進來了。吐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這股氣出去了。而等你失去專注、思緒開始在回憶和幻想中遊蕩,你只是意識到:現在我的思緒不在呼吸上了。」

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自由」,因為外界的任何事物都無法給予我們真正的傷害,唯一能傷害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理感受。

當然,一定會有人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說現實是殘酷的,一定有那些能夠真正傷害到我們的事物存在。對此,我的回應有二:

首先,我們只能控制那些我們能控制的事情,而選擇的自由或冥想,便是一種教導我們分辨那些可控與不可控事物的界線,這個回應可以參考《寧靜祈禱文》。

第二,我們確實要直視現實的殘酷,但同時也必須對未來充滿信心,堅持自己一定會成功的信念。上文中成功指的便是控制自我,而冥想提供了我們達到這種成功的能力。這個回應可以參考《斯托克代爾悖論》。

心得

跟前兩本《人類大歷史》與《人類大命運》相比,本書的深度我認為減少了許多。

我認為哈拉瑞的著作中,最吸引人的便是對於「想像的現實」這個概念做了清楚的描述。而在這個框架之外的東西,例如談人工智能、談國際政治的話時都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本書與其說是要啟發讀者,給予讀者新知,不如說是告知了各種仍待讀者去探索的題目。如果是要推薦哈拉瑞的書給朋友,我估計只會推薦《人類大歷史》。

如果是順著三本的順序念下來,會發現哈拉瑞其實一直在相同的概念裡面打轉,像跳針一樣重複「故事」、「自由主義」、「未來崩壞」等等事件,幾乎所有論述都是在這三大面向上發展的。看一次會覺得新奇,但重複看就會覺得無趣了。不過,至少哈拉瑞在重複這些概念的時候,他列舉的歷史故事以及現代實驗都有所不同,所以多少能為閱讀帶來一些樂趣(相較之下,Simon Sinek 就不知道到底在寫啥了)。

最後,我附上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摘要,歡迎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做粗略的概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