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雷伯不確定性系列《不對稱陷阱》

切膚之痛、少數理論與遍歷性。

Hzgua
誌瓜筆記
Feb 7, 2023

--

作者簡介

《黑天鵝效應》一書由 Nissim Nicholas Taleb(以下稱塔雷伯)所著。塔雷伯是華頓商學學院企管碩士以及巴黎大學管理科學博士,曾任職過多所金融機構的交易員。塔雷伯基於其在數學、經濟、統計以及實務操作上的專業寫出本書的前作《隨機騙局》,震撼了交易市場。後又將《隨機騙局》中的概念以更加完整的敘述寫出《黑天鵝效應》,並以此聞名於世。《反脆弱》一書承接了《黑天鵝效應》中的觀念,發展出更大的一幅面對不確定性的世界地圖。後又有《不對稱陷阱》一書,將《反脆弱》中有關對稱性的概念詳加闡述。

書籍簡介

《不對稱陷阱》一書的原文書名是《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出版於 2018 年,為塔雷伯不確定性系列最新的一期著作。

在《反脆弱》中,塔雷伯提到反脆弱就是喜愛不確定性,就是在面對未知時,獲得的上檔利益會比下檔損失更多。可是,有些人卻利用一些方式,在自己享受上檔利益的同時,將下檔損失的風險交給了其他人,而這種情形這是本書書名所謂的「不對稱」。本書便在詳述是哪些人並沒有承擔起自己的風險,以及為什麼我們必須承擔起自己的風險。

本書除了切膚之痛之外,還討論了許多其他概念(按照慣例,確實有討論歷史和中東情勢)。其中,我對「少數理論」以及「遍歷性」最有印象。所以本篇心得會分別介紹這些主題。

內容簡介

切膚之痛:什麼是切膚之痛、大自然中的切膚之痛、白銀規則

讓我們直奔主題,開始介紹什麼是「切膚之痛」。

切膚之痛的含義可以說是:「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用英文說便是「You should own your risk」。

塔雷伯以漢摩拉比法典為例。漢摩拉比法典有個中心主題:建立交易雙方之間的對稱性,如此就沒有人能將隱藏的尾部風險移轉給別人。舉例來說,漢摩拉比最知名的禁令如下:「如果建築商蓋了房子,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那麼建築商應該判死刑。」將切膚之痛的觀念延伸:如果你發表某個意見,有人照著去做,那麼你自己需要對它的後果負起道德上的責任。再往前一點說,假使你準備發表經濟上的看法:不要告訴我,你「認為」會怎麼樣,只要告訴我,你的投資組合裡面有什麼(因為比起言語,你的行為才真的和你的自身利益相關)。

塔雷伯舉了一個反例:Robert Rubin 交易。這位美國前財政部長在 2008 年銀行崩垮的十年內,從花旗銀行領得超過一億二千萬美元的薪酬。這家銀行週轉失靈時,是納稅人把他救起來的,他卻沒有開出任何支票。他以不確定性為藉口,把責任推得一乾二凈。這種沒有切膚之痛的狀況會導致什麼結果?還記得我們在《反脆弱》討論過「系統的反脆弱性建立在個體的脆弱性之上」嗎?若一個人不用為自己犯的錯誤負責,也就是他們不是自身所犯錯誤的受害者的話,整個反脆弱性就會失靈,市場就無法順利演化。

只有當滅絕的風險存在且被正確擁有時,演化才有可能發生。

整體而言,切膚之痛有其必要,但我們不要因此昏了頭,不厭其詳把它應用在放眼所及的每件事上,尤其是當後果受到抑制時。我們的訊息聚焦在專業人士,因為他們自身職業的架構,造成傷害之後卻不必負責任。當然,你也可以拿這種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要求自己不對別人說那些與自身利益無關的建議。總而言之,這裡的規則是:坐而言的人應該起而行,而且只有起而行的才能坐而言。

在擁有切膚之痛的場合,就會有許多有趣且合理的現象發生。

舉例來說,現在我們打算動一場外科手術。有兩位醫生可以挑選,第一位彬彬有禮、穿著得底、斯文又紳士,第二位不修邊幅、身材走樣且長的實在不太好看,請問我們應該選擇哪一位醫生?塔雷伯說他會選擇第二位,因為那個看上去不像醫生的人,如果在他的專業中擁有(說得上)成功的事業生涯,那它以前必須在認知方面克服對他不利的許多事情。如果我們夠幸運,遇到了看上去不像的人,那得感謝某種切膚之痛的存在。接觸現實,就會過濾掉無能的人,因為現實無視於外表美醜。

這一點可不是隨便說說。在賈克戴蒙的著作《第三種猩猩》中就曾經提到,以色列生物學家 Amotz Zahavi 在 1975 年發表的一篇精彩論文指出:有害的雄性特徵所以能夠吸引雌性,正是因為那些特徵使雄性無異殘障。這個理論是說,那些有害的身體構造與行為,構成了有效的指標,顯示發出訊號的個體是誠實的:正因為那些形質特徵或行為特徵令個體陷於殘障的境地 ,所以那個個體必然是優越的。不需花費成本就能發出的訊號,容易用來欺騙受訊的一方,因為跑得慢的、基因品質低劣的個體,都能發出那個訊號。只有高成本的、有害的訊號,才能保證誠實。邏輯是這樣的,看到獅子後會彈跳的瞪羚,如果自己跑得不夠快的話,基本就是送頭的行為,反過來想,彈跳就代表了那隻瞪羚對自己速度的絕對自信。

應用 Zahavi 的理論解釋雄性對雌性的儀式性表演,思維是這樣的: 任何一個雄性,要是背負著那麼大的累贅裝備,如孔雀的尾巴,或冒著生命危險大聲唱情歌,居然還能活著,必然在其他方面有優異的基因。 所有動物都得演化出訊息明確、辨識容易的訊號,讓其他動物了解自己。如果採用的訊號任何個體都能學會、發送,那就容易用來欺騙,最後喪失通訊功能。妥當、可信的訊號,必須發送者絕無欺騙的餘地;附加昂貴的代價、風險或負擔,使真正的優異者才能誠實地發送訊號,是動物界常見的例子。換句話說,這些動物利用具有切膚之痛的障礙來證明自己的優越性。

那我們該如何應用切膚之痛的概念?(除了拿它來指責高官和經濟學家)

結合切膚之痛與《黑天鵝效應》中提到的「反向確認」,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處事原理,書中稱之為白銀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提供各位參考,比較不強固的黃金法則是:「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妳,就用那種方式去對待別人。」為什麼白銀法則比較強固?因為它告訴你自掃門前雪,不要決定怎麼做對別人有「好處」。

和什麼事情是好的比起來,我們對於什麼事情是壞的,清楚許多。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背後的觀念,是建立白銀法則式的對稱:你可以享有你的宗教自由,只要你允許我想有自己的;你有權反駁我,只要我有權反駁你。而白銀法則也可以在實務上延伸:不要聽信靠給別人建議維生的人所提的建議,除非他們的建議錯了,自己也會遭殃。

做個總結,運用上述概念來處世時,我們可以記得先從善待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開始。但如果某個人想要對你行使權力,那你就對他行使權力。另外,在聽從意見或發表意見時要記得,如果你不為自己發表的意見承擔風險,那麼你什麼都不是。

少數理論:最不能退讓者得勝

這個現象很有趣,呈現出巨大的不對稱性。

少數理論(Minority Influence)指的是不讓步的少數人(不肯讓步的少數人)只要佔總人口的三或四%,便足以要全部的人口唯他們的偏好是從。少數人制定的規則涉及許多事情,包括讓我們知道:只要少數一些人不退讓、善良且有切膚之痛,展現勇氣,就能使社會妥善運轉。

舉例來說,美國的飛機上幾乎沒有花生類的產品。這是因為對花生過敏的人,不會吃沾過花生的產品,但是沒有這種過敏症狀的人,可以吃含有花生成分的東西;再來一個,美國的許多食品上都有清真認證,這是因為飲食遵守猶太節食戒律(或清真認證)的人,絕對不吃不符合猶太節食戒律(或非清真認證)的食物,但是飲食不守猶太節食戒律的人,不會不禁止吃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食物;最後一個,一旦宴會有 10% 或更多的女性,你就不能只供應啤酒。但是大部分男人會喝紅酒。所以果你只供應紅酒,便只需要一套杯子。

再舉一個比較現代化的例子。在相當國際化或歐洲話的一家德國公司條頓外觀的會議室中開會,偏偏其中一位與會者不講德語,那麼整個會議就會講英語,而這是全世界各地的企業使使用的不流暢英語。一切始於一條不對稱的規則。也就是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會講(不流暢)英語,但反之則不然(講英語的比較不可能懂其他語言)。

以上都是少數人影響大多數人的例子。為什麼可以做到?因為這些少數人擁有切膚之痛,且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舉手之勞。還有兩件事。

第一,地區的地理環境,也就是空間結構很重要。不讓步組是否待在他們自己的地區,還是和其他人混在一起,會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遵循少數規則的人,住在另有小型經濟體的貧民區中,那麼少數規則不適用。但是當一群人在空間上分布均勻,例如當這種少數人在社區中的比率和他們在整個村落中的比率相同,在村落中的比率和在郡中的比率相同,在郡中的比率和在州中相同,在州中的比率和全國相同,那麼(彈性的)多數將必須服從少數規則。

第二,成本結構相當重要。我們的上述例子中,生產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食物,價格不會改變太多(這是避免使用若干標準添加物的結果)。但是如果製造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食物成本大幅提升,那麼這條規則會相對於成本的差異,以某種非線性比例減弱。

將少數理論延伸:不要認為自動排檔汽車的普及,必然是由於多數人的偏好。這可能只是因為能開手排車的人,總是會開自排車,但是反過來說則不然;不要認為市區中的紅綠燈很多,必然是因為這城市的居民大多不守交通規則;不要認為一切成功的連鎖餐廳,例如麥當勞經營的欣欣向榮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他們供應的產品,認為這些漢堡真的很美味。

美國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説過: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慎思明辨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這是始終存在的唯一一件事。不用說,革命是至死方休的少數人掀起的。而且整個社會的成長,不論經濟,還是道德,都來自一小群人。社會不會因為共識、投票、多數人、委員會、冗長的會議、學術研討會、茶和黃瓜三明治或者民意調查而演進:只要一些人,就足以不成比例地旋轉乾坤。我們需要的,只是在某處的不對稱規則。而不對稱幾乎每一件事都有。

我們猜想社會道德價值的形成,並不是來自一般人共識的演進。不,那是最不能包容的人造成的,正因為他們的不能包容,而將美德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公民權。一旦道德規則建立起來,分散各地追隨者的不讓步少數,便足以左右社會的常規。可悲的是,我們看人類整體,可能誤以為人類是自發性地變得更有道德、更好和更溫和,呼吸得更好,而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才這樣。

做個總結,將少數理論延伸到交易市場:我們可以說,市場不是市場參與者的總和,而是反映動機最強烈的買家和賣家的活動,造成的價格變動。是的,動機最強烈者勝。在思考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時,利用少數理論來建構理解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遍歷性:避開那些會讓你毀滅的事物

講講遍歷性,在物理與數學方面,遍歷性是研究一個系統長期行為的分析,其中一項廣為人知的結果是:在經過長時間後,時間平均將會趨近空間平均。

當然,在《不對稱陷阱》中沒有用到這麼數學的語言,有關遍歷性的簡單解釋是:「動態均等」。對財富分佈來說,完美的遍歷性意味著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永遠活下去,會有一段時間落在整個橫切面圖的各種經濟狀況中:例如,一個世紀中,平均有六十年在中產階級下層,十年在中產階級上層,二十年在藍領階級,可能只有一年在最高的 1%。

我知道上述的例子仍然不夠清楚。在書中,塔雷伯用一個簡單的情境解釋:

有 100 個人在同一時間在一家賭場賭博,其中 99 個人賭完都沒事,只有一個人賭到輸光了。顯然,輸光的機率只有1%。那如果現在有一個人,他連續進賭場賭博 100 次,請問他輸光的機率是多少?

無庸置疑,這個人輸光的機率是百分之百。 一百個人進賭場,和一個人進賭場一百次的差別,也就是路徑相依(path-dependent)的機率和傳統上所理解的機率兩者之間的差異,也正是遍歷性存在與否的差異。

展開來說,第一種情形稱為集群機率(ensemble probability),第二種情形為時間機率(time probability;因為第一種情形和一群人有關,第二種情形是一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機率)。遍歷性指的是第一種情形的機率會等於第二種機率的狀況。或者有個更簡單的判斷方式:當我們觀察到的過去機率,不能用在未來的程序中,這情況被視為不具遍歷性。

股市具有遍歷性嗎?當然不具有,股市的平均報酬是集群機率,你拿到手的報酬是時間機率。但你的投資策略可以具有遍歷性,在賺錢的時候,提高所冒的風險,但是虧損之後,必須縮減所冒的風險。實務上,為了執行容易,它是靠門檻來做的,而這些規則並不複雜:每當你獲有利潤,就開始積極下注,出現赤字時,則千萬別這麼做。

遍歷性講求動態,既然是動態,那便得避免「毀滅」。生活中的核心不對稱是:會招來毀滅的策略,效益永遠無法沖銷毀滅的風險。了解遍歷性代表了解兩件事情:一是避開那些會毀滅你的事情,讓機率能夠永續;二是避開那些誤用兩種機率的知識,例如行為經濟學提到的厭惡風險等等。

心得

《不對稱陷阱》一書我覺得比塔雷伯前幾本著作又更加艱澀難讀一些。

切膚之痛這個概念貫穿全書,但塔雷伯東扯西扯的寫作習慣讓切膚之痛在各個章節時常在相同情境下出現,但只要抓住對稱性這個概念,稍微用力一點還是能順利看完本書。除了切膚之痛外,少數理論也讓我思考很久的觀念,前一陣子走在路上都在想我看到的事情究竟時怎麼形成的(是哪些少數人造成了這樣的現狀、是誰塑造出了我的偏好)。但最難理解的估計還是遍歷性,直到現在除了「避開毀滅讓機率永續之外」我也想不太出什麼遍歷性的應用。不過了解許多社會科學誤用了兩種機率,在不具有遍歷性的情況下使用遍歷性是好理解的,難理解的是要怎麼應用這個概念。

在《黑天鵝效應》或《反脆弱》中幾乎不會遇到這種問題,例如反向確認、槓鈴理論、四個象限、上檔利益、下檔損失等等概念的應用方式其實塔雷伯都寫在書上了,自己再推敲一陣也能有所新的體悟。但遍歷性這點真的讓我有點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未來重讀一次本書時能夠有所見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