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生高度的 48 堂課《格局》

繼《見識》、《具體生活》之後,又一本吳軍博士的課堂整理。

Hzgua
誌瓜筆記
Mar 3, 2021

--

作者簡介

《格局》一書為吳軍所著。吳軍是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在 2002 年之後在 Google Research 擔任資深研究員,是目前 Google 的中日韓算法的主要設計者。吳軍在之後擔任騰訊搜索業務的副總裁,後來回歸 Google 擔任主任、工程師與資深研究員。同時,吳軍也是《得到》App 的專欄作家,是《硅谷來信》、《閱讀與寫作》等等熱門課程的主理人。

書籍簡介

在 2016~2018 年間,吳軍在《得到》App上寫了大約 700 多篇文章,其中前 200 篇被精選整理成《見識》與《具體生活》這兩本書,而《格局》則是從後面的 500 篇文章中精選出將近 50 個題目重新編寫而成。

《格局》一書共分為九大主題,分別是「人生的格局」、「命運的力量」、「生活的節奏」、「職場的心法」、「智者的見識」、「心智的成長」、「悲觀與樂觀」、「文明的對撞」、「未來的法則」。每一個主題底下都由 5~7 篇文章組合而成。這篇心得我打算分享書中兩個有趣的主題給大家,分別是職場的心法中的「職場溝通從面試開始」以及未來的法則中的「尋找快速變化中的永恆」。

內容簡介

職場溝通從面試開始

不知道會閱讀我心得的朋友都是什麼年紀?如果正處於畢業後求職的年紀的話,那這個章節就是為你而寫的;如果已經是主管階級是面試官,或是體驗過面試的人,再請你們驗證一下這一段我理解並翻譯出來的內容是否與實際經驗相符合。

「面試」的搜尋結果。

打開 Google 瀏覽器搜尋「面試」兩個字,SEO 前幾名的有 104 人力銀行發表的「9 大常見崩潰面試題,要這樣破解」;還有 Robert Walters Taiwan 的「七個殺手級面試問題」。似乎大家在求職的時候都很在意面試官問的問題,所以這些近似於題庫答案的文章才會有這麼大的流量。當然,並不是說這些文章中所說的回應都一無是處,但是在《格局》一書中,吳軍提供了關於面試的另一種觀點。

在 2018 年的時候,吳軍在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做面試輔導,吳軍在這場輔導中整理出了兩點心得,分別是「好的溝通從面試開始、好的面試從聽懂對方的問題開始」「面試並非被動地參加考試,而是要主動展現自己的風采」。要說明這兩點,首先得了解面試的本質:

面試不是考試,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信息溝通。

面試官在工作之餘花時間面試他人,並不是想過一把當老闆的癮,而是希望招一個能夠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下屬,有時候甚至是上級。那麼,他們會覺得什麼樣的人合適呢?一定是那種彼此有很多共識,能夠在同一個知識層面長期交流的人吧。為了找出這種人,面試官通常採用提問的方式,甚至有時候會出考題。但就是這種出題、問答的方式會讓面試者覺得「沒能答對」問題是最糟糕的表現。誠然,這樣的結果的確會讓人沮喪,但這並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情況是「沒有聽懂」面試官的問題而胡亂回答。

吳軍舉了一個例子,他在 Google 與騰訊面試別人時,常常從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開始問起:「給你一堆非常非常多的雜亂無章的數字,如何找到中位數?」這個問題哪怕對於沒有學過寫程式的人來說都非常簡單,只要將這些數字從小排到大就好了。

但是,這個問題真的這麼簡單嗎?

事實上,在這句問題中有個關鍵詞「非常非常多」,在這種狀況下,給數字排序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如果面試者對於 Google 或是騰訊有所了解,就應該知道那些公司要處理的數據量遠非一般公司可以比擬。因此,那些看似很直接,在小公司或許可行的方案,拿來處理 Google 或騰訊的數據根本不可行。

面試者如果能想到這一層,就會知道吳軍期望的好方法絕對不是排序,而是更高效的解決方案。有經驗的面試者會想一想這個問題背後的意圖:「面試官為什麼問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通過這個問題,他想考察我哪方面的知識或能力?」而沒有經驗的面試者會不假思索地給出直接的答案:按大小排序,然後把中間那個數挑出來。

當然,面對難題很有可能沒有辦法當場給出回應的,但有經驗的面試者即使不能馬上想出答案,也知道面試官並不期待一個不費腦筋的笨辦法,這類人往往會說:「我知道將這麼多數字排序絕不是好辦法,不過他在萬不得已時算是一個笨辦法。能否給我兩分鐘時間仔細想一下?」而這樣的表述恰好是面試官想聽到的,因為這不僅說明面試者「聽懂了題目」,更可以創造「有效的交流溝通」。

那如果兩三分鐘後還是想不出答案呢?這時候有經驗的面試者會主動尋求協助,比如詢問能否給一些提示,而沒有經驗的人則會自己死磕。面試說穿了就是實際工作的一次預演,一個人能在第一時間理解領導和同事的意圖,獨自圓滿地解決問題固然很好,但更多時候,我們需要透過不斷和別人討論與交流,才能越來越深刻地理解問題,進而找到越來越好的答案。

那些刷題庫找到完美解答的人,在這個問題之後往往會面對更深入、更困難的情境當中,因此刷題庫的行為在有質量的面試裡是不會有太大的成效的。所以要注意的是,關於網路上那些面試大全,也許準備面試的大方向是對的,可是如果連面試的細節都一一搬弄網路內容的話反而會弄巧成拙。吳軍說得好:「當滿大街都是某種技能的培訓班時,這種技能的時效性早就過去了。」同樣道理,當滿大街都是那些相同的面試細節的時候,這些細節就往往不會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了。

尋找快速變化中的永恆

你是前沿科技的研究者嗎?如果有持續在關心前沿科技的話,應該對這幾年技術快速變化的現象並不陌生,當世界熱衷於社交媒體的時候,區塊鏈就萌芽了;當大家開始研究區塊鏈的時候,旁邊的大數據正在大紅大紫;當大數據看似應用已盡的時候,AI 和 5G 像是回魂丹一樣地冒了出來;當這些名詞都在每個人心中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記得幾年前超級火的 3D 列印呢?

這個世界在快速的變化,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改變。」那要怎麼在這個不停改變的時間站著腳步呢?吳軍引述了貝索斯的話:「在變化中尋找不變。」吳軍用 IBM 來為這句話做說明。在很多人看來,IBM 是一個不斷轉型的企業,說出來你可能會不信,IBM 身為目前世界前幾大生產並銷售電腦硬體、軟體,還有提供網路代管、系統架構等等服務的公司,在一開始卻是「印表機公司」、「唱片公司」與「計算表公司」的合體公司(註:IBM 的前身為 CTR,也就是 Computing Tabulating Recording)。

從上述的起點出發提供辦公設備,到後來的計算機,再到軟件和服務,看起來改變劇烈,但其實 IBM 商業模式的核心並沒有改變:一切圍繞「服務」展開,更具體的講,是針對「企業級客戶」的服務。IBM 早期的印表機產業早就不復存在了,大型計算機也幾乎看不倒了,甚至連儲存、個人計算機和服務器業務也分別賣給了日立和聯想。但是 IBM 並沒有因此消失,它只是不斷地變換服務的內容,只要全世界的服務業還在,那 IBM 就有生意。

IBM 帶給我們的智慧就是在變化中尋找不變,或著說是「以不變應萬變」。但所謂的「變的」跟「不變的」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目的」。

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目的」。

很多時候,一個需求是剛性需求(即需求彈性較小的需求,白話來說就是必需品),但是這個需求的解決方案就不一定是剛性需求了,用其他手段解決問題,有時候甚至能解決的更好。舉例來說,美國的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每年都會勒令下架一批藥,這些藥除了個別藥品是因為副作用大之外,大部分是因為沒有用途。的確,治療相應的疾病是剛需,但是某一種藥卻未必是。

很多人混淆了技術在目的和手段之間應有的位置,技術是手段不是目的。讓我們再用網購舉例說明吧,網購之所以興起,並不是因為它很好玩,是因為它價格低而且省時間。有人說網購改變了人們購物的習慣,以至於很多人不太逛商場了,這句話不假。但是購物習慣能從逛「商場」變成逛「網」,就能從逛「網」變回逛「商場」。我們時不時仍然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一群人為了買限量的特價商品排隊了一兩小時,這就是逛網的行為變成了線下排隊。為什麼呢?因為購物這個需求隱含著「低價」與「方便」的條件,而當商場的「低價」誘惑更勝於網購的「方便」時,自然線下購物的人潮就回來了。

愛因斯坦說:「真理就是在經驗面前站得住腳的東西。」這句話屬實不錯,以上述「線上或線下」的討論來說,一個商業模式是否可行,並不在於技術含量的高低,而要看能否讓商品更便宜,購物更方便,因為綜觀商業歷史,會發現便宜跟方便才是人們挑選購物方式最重要東西。在未來,我們還會看到很多把技術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發明,還會看到一些人為了改變而改變。但是,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定力,相信真理就是在經驗面前站得住腳的東西,堅持往好的方向改變,就能遠離失敗,就能離成功更近一步。

心得

我會把《格局》一書推薦兩種人,第一種是知道吳軍而且喜歡吳軍的人,這一類型的朋友可以很好的吸收吳軍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智慧;第二種人是崇尚菁英主義,對於那些位處高處的人有著尊重之心的人,這一類型的朋友會相信吳軍說的道理真有其事,會願意吸收吳軍想帶給你的觀念。

為什麼會說只適合這兩種人呢?因為《格局》這本書大至上來說可以看作吳軍個人整理過的筆記,在筆記之中並沒有很嚴肅的引用實驗或論文去證實其中的概念,所以如果不是這兩種類型的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大的可能出現「為啥?你講的一定對嗎?世界跟你說的很不一樣拉」等等想法。

回到這本書的內容吧,礙於篇幅我只打了兩個我最愛的主題,但其實給我很大感觸的主題還有很多,例如「在聽到反對意見前不要貿然行事」、「以正合、以奇勝」等等,而九大部分中我又最推第九部分「未來的法則」,裡頭講述了「免費時代」的特性以及突破口,很值得一看。

不過念完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原來世界上真的有像吳軍這種見識多廣的人,像是書中提到的「但凡覺得自己了不起的人,通常都沒有見過真正聰明能幹的人。」閱讀完本書,你能在字裡行間體會到真正的聰明能幹是怎麼回事。

備註

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兩個連結。第一個是我之前做的 Podcast 節目的文稿,其中包含了「量級的意義」和「做事的方法」兩個單元;第二個是我在 PTT Book 版的心得,其中包含了我閱讀本書時寫的章節筆記,歡迎大家參考!

  1. 《誌瓜週話 10:把事情做對,做對的事情》
  2. 格局的大小決定成就的頂點(書版心得)

最後,再次感謝您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