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生活的手法《子彈思考整理術》

同場加映:新手都能應用的 Notion 記錄法。

Hzgua
誌瓜筆記
Mar 29, 2022

--

作者簡介

《子彈思考整理術》一書由 Ryder Carroll(以下簡稱瑞德)所著。瑞德是一位尋常的數位產品設計工程師,同時也是子彈筆記的發明者。網路上關於瑞德的介紹並不多,在書中瑞德有稍微做一點自我介紹,但也沒有太著重在自身的經歷。在 Youtube 上有許多關於瑞德的採訪,我這裡提供瑞德在 TED 演講的影片給各位看看瑞德本人。

書籍簡介

《子彈思考整理術》一書顧名思義,就是在介紹「子彈筆記」的使用方法,可以把本書視為一本入門工具書來使用。本書約 350 頁,分為五個章節,作者循序漸進的介紹了子彈筆記如何使用。老實說,內容有些累贅(引用冷門的概念與經驗、或是一兩段突然插入的雞湯),不過整體來說算是清晰易懂的一本書。

本篇心得我不會介紹如何完成一本子彈筆記本,我想介紹我在本書中採用的幾項概念,以及我在 Notion 上的 Templates。不過我也是這幾天才看完本書,所以還沒正式開始(預計這週日會排定下週日誌),如果使用之後有什麼重大改變的話,會在回文做分享。本書就是一本工具書,如果對一大堆文字節錄沒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直接參考瑞德的 YT 教學影片

內容簡介

子彈筆記為什麼有用?

按照作者在本書中的敘述,以及 Ins 上的標籤、YT 影片以及各大網站教學的數量來看,子彈筆記的使用者高達數百萬人。那這套系統究竟成功在哪裡?我念完這本書有三大收穫:紀錄、外化與反思

在談論這三大收穫之前,為了幫助那些從未聽過子彈筆記的人,讓我先對子彈筆記做個簡單介紹。子彈筆記本中的群組(類別)按照順序分為:索引、未來誌、月誌、日誌、自制群組。從這前面四大群組的名稱我們可以看出,子彈筆記注重效率(索引代表目錄的功能,可以快速翻閱筆記)、分類(將事件劃分為未來、月份、當日)與彈性(自制群組就是任何你想執行的專案)。

首先,我們談談紀錄。

子彈筆記聽起來神奇,但在上面的簡介中,就像是一本比較有系統的日記簿罷了。不得不說,這正是我對整套子彈筆記的想法:系統性的紀錄本。那為何這個「系統」能風靡全球呢?在《21 世紀的 21 堂課》中,哈拉瑞在前言寫下的一句話很能闡釋這個現象:「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現代人庸庸碌碌度過的一天當中,迎面而來的資訊實在太多。舉例來說,大多數的行銷書籍都告訴我們,消費者一天能觸及到的廣告數量是如此之多,因此深入人心的廣告才如此重要。除了廣告,更使人心煩意亂的還有那些緊急卻不重要的瑣事:電子郵件、各種費用、工作時限等等。而一但資訊過量,有效篩選資訊的方式便能有力地幫助我們。

我知道,上述的「資訊過量」並沒有完全地說服你。資訊過量的本質除了「外在資訊」之外,更多的是我們內心中的「內在資訊」。你有過那種心中有兩三項中短期待辦事項的日子嗎?也許是兩三個報告或會議資訊在這兩三週內需要陸續繳交?在這種情況中,我們心頭總是時常在擔心這兩三項待辦事項,而這種擔心與焦慮時常是無謂的。更何況,在這種提心吊膽的時候,總是會突然出現一些黑天鵝事件。例如與工作無關的生活雜事或是情感問題等等。

子彈筆記賦予我們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能力,透過「紀錄」的方式。書中是這樣寫的:「如果這件事都無法讓你花費個幾分鐘紀錄下來,那麼代表這件事情根本就沒那麼重要。」光是「紀錄下來」這個行為本身就具有力量,在紀錄時能就能再一次的思考關於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有系統的紀錄就更不用說了,絕對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強而有力的改變。

第二,我們看看外化。

人類的大腦是不可信任的。我並不是說我們的大腦很沒用,我是說我們的大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有用。大腦時常欺騙自己、也常常忘東忘西。在學校或公司裡常常聽見上級這樣說:「如果你有用心的話你就根本不會忘記。」但用不用心是一回事,忘不忘記又是另一回事,我們的大腦本來就不是設計來過目不忘的。於是,子彈筆記的第二個好處就是「資訊外放」,筆記本就像是我們的硬碟、我們的第二個大腦,當你足夠信任子彈筆記本時,所有你需要的資訊都會列在筆記本中應該出現的地方。

所有應該記得的、靈機一動的、不能遺漏的,都分別紀錄在筆記本的各種群組中,這就是思考的外化。在外化的過程中,由於我們必須把無形的思緒放上有型的筆記中,因此對於原本抽象的想法勢必要有更為具象的敘述來紀錄,這也就更近一步刺激我們去思考那些我們想思考的事情。

最後,我們討論反思。

子彈筆記中有一個特別的群組叫做日誌,簡而言之就是紀錄每天發生的事情。而作者建議,在一天的開始以及結束時,我們可以在固定的時間進行反思。日誌上紀錄了所有我們當天做的事情,反思是要問我們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做這些事情有價值嗎?

反省這件事自古至今都為人稱道,我自己認為反思重要的理由是,反思提供了一個「真正與自己對話的空間」。反思的時候,你在跟稍早之前的自己對話,這場對話不會被談話對象干擾,你是完完全全地在和自己內心溝通。換句話說,我忍為子彈筆記中的反思,是適合現代人進行的一種冥想模式。

看完這三大收穫,我想你一定覺得:很多方式都能做到這三件事情吧,子彈筆記究竟特別在哪?我得大聲的說,我認為子彈筆記完全不特殊,子彈筆記就只是一個有許多前人試驗,有許多模板可以參考的一種系統化紀錄模式。換句話說,使用子彈筆記的好處是不必自己從頭摸索一套紀錄方式,而且足夠彈性,在相同框架內能創造完全屬於自己的紀錄方式。作者在本書中不斷提到:每個人的子彈筆記本都不同。這是因為所有子彈筆記使用者共享的核心概念其實是相同的:紀錄、外化、反思。而如何紀錄、紀錄什麼、外化多少、反思規模等等更細節的問題完全是可以自行架構的。

於是,我幾乎是完全捨棄了子彈筆記的模板,只留下符合「紀錄、外化、反思」的最核心概念,在 Notion 上打造我自己的紀錄本。

在 Notion 上打造我自己的筆記

雖然作者在書中大力推崇手寫的美好,但我自己是很不喜歡手寫記錄事情的,加上現在許多新生的生產力工具其實極為方便,因此我採用數位化工具當作我的紀錄本。

首先,在子彈筆記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索引,索引的目的是讓我們快速翻找我們需要的內容。在 Notion 中,我省去了索引這個群組,把日誌與月誌放在首頁讓我可以直覺的點入使用。不需要索引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所有數位化工具中基本上都有「搜尋」功能。使用搜尋一定比做好分類、次次尋找來的有效。

在筆記的首頁,我利用 Callout 放上了年度目標。理想的狀況是可以將季度目標也放上去,或是利用甘特圖做出大目標的時間軸。不過鑑於我現在的生活情況尚未穩定,就只單純先列出年度目標而已。接著我們進入月誌(Month)中看看。子彈筆記的月誌,主要是紀錄本月會發生與已發生的重大事件(通常是由未來誌移入月誌當中),而我捨棄了未來誌的群組,若有重大事件會發生,我預計的處理步驟如下:將事件登記在手機備忘錄、晚上反思時將事件歸納在月誌的 Callout 中、月度轉移(在 Week 中創造 Page )時將當月事件歸入事件隸屬的週記。如果來不及使用 Callout,那 Notion 的 Comment 功能也能夠很好的替代未來誌的工作(像是上一張圖「常看 Moodle」的提示)。

最後,我們看看日誌。我把日誌歸類在 Week 中,會在月度轉移時將新月份的幾個星期都先開好檔案,每個檔案的格式如下(分為兩張截圖)。首先,我沿用了子彈筆記中的「符號」,清單代表當日重要事項,例如某人生日或是某個重要會議,方框則代表當日須完成的任務。我並沒有把每日都要完成的東西放入我的筆記中,我曾經試過在每日紀錄下多插入一個 Routine 的 Toggle list,裡面是每日運動、唸書範圍等等例行公事,但既然已經是例行公事了,還要去「確認自己有做」的話我覺得有點浪費時間。於是在我的日誌中的待辦事項只會有那些 Routine 以外的工作。

當然,在日誌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每日反思。我在日誌中以 Toggle list 的形式規劃了一個反思紀錄區,免得整個版面顯得太長。目前我還沒想好反思的大致流程,估計會先以小日記的形式,評斷一下今日的工作水平、生活態度,以及紀錄一些有趣的小事件。有些人可能發現,為何我的日誌中沒有星期日?那是因為星期日是我的轉移日,每周日會將從月誌上歸入的這週事項放入正確的日期,所以週日就沒有特別再列一個位置出來。如果遇到週日的重要事件時,我會放在 Comment 中提醒自己。

當然,子彈筆記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可以客製化的彈性。我這個筆記顯然是相當陽春的,而且我並不想增加太多群組在這個筆記頁面。如果有需要創造其他的群組,我會直接開一個新的 Page 列在 Private(或任何你自己做的分組)。

還有,我認為沒有必要把所有事情都放在 Notion 上,雖然子彈筆記強調的是一本筆記本就能靈活的包括所有你的所需,但我個人習慣在不同的工具中執行不同取向的任務。例如,在 Notion 中的任務比較偏專案取向,我的家教、學習進度整理、(曾經做過一陣子)Podcast、個人計畫表等等;而閱讀與寫作方面的任務我會放在 Evernote 中,例如我的心得本文、閱讀時做的章節筆記、聽語音課程時的學習總結等等;在 Notability 中會有上課的筆記總結,以及任何需要手寫的東西。

當然,也許這種分門別類的方式不太適合你。但只要在「紀錄、外化、反思」這三大原則下慢慢摸索的話,我相信總能找到最適合你自己的系統性紀錄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