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原點《卡內基說話之道》

又譯為《人性的弱點》,暢銷七十餘年的經典之作。

Hzgua
誌瓜筆記
Nov 2, 2021

--

作者簡介

《卡內基說話之道》由 Dale Carnegie (以下簡稱卡內基)所著。卡內基是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者,他在 1936 年出版的本書,在這 70 年來始終被視為社交技巧的經典之作。卡內基開創了一套融合了演講、推銷、為人處世、潛能開發為一體的成人教育方式,並於 1987 年時由黑幼龍引進台灣。

書籍簡介

《卡內基說話之道》在台灣的第一版翻譯為《人性的弱點》,原文書名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本書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勵志書之一,最初在 1936 年出版,至今在全球已經售出超過三千萬冊,甚至於將近 80 年後(2011 年)還被時代雜誌選為最有影響力的 100 本書之一。

《卡內基說話之道》共分為六篇,共三十八章加上一節附錄。雖然本書貴為經典,但仍然是將近 90 年前的作品,其寫作手法與內容實例自然不會有現代的書籍那樣多元精彩。且閱讀這本書時,我感受到其觀念一直在重複,也就是三十八個章節其實並不全然是三十八堂截然不同的課程,底層邏輯可以歸納成幾項簡單的核心思想。

基於以上理由,本書整理會以我歸納出的五個原則做架構,而非依照本書的編排以及作者本身的邏輯。如果對於章節排序有興趣的朋友,在本篇心得的最後,我會附上在 PTT Book 版的心得連結,裡頭有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筆記,歡迎各位參考。

內容簡介

關係與交往皆根基於「尊重」,以及如何讀好本書

如果要用一個詞代表《卡內基說話之道》這本書,勢必是「尊重」二字。

我認為,具體整理出有關「尊重」這個詞相關概念的內容,是本書最大的價值之一。但在我們開始解剖本書之前,我想借用本書的前言,說明想要充分利用本書時建議擁有的心態。卡內基這樣說:「如果你想在這本書中獲取最大的益處,就必須具備一個基本條件:驅使你深入學習的衝動,一種要增強你人際溝通的強烈願望。」

這本書的雞湯味、勵志性質、指導式說教的程度很高,如果讀者要帶著批判與質疑的態度來閱讀的話,那我想,這些人顯然是挑錯材料了。這可是 90 年前的作品呢!有更多與人際關係相關的心理學理論與最新的社會實驗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面對本書時,我認為應該抱持著吸收那些近百年還是毅力不搖的普世道理的態度去閱讀,而不是看書中一些顯然不符合現代觀念的部分敘述。

談完心態,接下來讓我們談談本書的核心概念:「尊重」。

顯然,這絕對不是一個艱澀難懂的詞彙,可是要詳細的談論它也是一件不小的工程。接下來我將採用在《黑天鵝效應》中讀到的「陰性建議」與「陽性建議」的方式,將本書的內容分成兩種類別。

關於尊重的「陰性建議」:那些不要做、不建議做、應該避免的事情

壹、不抱怨、責怪他人,更不輕易地批評與斥責他人

一個人是永遠無法徹底說服另一個人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句話?越是尖銳的批評與斥責,越是無法取得自己想要得到的那種好的結果。想想自己小時候被父母、被師長批評之後心理產生的那種反抗;想想在上一次與朋友辯論時事議題時,朋友指著我們鼻子大聲論道時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想想最近幾次確實是自己犯錯但上司或長官得理不饒人的那種討厭模樣。

如果你有具體體驗過這種情感,那你一定能理解批評別人是沒有長期好處的。

魯賓遜教授這樣描述這種情形:「在生活中,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以及對世界的態度。但假若有人指出我們做錯的事情時,我們就會面子掛不住並且惱羞成怒,對那個指出我們錯誤的人心生怨恨。之所以如此,並非我們對那些壞習慣有強烈的偏好,而僅僅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尊受到了傷害。我們並不只是反對被人指出錯誤,而是根本就不願意看到有人來糾正我們的錯誤。」

批評和責備他人會讓對方在心理上增加一層防護,被批評的人會因為受到批評而竭力為自己的錯誤辯護。我們要明白這樣的事實,當我們批評指責他人,他們也一定會為自己辯護,甚至反過來指責我們,即使他的論點毫無根據。

換個方向思考,為什麼我們要批評、斥責他人?不就是希望他人改變嗎。那,如果批評這種方式顯然是達不到我們的目的的話,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當我們有錯的時候,我們自己有可能會承認;假若對方給予我們承認錯誤的機會,而不是猛烈的批評,我們則會從內心感激他;根本不需要他的提醒,我們自然就會承認了。

所以,卡內基建議我們:與其譴責別人,不如試著去理解他們。讓我們試著找出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這比責備更有益,也更值得關注。我們該謹記,在一段人際交往中,我們並不是在與邏輯生物打交道,我們面對的是充滿情感、偏見、受傲慢和虛榮心驅使的生物,所以關懷永遠比斥責來的有效。

貳、不要與他人爭論

如果你同意上一條原則「不批評、不斥責」,那第二條原則對你來說應該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世界上只有一種在爭論中獲得勝利的方法,那就是盡量避免與他人發生爭論,而且要像避開響尾蛇和地震那樣去避免爭論。為什麼?班傑明富蘭克林說的好:「假如你在生活和工作當中經常和他人爭辯,也許偶爾能夠取得暫時的勝利,但那勝利卻是虛無的,因為你將因此而永遠地失去他人對你的好感。」

要知道,爭論中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贏家。如果在爭論中你失敗了,那當然就敗了,沒什麼好說的;如果你在辯論中獲得了勝利,究其本質而言你依然是失敗的:因為即使你使對方的論點變得千瘡百孔、一無是處,那又怎麼樣?你因此揚揚得意,而對方卻因為你使得他毫無顏面而怨恨你。

林肯本人

林肯也深刻的體認過這個道理:「所有想成就大事業的人,不會在私人的爭執上耗費時間。因為他知道無謂的爭執不會有助於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人發火,讓他的理智失控。」與他人相處,只要運用恰當的談話技巧,在對方出現錯誤時,不直接指出他的錯誤所在,就能夠有很好的效果。要記得,贏得爭論的方法,就是避免爭論。

如果要在生活中執行的話,那麼我們一定要讓自己的顧客、朋友、丈夫或妻子,在細小問題的爭論上經常勝過我們。甚至是讓反對者也勝過我們,耶穌說:「要愛你的敵人。」換句話說,就是要讚美你的反對者。不要和你的顧客、丈夫、妻子或者競爭對手爭辯,不要輕易指責別人的不是,不要激怒合作者或不和你合作的人。

關於尊重的陽性建議:那些建議做、應該做、必須做到的事情

參、領會傾聽的藝術

認真地傾聽是對他人的尊重,甚至是恭維。

你有試過在一個發火的人面前,認真的聆聽,並且站在他的角度贊同他觀點中合理的部分嗎?一個人,無論他怎樣挑剔,指責別人的時候怎樣激烈,都無法在一個有耐心和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繼續強硬。安靜的聆聽,或許是一場順利進行的對話中最必不可少的元素。別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在討論時事,聽到與自己價值觀不合的敘述也別急著否認,還記得第一章提到的「不批評不斥責」嗎?首先,我們需要能夠安靜地聽別人講話,然後,才能成為一個讓人喜歡的人,別人才會樂意聽你說話。

曾經看過一種表達自己有在認真聆聽作法:在別人說完一段話之後,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覆述一次,並詢問對方這樣的理解是否符合他的觀點。這樣做起到了確實在聆聽,並且尊重對方的作用。當然,除了聆聽之外,正在進行的對話以及適當的回應也相當重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鼓勵別人談論自己,和別人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多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經歷以及取得過的成績。所有人都需要一個傾聽者,所有人都希望看到別人對他的話題感興趣。

肆、從友善待人開始

我們要先尊重其他人的意見。

假設有這樣一個人(實際上他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確實存在),他內心對你已經抱有成見,對你有厭惡的情緒,即使你找出所有最有道理的理由,也無法讓他接受你的觀點。

這時,使用強迫手段是無法使他接受你的意見的。但要是我們退讓一步,用真誠的態度,友善,溫和的話語和他進行溝通,那麼你和他之間的衝突就有可能化解。

我們要先尊重其他人的意見。在無法取得他人認同的時候千萬不要說:「既然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就證明給你看。」你說這樣的話就等於在說:「在這件事情上,我就是比你聰明,而且我還能夠找出證據證明你的錯誤。」這是一種挑釁的行為,一定會引起對方的極度反感與不舒服,不用等你拿出證據他已經準備好迎戰了。

在一段關係交往中,如果我們做對了,我們就要巧妙婉轉地讓他人贊同我們的觀點。如果我們錯了,就得迅速、坦白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愚蠢的人會在自己犯錯時,盡力地為自己所犯下的錯進行申辯,而一個主動承認錯誤的人,卻能讓自己出類拔萃,並給對方一種尊貴和品德高尚的感覺。

許多人,當他們想要別人贊同自己的意見時,就是話說得太多了,把話說過了頭,所以達不到想要的結果;或當你並不同意對方的看法時,也許會忍不住要插嘴,但是請你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很危險。當對方還有很多看法想要訴說的時候,他的注意力不會集中在你的身上。

友善待人就是尊重他人,也可以理解為顧全對方的面子。我們要面帶微笑,如果是第二次見面的朋友,我們要親切地叫著對方的名字。事實上,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則,要是我們在生活當中遵循了這一規則,他就會為我們帶來無數的朋友與永久的快樂。反之,要是違背了這一規則,我們就會遭遇到難以預料的困難。

這個規則就是:「要讓他人永遠地感覺到他自己很重要。」

那要如何做到呢?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我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們本身,都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人優秀得多。所以,如果我們要深入他的心靈,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他感到我們願意承認他在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裡無比高貴,因為我們自己本身也想被別人承認我們在他人內心世界裡無比高貴。多多去讚美別人,真誠的關心別人,談論別人感興趣的事,這些是能讓對話順利進行的原則,也就是所謂的友善待人。

伍、發自內心真誠地讚美別人

成為重要人物的渴望,是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欲望之一。

為何要讚美別人。因為成為重要人物的渴望,是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欲望之一。你可以稱之為自我實現或是大我,總之每個人都有渴望被重視的需求。又,能夠讓人心甘情願去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滿足他的所需。那要如何滿足「被重視」這個需求呢?那就是發自內心的去讚美別人。

要是你從來沒有研讀過心理學著作也不必擔心,因為你根本就不必去讀它,你只要懂得發自內心地真誠關心他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關注每一件細小的事物,友善地對待每一個在自己身邊的人。一個在生活中不懂得關心他人,對他人從來不感興趣的人,他的生活必將遭受嚴重的阻礙與困難。這樣想就好了,一個在生活中不懂得關心他人,對他人從來不感興趣的人,他的生活必將遭受嚴重的阻礙與困難。

誒,不是在談讚美嗎?怎麼突然變成關心他人、關心細節了?這是因為所謂的讚美,並不侷限於言詞,關係中任一方的行為與態度都可以化身為讚美之意。舉例來說,老羅斯福總統的貼身男僕沒有看過一種鳥,便向老羅斯福請教這隻鳥的資訊。當然,老羅斯福鉅細彌遺的敘述給了這位男僕聽。不過,就在這件事發生的不久之後,男僕休息在家時,突然來了一通電話,是老羅斯福打來的,他說:剛好前幾天討論的那種鳥停在羅斯福家前庭,有空的話現在可以過來觀察看看。

你看,難道這通電話不是一個讚美之意嗎?這通電話其實代表著「你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人,我們的談話我都放在心上」這難道不算是一個滿分的讚美嗎?就算你真的想要批評別人,也別忘記先讚美他一番。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讓一個人某些方面的缺點有所改善,你要讓他知道,他已經在這些方面具備一些優點了。無論是誰,只要你對他的某方面能力表示讚許,並且得到他的尊重,那麼,他就會願意接受你的指點。

心得

本書的所有內容基本上可以濃縮成以上五個原則。

當然,閱讀這五個原則時你也會覺得似乎都有相通之處,很難說這一章的主題跟上一章沒有關聯。我閱讀起來的感受,就像是卡內基在繞著一個名為「尊重」的巨型物體轉圈,並且每走一度就寫下一次他觀察到的模樣。甚至他觀看這個物體時像是沒戴好眼鏡般,描述出來的形象對於我來說過於朦朧與抽象,因此我很難為這本書下一個比「尊重」這個高大上的詞更合適的核心定義。

在資訊多樣化,又充斥著一堆知識節目的現在,這本書提及的內容早就被發揚光大且補充進更為精彩的事例、心理學的蓬勃發展也讓我們在溝通時有更多得心應手的武器,這些東西都是本書所不具有的。那念這本書有意義嗎?我認為是有的。在《與成功有約》中,柯維說:「你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世界上存在著一些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卡內基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內容,如果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所耳聞,那就代表這些道理經歷了近百年的檢驗仍然適用。

於是,我認為這本書的唸法,不是要念那些超出自己知識範圍的新交際理論,而是要念那些自己早已熟知,且現在又重新看到的原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