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瓜日說 35:九尾狐的故事原型與背後意義》

liniao
誌瓜筆記
Published in
3 min readAug 6, 2020
誌瓜說話是一個 Podcast 節目,分為每日小篇幅的《誌瓜日說》以及每週大篇幅的《誌瓜週話》,您現在在閱讀的頁面是文稿閱讀區。

Podcast 收聽

粉絲專頁(內含懶人包)

內文

你好,歡迎來到《誌瓜日說》,這是日說的第三十五集節目,我是誌瓜。

在上一篇中,我們提到了一本記錄中國神話的古籍《山海經》。書中的篇章安排大概說明了《山海經》當中有寫實紀錄,說明各地風土情形的考量。但這種寫實精神的考量,與他的內容卻大相逕庭。它的內容很多都是我們以現在常識、經驗,所無法確知的生物、藥草。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許多流行文化所共有的「九尾狐」了。

在《山海經.南山經》裡面是這麼記載的:「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這便是對九尾狐的最初描述。從上面的原文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山海經》的特點。首先,《山海經》應當確有一種記實的精神。它對於每個物種的描述,是以其所在地點、外貌、聲音等外在條件說明,並且說明神仙、妖怪對於人們的害處、用處。這與「神話是具有記錄功能」的特點,能夠互相對照,甚至《山海經》更進一步,以實用的角度出發,記錄對神仙、妖怪對人類地實際作用。

另外,《山海經》對於各個神怪的特點與作用,體現出中國古人對於世界的認知。我們再以九尾狐的故事去說明。在古籍當中,九尾狐的害處在於,牠會用聲音去蠱惑他人。好處是只要把牠吃掉,就能夠不會受到蠱惑。這一個背後的邏輯代表的是「萬物有靈」與「以形補形」的觀點。我們可以先從「萬物有靈」的觀點說明。什麼是「萬物有靈」呢?顧名思義,就是每一個物品、動物都是有靈魂的。正因為他們有靈魂,於是他們會進行思考,做出與人類相似的行為。這就說明為何物品、動物可以經由人們的共同記憶、傳頌,成為神話與傳說。

以形補形的觀點,則是「萬物有靈」觀點的進一步延伸。因為自然界中的萬物,各自有他們的神奇、超越人類的地方。而因為他們是有靈魂,與人類並沒有價值上的無異,是公平的。他們可以與自然接觸,甚至能夠透過媒介,獲得自然的魔力。於是基於對自然、魔力的敬畏,人們會產生崇拜的心理。一方面出現了半人半獸的神靈,強調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又具備超越人類的能力與神格;另一方面人們就形成「藉由佩帶、食用妖怪奇特的地方,藉此獲取他們的魔力」的思考與文化,達成人類能夠增加能力,進一步成長的目的。

於是我們就能夠很好理解「九尾狐」的故事為何如此描述了:可以說因為狐狸在山林之見的叫聲近似嬰兒,於是會讓人產生錯覺,進而迷失在山林之中。於是古人放大了這樣的特點,並且用「九尾」來彰顯其蠱惑的形象與獨特的地位;同時古人認為,只要能夠食用他們,就能夠不會被疑惑,是底層的思考邏輯便是「食用動物特定的魔力媒介,已獲得某些能力,達到驅邪目的」,這種可以用「以形補形」來概括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