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瓜週話 07:《神話與中國文學的關係》

liniao
誌瓜筆記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Aug 7, 2020
誌瓜說話是一個 Podcast 節目,分為每日小篇幅的《誌瓜日說》以及每週大篇幅的《誌瓜週話》,您現在在閱讀的頁面是文稿閱讀區。

Podcast 收聽

粉絲專頁(內含懶人包)

本期重點

  • 推動文學演變的動因
  • 認識文學的起源
  • 神話與文學的聯繫

內文

第一部分

大家好,歡迎來到《誌瓜週話》,我是誌瓜。

在試播集第一週的內容中曾經簡單說明過文學的一些性質,結論是以「體驗」作為文學作品的依歸。讀者藉由作品所傳遞的思想與情感,重新檢視生活、面對世界;作者則是藉由個人的思想與書寫能力拼湊出一個世界,乘載他的思想與情感。讀者與作者的觀點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環環相扣的。

但是在探討文學的時候,除了深入探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情感聯繫,更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文學有許多的演變與形式,例如「詩」這一個文體,可以分成:古體詩、近體詩與現代詩。那明明都是傳遞情感與思想的媒介,為何會用不同的形式被創造出來呢?是什麼樣的外部與內部因素,造成文體轉變與承繼?這樣以文學自身為研究的主要對象的學問,其實就是文學史的探討。

《誌瓜說話》這一個節目,在成立之初就有意想要特別探討「文學」這個領域,探討文學的方式有很多,就像上面所述,可以專門探討一個作品內部的內容,也可以用一些文學演變的理論、思考,來探討作品、作者,是如何在當時的時代脈絡之下,進行創作。

所以,《誌瓜說話》每月會有一週到兩週的主題是圍繞著「文學史」進行探討。希望能讓大家融入到當週討論的時代背景當中,看看歷史上知名的作家或是人物是如何面對該時代的問題,並且思考我們能不能藉由前人的經驗回應現代的問題。雖然或許會偏離文學史本身的研究精神,不過,這樣做才能達到知識型節目的核心目的:「傳遞知識,讓每個人都能面對問題。」

雖說是以文學史為大綱,但這一系列節目會先以「中國文學史」作為開頭。這當然不是排斥西方文學之類的,而是誌瓜覺得中國文學在台灣文學類的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許人們背不出濟慈、波特萊爾的詩作,更或者根本不知道剛剛那兩個人名是誰,但人們對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或是李白、白居易等等詩句與詩人一定是不陌生的。因此,誌瓜認為藉由台灣傳承下來這樣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學史會是大家比較熟悉而且比較能切身體會的主題。

第二部分

上面提到一個問題「文學是如何演進的或是產生新的文體的」。誌瓜得先解釋一下,「演進」或「演化」這個詞時常被誤用,像是達爾文的演化論被誤認為進化論一下。至少在文學世界中,後來出現的作品並不一定會比前面的作品優秀。所謂的「演進」可以說就是「在那個時代的主流文學形式」,換句話說就是每個時代的流行不一樣罷了。例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就只是對應了那個時代的主流文學,各個形式並沒有高低或優劣之分。所謂的演進,只是要說明文體產生轉變的因果關係。而文學之所以會產生演變,可以分成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進行探討。

先談談外部因素吧。文學演進的外部因素,就是指文學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族與地理環境」的影響。例如漢朝作為雄渾氣象的大一統帝國,就產生了《子虛賦》與《上林賦》這種以雄壯、瑰麗為主的大賦;在明代中期之後,因為商業、印刷術的發達加上市民階級逐漸壯大,讓文學創作開始商品化,以及文人的市民化等等現象,簡單來說,就是文學作品從朝堂走向通俗,反映市民生活與思想趣味。

誌瓜舉一個例子說明好了:《金瓶梅》大家都聽過吧,雖然大多數人對這本書的印象都在於它對於色情場面的描寫,但若仔細的閱讀過這本書的話,會發現書中所描寫的人物、情節或是視角,都是對底層社會的描寫。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與《金瓶梅》齊名的《三國演義》、《水滸傳》。雖然後兩本書的情節,因為人民對於娛樂方面的需求,所以透過說書這個行為,讓很多情節、故事在民間流傳很久,可以說它們也是較為通俗的。但在經過作者的整理與創作之後,都著重描寫英雄人物,並且帶有作者對道德、義氣這種傳統價值的讚揚。這種英雄與讚揚離市井小民的生活是很遠,所以可以說,他們寫作的角度、對象,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到民間、世俗,只是提供一些理想的傳統價值,讓人們可以學習。

但《金瓶梅》就不同了。它的故事,其實就是你家巷口婆婆媽媽茶餘飯後談論的八卦,西門慶就像是隔壁有錢人家的紈褲子弟。他因為個人的貪、嗔、癡,最後落得暴斃而亡的下場。但就算是西門慶,他的過人之處也就僅僅是有錢而已,並沒有任何其他特殊的道德色彩,西門慶就是一個普通人,甚至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西門慶的缺點以及他所犯的過錯,就是我們的缺點以及我們可能犯下的過錯。從這個觀點出發,整個《金瓶梅》實則就是在反映市民階層的生活而已。

從上述兩點,可以說文學是會隨著外在的社會、經濟、風俗的改變,形成動力,進而讓文學的形式甚至思想,發生改變的。

文學演進的內部因素十分複雜,誌瓜粗略的分成兩點來說明。第一點是「雅與俗的相互作用」。這點其實還蠻好理解的,例如《詩經》當中的「國風」,就是由民歌發展而來的。民歌的內容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像是愛情的幸福、辛苦與怨懟,生活的苦悶、農事的辛苦與閒適。這些貼近人民生活的作品是通俗、質樸、富有生命力的。經過文人的修飾後收集成「國風」,在經過學者的詮釋後,就變雅、便精緻了。

《詩經.秦風.蒹葭》就能很好的說明這一個因素,《詩經》當中的「國風」就是去各地收錄民歌,文人再將收錄的民歌內容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例如〈蒹葭〉這一首詩原本只是秦國的民歌,後來經過文人的修飾,萃取民歌當中的「美」進行發酵,就變成一個高雅的詩歌了。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原本的民歌就像是「滑板鞋」這首歌曲一樣,粗糙無趣;而文人,就例如華辰宇就針對這首歌舞大刀闊斧,寫成一首膾炙人口的名曲「我的滑板鞋」。

所謂的由俗入雅,就是以通俗文學的內容與形式為材料,經過文人雅士的修改後變得精緻與高雅。這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俗對雅的影響程度,以及由俗到雅的轉變過程,他們都共同說明了時代、作者、讀者對於作品的交互影響有多深、多久、以及影響層面的廣闊。當然由俗到雅並非是絕對的,也有特以「以俗為雅」,將「俗」獨立成為一個審美的樂趣。這種例子最為明顯的就是在宋詩當中,宋代詩人在面對古人、唐詩的輝煌成就,不免會陷入一種沮喪的心境,所以宋代詩人有意的想要超越傳統的審美、寫作方法,而「以俗為雅」就是在這種創新下的產物。像是將原先認為「俗」的事物,在詩人的轉化過後,提升為「雅」的境界,這就是一種。

第二個因素,是「各個文體之間的互相滲透與融合」。例如在現代詩中有一種類別叫做「散文詩」。指的是那種在形式上如同散文,但在意象的運用與韻律上具備詩的美感的作品。當然,熟悉文學的朋友會提出抗議,說明現在關於散文詩的概念,是源自西方的文學吧,不能以此說明中國文學也有類似的發展動力。

那誌瓜就再舉一個例子吧,以詩與詞為例。詩與詞的形式不同,而在詞一開始發展的時候,作品的作用與風格與詩也有明顯的差異。高中的國文老師常用「詩莊詞媚」這個口訣分別詩與詞的不同,原先的詞以婉約為正宗的,是細膩的,而詩則是莊重的。這種差異也反映在題材的選用上,早期的詞多是書寫兒女情長,相思離別的作品;詩則是凸顯出境界上的廣闊,寫政治、寫個人志向等等。

但這個詩莊詞媚的界線在蘇東坡之後就變得模糊了,蘇東坡將詞的意境,帶入詩的廣闊與功能。像是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明顯地在寫歷史興衰,並以人生如夢的灑脫態度來擺脫這些愁思的想法。這當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思想,與詞原先的婉約不同,是將詩的廣闊境界,帶入詞的形式當中,將詩與詞互相融合的結果。

好,討論完文學演變是如何演進的動力後,關於一代一代的文學是怎麼產生變化的大家應該都稍微有個底了。但是,如果沒有一個起點的話,有演變的規則也無處安放啊,所以誌瓜接著要跟你聊聊的就是起源,就是中國文學的開頭了。

第三部分

什麼是中國文學,甚至是中國文明的開頭呢?從不同層面來說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專門從文明的角度來探討的話,每個文明的發展都無法繞過「神話」這一個關鍵。我們可以設想「神話是什麼呢?」這裡我們先給出一個答案:神話其實就是用故事的形式,體現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是當時人們對於許多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理解。

這種對於自然、社會現象的理解,經過人類世世代代的經驗傳遞之後,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意識而不自覺,這就是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也因為這種對自然力量的恐懼與敬畏,是每個人所共有的,於是這種呈現自然現象的神話,就成為當時人們對於世界的共同認知。

當然這麼說肯定會有點空泛。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今天你面對無法解決的狀態,身心疲憊時,時常就會希望有一個天,或者神,讓你擺脫這種不幸福的狀態,這種心情與希望也會是遠古時代的人們共同擁有的。

遠古時代的人們,相較於我們今天科學知識的增加,面對自然界的變幻莫測,會感到身不由己的感覺。可能明天就會被洪水吞沒,被野獸襲擊而失去性命。所以在面對這種變幻莫測、難以掌握的自然界時,人們會感到恐懼,並且會敬畏自然的力量。所以有許多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會將他們歸結於一種超自然的神靈或神靈力量的體現,自然和社會現象就體現了神靈的意志,神話就此誕生。

這種神話對於古代社會的建構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商代的統治階層,他們統治人民的合法性,就建立在宗教意味的天之上。這說明了神話是具有保持社會文化與制度的意義。另外,在自然界中,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當神話體現出自然力量與人自身力量的差距時,個人將會融入在群體之中,以面對自然的變化,進而讓社會能夠在群體獲得發展。所以,神話表現出在各個民族之間的共同性,呈現出「宗教、神話」是聯繫人類原始社會的一個重要紐帶。

而神話對於文學的作用,不僅止於社會的建立。神話其實就是古人理解世界的方法,這當中必然會帶著強烈的情緒與感受,帶有強烈的想像,讓神話故事具有情節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寫。神話同時具備了寫實與虛構的寫作特點,這無疑就提供了許多寫作的技巧與素材,影響後世文學的發展。所以,神話可以說是中國文學,乃至於文學的起源,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事情。那麼,如果我們這麼宣稱的話,就會有兩個問題:既然說是中國文學的源頭,那這些神話的內容有哪些?對後世的文學又有哪些影響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議題了。

第四部分

中國最初的神話,其實都是一些大家十分熟悉的。像是「盤古開天」,如果依照我們剛剛對所說:「神話是當時人們對於許多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理解。」那麼盤古開天的故事,就是在解釋「天地是怎麼來的?」的問題。而說明世界起源的神話,就被稱為「創世神話」。

當然,僅有創世是不夠的,盤古開天的故事只說明天地、萬物是怎麼來的,但卻沒有說「人」是怎麼來的?這當然滿足不了人類對於自身如何起源的問題與興趣。「女媧造人」的故事,就成為說明人類起源的一個神話故事。在女媧補天的故事當中,有一些重點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在天地開闢之後,女媧捏黃土形塑人體,但因為力量不夠,最後就將繩子放到泥巴之中,再將繩子向上這麼一拉,被繩子甩出來的泥土也形成了人。所以富貴的人,就是黃土精心捏製而成的;貧賤平凡的人,就是泥巴粗製所製成的。

在這個故事當中,除了說明了人類的起源之外,還說明了為什麼人會有社會階級的區分。這就同時說明了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了。

再更之後呢,就像《笑傲江湖》裡面所說的:「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中國神話當中,也有許多「戰爭神話」的故事,構成神話組成的重要部分。像是我們在前幾期的日說當中,有提到共工與顓頊爭帝的神話,其實就是神與神之間的爭鬥;而在這種爭鬥的故事當中,黃帝與蚩尤的故事無疑是最為精彩的。其中不乏法術的較量:「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也有運用智慧,使用工具:「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坐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

這些故事的黃帝,雖然是神,但是做出了英雄的事蹟,讓文明能夠延續。於是人們就將許多的英雄事蹟集中於他或他的臣子身上,將黃帝從英雄再次神格化,也就成為我們如今所看到的神話故事。

最後,就像是「戰爭神話」當中,將英雄神格化一般,許多文化上的成就也歸結於一個理想的人格身上,並且流傳至今。像是燧人氏、神農氏等等,就將「發現並且運用火」、「種植作為」等等重要的文化成就,加諸到一個人身上,讓他能夠上升為神。

這些神話當中,就顯露出中國神話所反映出來的價值觀。例如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為了生存而做出不懈的努力。這使得中國思想當中,透露出一種對於生命的珍惜,以及災禍的憂患。前者從「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的神話裡,就透露出對於生命的珍惜,於是有「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厚生思想」;後者則展現在「大禹治水」當中,對於當時環境惡劣,人們必須未雨綢繆,做出不懈努力才能生存的情況。這就形成了後來周朝所具備的「憂患意識」。

而神話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有哪些呢?

從文學的角度上來看,神話其實就是用具體、形象的思維,表現出抽象的意義。這種手法就與後來文學上的象徵、隱喻十分相似。並且神話時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這一點可以從《楚辭》當中的「人神戀愛」說明,在之前的週話就說明過了,在此不贅述。

所以神話對於文學創作提供了情感的要素與修辭技巧的磨練,並成為後世文學的素材,這個趨向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個方面就要從史學、史傳散文的方面去說明了。中國的歷史意識發展很早,於是很多古老的傳說,時常被當成歷史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而被載錄下來。固然,這有保留的功勞,但更多的,是將神話與歷史結合,從而讓神話原先奔馳的想像,成為某種現象、形象的說明,失去了神話本來的面貌。這被稱為「神話的歷史化」。這種例子可以散見於古籍當中。

我們不免又要與孔子扯上一些關係了。有一個故事是:當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提及有關「黃帝四面」的神話時,孔子將這個對黃帝的描寫,詮釋成「將四個人派遣到四個方向,以能夠讓天下得到良好的治理」。於是,原先對於黃帝的神話形象,就轉變成黃帝治理天下的歷史事件了。

從這之中我們看出了甚麼呢?首先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學在起源的時候,並沒有像現在具有「為創作而創作」的自覺意識,它是一種對於歷史事件的紀錄。雖然有許多光怪陸離的成分,但本質上就是一個,以自身理性的運用,紀錄相關歷史的工具。這體現了中國文學的一些特色但是 — — 十分重視道德教化的特點,就是因為文學、史傳文學是一個永恆的事業,能夠讓後人透過這些紀錄,來評論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並且藉由這些故事來勸人向善。

這放到現在也是如此的,很多名人在晚年,或者將死的時候,都會試圖用自傳性質的紀錄片、書籍,來說自己當時的選擇,是有他們不得已之處的。但這並非是說文學又變成了一個粉飾虛偽的工具,恰恰相反,我們今天提出來的,是文學對於人類的意義,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在於,文學確實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各種複雜結構,這是無法抵賴的事實,所以閱讀文學,是具有看出一個時代特點的實用價值的。從這點來說,那我們今天所做的閱讀、書寫,就都具有它的實用意義。這也是我們這其節目所想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