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ra 課程《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

Hzgua
誌瓜筆記
Feb 11, 2023

--

課程簡介

Learning how to learn 顧名思義就是學習如何學習。從我們無法實際看見的兩種思維模式到大腦神經元的介紹,或是無比實用的應考技巧等等內容都包含在此堂課內。這堂課的內容都有研究支持,但上課的時候並不會死板的拿論文出來講解,而是都搭配了大量生動的例子。

每一堂課的影片都在十分鐘以內,也都有中文字幕可供選擇,課後的測驗也都挺容易的(測驗是全英文)。在四周的課程影片之外,也採訪了許多世界上的專家(Optional,不用看也算是完成此課程),很大程度地充實、多樣化了本課程,其訪談內容也能跟課程內容相互呼應。

知識點

思維模式與組塊

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專注(Focus mode),另一種是發散(Diffuse mode)。

一般來說,當我們全神貫注地在思考或解決問題時,使用的就是專注模式,而心情放鬆到處閒晃時,使用的是發散模式。人的大腦一直在這兩種思維模式下轉換,而這堂課很大的教學目標之一,便是要告訴我們應該要主動在這兩種模式中切換。為什麼要切換?因為大腦在儲存資訊時是利用組塊(Chunk)儲存的。

組塊就是通過使用或意義連接在一起的信息碎片。

獲得專業知識的第一步都是形成組塊,也就是根據意義將信息碎片拼接,但組塊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大腦要處在發散模式下才能運作。於是我們依此粗略的模擬出一個人的學習路徑:

  • 在專注模式下學習
  • 切換到發散模式使學習內容形成組塊
  • 在下一次專注模式中使用這些組塊

這樣的學習路徑也符合我們時常聽到有關靈感的小故事,例如一些數學家在書桌前苦思難題而不得正解,但當他去沖個澡放鬆下後,剛剛視為難題的東西居然就迎刃而解了。

泡澡是發散模式。

我們再進一步,舉一個轉換模式的例子。相信在求學期間大家都曾有過類似的狀況:考試的時候看著題目怎麼想都寫不出來,痛苦的交卷出了教室之後,卻馬上想到了解法。這樣的現象顯然也是切換模式導致的,考試時(專注)轉換到考完試(發散)。沒錯,大腦在發散模式下除了能形成組塊外,也能在潛意識裡運作,因此能帶領我們輕而易舉地找到解法。

那要如何主動在這兩種模式中切換呢?利用番茄鐘(Pomodoro)或是工作一段時間後站起來走一走,什麼都不去想,多次練習之後便能抓住這種感覺了。

關於記憶

背誦或著稱記憶,是在學習任何技能與事物時必不可少的環節。

人的記憶系統有兩大特徵:視覺化與空間化。

因此我們很容易可以記得那些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物質,而抽象的公式或物理定律便顯得沒那麼好記。那要如何記憶這些抽象的事物?答案是利用類比或譬喻法。類比與譬喻是把抽象物體具象化的好技巧,例如我們在學習電學時,雖然人類的肉眼看不到所謂的電流、電壓,但我們可以利用「河水」這個現實存在的東西來類比而加深印象。(電流是河道裡的水流,電壓或稱為電位差則是河道的高度差或幫浦)

前文說到,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巧的是記憶也有兩種,分別是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工作記憶像是一塊黑板,在短期內被我們塗塗改改;長期記憶則像是大型的倉庫,裡面存放著許多記憶檔案(也可以理解成組塊)。值得一提的是,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這也正是為什麼多工模式是不合適的),而長期記憶的容量則大的多。那要如何將內容從工作記憶移轉到長期記憶呢?有兩個條件:內容令人難忘、內容需要複習與回顧。

要把工作記憶移到長期記憶有兩個條件:令人難忘、內容需要複習與回顧。

試著用一張難忘的圖或影像來記住你想記住的事務。用幾乎是荒謬的、充滿想像力的圖案與你想背誦的內容結合,課程中老師是以一隻飛天的驢子代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求學時,我們背得最熟的英文單字,通常不會是單字本上我們看過去做多次的那一個,反而是我們在一些不經意的場合中聽到或使用到的單字。也許是在喜歡的電影中的台詞,或是逛街時聽到一個漂亮的路人剛好講到這個詞。簡而言之,就是當單字搭配了一個令你難忘的場景時,記住這些單字便顯得輕鬆。

當這個場景和記憶系統的兩大特徵(視覺化與空間化)有關時,更能產生無與倫比的記憶效果。有一項稱為記憶宮殿的記憶法便是如此(記憶宮殿指的是利用我們對於一些場合的熟悉度來記憶我們不熟悉的事物,可以參考這個網址)。

上課心得

上完這堂課最大的感覺是獲益良多!除了上面整理的兩個知識點之外,還有關於應考的技巧、回憶(Recall)為王、思維定勢、拖延症、習慣等等議題的介紹與討論都很實用。

課程在安排上互有重疊,所以在上第四週的課程時不用擔心忘掉第一週的內容。甚至如果連課外的訪談一起看完的話,更能對應一些課程影片提到的重點。這堂課裡的知識老實說並不新穎,大多數的內容在《原子習慣》和《刻意練習》這兩本書中都有提及了(前者例如習慣的四階段;後者例如組塊之於模式塊或心智表徵)。

但我還是蠻推這堂課的,有句話是「人不需要一直被教育,但人需要一直被提醒」,也許這堂課裡面的知識是我們已經「學」過的,但藉由不同形式來複習這些內容也能促進我們對這些內容的理解,這也正是這堂課裡提及的交互學習(Interleaving)。

這堂課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在教育方面。我最近接到了一些學習上比較有障礙的孩子的家教,而我也一直在尋求幫助他們學習的方式。這堂課給予了我一些上課的靈感(尤其是課程中 illusion 的部分),若之後實行有用的話會再回來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