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經典百年老電影院巡禮 London Vintage Cinemas

London Hipster Liv
SCOPERS倫敦好朋友
14 min readFeb 28, 2021

Every time I go to a movie, it’s MAGIC, no matter what the movie’s about.
無論是什麼片,每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我都覺得很魔幻。
- Steven Spielberg 史蒂芬・史匹柏

現代科技發達,資訊、影像可以經由手機、平板、電視螢幕甚至投影機播放,加上疫情期間,大家都習慣了在家看電影。雖然在家放鬆又舒服,但在電影院看電影,其實是很獨特的感受:一個固定的黑暗空間,關掉手機,停止交談,除了眼前的影像,沒有任何干擾,這也是許多人仍然喜愛電影院的原因。

不只是一般連鎖影廳,在老電影院中看電影,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氛圍,復古的建築與裝潢、獨有的氣味,人數適中的座位,都是老影院的魅力之處。今天就跟著我們就穿越時空,拜訪5間倫敦的經典老電影院,開始一段懷舊的電影之旅吧!

(Cover photo: IG @mrnottinghill

SCREEN 1: SCREEN ON THE GREEN

地址:83 Upper St, The Angel, London N1 0NP

夜晚的Screen on the Green外貌。Photo credit: everymancinema.com

北倫敦的Screen on the Green,有著超大霓虹招牌與拱形屋頂,是伊靈頓區(Islington)的標誌性建築物,當你走近戲院,更會完全身處在復古的世界之中:古董小店街區、異國風味餐廳,無一不流露出濃濃的復古氣味。

1910年,Pesaresi兄弟在這裡表演起他們原創的動畫圖像秀,並且大受好評,之後得到附近商家的金援支持,這些商家們聯手將原本的店舖改建成電影院,並正式在1913年開幕。

電影院落成時雖只有一層樓,但座位卻高達600個,當時的業主認為這個設計能夠容納許多觀眾,也自然能讓電影院人潮不斷;過了幾年後,越來越多新影院落成,相較之下這間影院變得又舊又擁擠,許多觀眾流失,因票價便宜,當地小朋友成為了影院的主顧客,直到60年代影院易主後,才調整座位並重新制定票價。

白天的Screen on the Green外貌。Photo credit: Timeout London

當時此區有許多土耳其移民,移民文化自然就在電影院的日常中體現,影廳會播放來自土耳其、沒有英文字幕的電影,而後當地的希臘移民,也開始在影院策劃「希臘周日」,播出以希臘語為主的電影。

70年代它正式改名為Screen on the Green,建築也變成現在我們熟悉的樣貌,影廳座位減少到300個位子,選片以獨立、非主流為主,近代它成為Everyman Cinema旗下影院,雖有重新調整內裝,但原本的外貌、選片的方式不變,仍然相當受當地居民及愛好電影的人們歡迎。

SCREEN 2: ELECTRIC CINEMA NOTTING HILL

地址:191 Portobello Rd, Notting Hill, London W11 2ED

位在西倫敦諾丁丘(Notting Hill)最熱鬧的波特貝羅路(Portobello Road)上,外表是愛德華巴洛克建築風格(註*)的Electric Cinema,內裝擁有著復古好萊塢氛圍,還有奢華到不行的皮革沙發床(完全實現「躺著看電影」的夢)。

Electric Cinema影廳中的舒適沙發床。Photo credit: venuerepot.com

它在1910年開幕時,是這一區幾棟有供給電力的建築物之一,更是英國早期幾間特別為電影(當時稱為motion picture exhibition)設計的公共電影院,落成隔年便舉行了默片電影《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首映會。

一戰時期的軍用齊柏林飛船。Photo credit: BBC

Electric Cinema在歷史中經歷了好幾次危機,一戰時期,電影院附近被德國的齊柏林飛船(Zeppelin)轟炸,憤怒的民眾懷疑是電影院那個在德國出生的經理向飛船發送信號,因此群起攻擊Electric Cinema。事件到底如何結束,如今已不可考。

第二次受到考驗,則是來自電影的進步。電影院落成當時的電影都是默片,而18年後有聲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沒有相關音響設備的Electric Cinema一時間受到了潮流淘汰,只能被迫暫時關閉,等到全面更新後重新開幕。

雖然出現幾次危機,但Electric Cinema對當地居民來說一直都相當重要。二戰時期,電影已從默片變成有聲電影,更吸引觀眾入場,雖然當時夜間轟炸相當頻繁,每週仍有4000人進Electric Cinema觀影。

1984年,已經是倫敦知名古董街的諾丁丘名聲大噪,Electric Cinema的業主竟也想把電影院改造成古董市集,在受到超過1萬份連署抗議後才作罷,參與連署的還包括知名影星如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等人,由此可見它在影壇的地位與受歡迎的程度!

SCREEN 3: OLYMPIC STUDIOS

地址:Church Rd, Barnes, London SW13 9HL

Olympic Studio的外貌。Photo credit: Wikipedia Commons

1906年開幕時,原名為Byfeld Hall的Olympic Studios是一間為當地居民設計的綜合娛樂中心,1910年正式得到放映執照後,這裡多了「Cinema」的身份,雖然外觀看起來並不華麗,但裡頭的影廳卻有著高級沙發與專屬樂團。

後來,事業有成的劇場製作人Philip Ridgeway將西區舞台劇表演帶到Olympic Studios,於是這裡一度又變成了劇場戲院。電影、舞台劇、舞蹈表演、電視節目,完全是表演藝術的聚集地。

Olympic Studio空間寬廣,可容納多人樂隊錄音。Photo credit: Olympic Studio

讓Olympic Studios更加知名的是它接下來的身份 — — 錄音室。50年代後,因為可容納大型樂團的空間,加上音樂人Richard Swettenham在這裡發明了世界第一張電子混音桌,於是許多知名的音樂創作者開始進駐錄音、創作,其中更不乏我們熟悉的英國搖滾天團。

滾石合唱團(The Rolling Stones)在這裏錄製了他們的第一張單曲《Come On》,披頭四(The Beatles)也是在這裡錄製他們的知名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其他如皇后合唱團(Queen)、大衛鮑伊(David Bowie ),甚至後來的瑪丹娜(Madonna)、辣妹合唱團(The Spice Girls)都曾在Olympic Studios錄音,因此許多人認為它甚至比披頭四的艾比路錄音室( Abbey Road Studios)更加重要

Photo credit: Olympic Studio

經過了各種不同身份變化,現在的Olympic Studios又回歸到電影院身份,不但將影廳重新裝潢成舒適簡約又復古的風格,甚至還可以租下小影廳辦私人放映會。

SCREEN 4: RIO CINEMA

地址:107 Kingsland High St, Dalston, London E8 2PB

Rio Cinema外觀。Photo credit: life.spectator.co.uk

位於東倫敦的Rio Cinema,是與上面幾個電影院截然不同的復古電影院風格。以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為主的它,寬敞的外觀和復古的字樣,讓你更像是身處在美國好萊塢的感覺。它由一間古董拍賣商店改裝而來,1909年落成後,不只是成為東倫敦炙手可熱的社區電影院之一,幾年之後業主更是成功將相鄰商家買下,改造成更大間、更新潮的影廳。

Rio Cinema(最早稱作Kingsland Palace of Animated Pictures)剛落成時,電影形式仍以默片為主,到了30年代,有聲電影出現,一時間沒有音響設備的老電影院便失去觀眾群,必須重新裝潢成適合有聲電影的影廳。不過這對Rio Cinema反而是個契機,不僅是設備更新,裝飾藝術風格裝潢也在當時定型,別出心裁的雙層影廳設計更被譽為同時期最棒的電影院之一。

Rio Cinema影廳。Photo credit: Rio Cinema

二戰時期倫敦大轟炸,Rio Cinema電影院和附近區域也沒能逃過,不過幸好電影院並沒有被破壞太多,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樣貌與當時並無太大差異,僅是在這許多年間斷斷續續修復細節。

跟許多老電影院的命運相似,更新潮的電影院興起時,像Rio Cinema這樣的地方便會殞落,經歷過幾次電影播放類型的調整,當地居民與志願人士為了保持它的重要性,努力讓Rio Cinema在1979 年被正式登記成為非營利組織,後來更是在2012年向倫敦交通局連署將電影院前的公車站名改為「Rio Cinema」,甚至隔年票房低落時,大家也募資為它渡過難關!

SCREEN 5: CURZON CINEMA MAYFAIR

地址:38 Curzon St, Mayfair, London W1J 7TY

Curzon Mayfair外觀。Photo credit: Evening standard

相比上面說的四間電影院,Curzon Cinema算是年輕的了。

1934年,倫敦的市中心梅菲爾區(Mayfair)出現了一間藝術電影院,從海外引進了許多無人知曉的藝術電影播放,這便是Curzon Mayfair的前身。

Curzon Mayfair在1960年代重新設計改建完成,要不是二、三樓外巨型水泥招牌寫著大大的Curzon,搭配兩側藍色霓虹燈,這棟看似冰冷優雅的水泥建築,根本完全讓人猜不透裡面是什麼樣的內容。

走進建築物裡,大理石的長廊和洗手間,通往影廳、有著不鏽鋼扶手的樓梯,以及玻璃纖維可移動式牆壁(方便自由運用空間),都讓訪客驚嘆,影廳的「鬆餅紋」天花板更是一大特色。這棟建築同時融合電影院、餐廳、辦公室與住家,被稱作是電影院設計與商業建築的完美結合,曾一度被列入國家認定二級古蹟名單。

Curzon Mayfair影廳,有著鬆餅紋天花板/女廁牆面與地板皆為大理石/可移動式牆壁(左側)與大廳樓梯,均攝於1966年。Photo Credit: architecture.com

1970年代後,Curzon Cinema迅速擴張,在倫敦各點開幕,至今在全英國已經有13間分院,更與電影發行公司Artificial Eye結合,不僅是播放電影,更參與電影的實際製作,參與發行的電影也在世界各大電影節獲獎無數。

除了Mayfair的建築,其實好幾間Curzon Cinema在選址、建築上也都各有特色,完全可以邊看電影邊走一趟Curzon tour了!

同場加映:臺灣電影在倫敦!一段英國北歐臺灣影展與Curzon Cinema的邂逅

英國北歐臺灣影展於2018年第一次舉辦,而影展策展人Aephie、影展本身,都與前面聊到的Curzon Cinema有一段奇幻的緣分。

與CURZON CINEMA的邂逅

15年前,影展策展人Aephie剛到倫敦,喜愛電影的她,第一次聽到Curzon Cinema這個電影院的名字 — — 這是間可以看到不同風格電影的電影院,英國友人是這麼說的。

那時Curzon Cinema Soho分院正面臨關閉危機,開發商看上倫敦Soho區四周商機,想將其改造成商店,於是愛好藝術電影院的 soho圈電影工作者們發起連署,支持電影院保存,初來乍到的Aephie也跟著連署了。

Aephie原在建商公司工作,完全沒想到六年後會走上電影之路,進入倫敦電影學院(London Film School )就讀。電影學院位在柯芬園(Covent Garden),距離Soho非常近,成為電影學生的Aephie,便每週都到Curzon cinema報到。

頻繁地拜訪下,Aephie看見電影院前竟掛著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英文版海報,才發現原來Curzon cinema同時也是發行商,在80、90年代曾發行過《悲情城市》。(在異鄉看到臺灣經典電影的海報,是多麼令人感動的一件事!)

從粉絲到合作

2012年的Aephie還不知道未來的自己將會創辦英國北歐臺灣影展;2018年,當第一屆影展起跑,正在洽談場地時,許多連鎖戲院開出了高額場地費,團隊都無法接受,正陷入膠著時,與Curzon cinemas的緣分,就這麼來到了。

Curzon cinemas的排片人聽聞影展已經談定了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的活動,提出若能讓Curzon cinemas獨家放映,他們便願意放手一博與這個新影展合作,於是後來便跟影展一起辦了十一場專場放映!

2020年因為疫情,許多電影院經營受挫,Curzon cinemas也必須調整放映計劃,但仍然把英國北歐臺灣影展放在最好的位置,也時常把影展推薦給其他同業。電影界注重口耳相傳,因為與Curzon cinemas的好關係,後來影展也順利談到與百年電影院Rio Cinema的合作。

插曲成為靈感

除了電影放映之外,英國北歐臺灣影展也和Curzon Cinema Bloomsbury有過一段插曲。

2019年,影展與Curzon Cinema Bloomsbury的Bertha DocHouse影廳合辦紀錄片專題,當時邀請到《日常對話》的黃惠偵導演 、《行者》的陳芯宜導演,〈海嘯〉巡迴的歌手巴奈與紀錄片導演阿洛, 閉幕場結合了臺灣原住民土地運動、綠色小組紀錄片及演唱會,許多觀眾看到人與土地的連結,都感動地哭了。

影展團隊從中體會到即使都是島國人民,但我們人類還是陸地生物,與土地是有連結的,更進一步思考:人類究竟要如何跟環境共存共榮?也因此延伸討論出了2020年的影展主題 — — 〈未癒之傷 Wounded yet Healed〉。

今年英國北歐臺灣影展的主題會是什麼?又是從哪裡發想出來?答案將會在四月公開,大家一起期待吧!

(故事&照片:英國北歐臺灣影展策展人 Aephie陳繪彌/編輯:Liv)

「英國北歐臺灣影展」是誰?
由前行之島團隊策展,2019年舉辦第一屆冰島臺灣影展、英國臺灣影展,與北歐五國及英國當地重要文化、電影機構合作,讓臺灣未經思想審查的電影能被全世界看見!了解更多英國北歐臺灣影展&參加募資計畫:官網FBIG聽聽我們與英國北歐臺灣影展的對談:

如同Rio Cinema在2013年的募資口號 — — 「Use it or Lose it」,這幾間百年老電影院,一路走下來並不容易,而要讓它們能繼續提供我們更好的觀影空間,最快的方式就是去現場看電影支持,等待疫情過去,我們一起去這些老電影院走走,看場電影吧!

*愛德華巴洛克式建築(Edwardian Baroque):誕生於英王愛德華七世在位期間(1901–1910)的建築風格,多半有著雄偉華麗的建築外形、古典式巨柱、塔樓和圓頂。

--

--

London Hipster Liv
SCOPERS倫敦好朋友

台北人,學過語言、設計與創意經濟,現為跨領域工作的多棲動物。生活於倫敦,用感性與理性觀察體會這個城市。Thinker/ Designer/ Illustrator/ Start-up in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