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楚、講明白一分鐘說話術

Hengchun, Taiwan, photo by Sean Yeh

你知道嗎?跟據統計,在大多數人在聽人家說話的時後,對於説話者的內容,只吸收了其中的20%,剩下大部分的80%都有聽「沒有」進去。

如果天真的認為只要盡可能的透過口語把想法傳達給對方,對方勢必會將你剛才所說的全部聽進去,那就大錯特錯了。

認清現實

實際上:「別人對你說的內容,有百分之八十沒聽進去」不相信嗎?可以試著回想看看自己的情況。

還記得上次聽別人說話的時候,

是不是聽著聽著腦中就自顧自的想起了昨晚跟朋友聚餐時的情景?

是不是聽著聽著腦中就自顧自的開始盤算著接下來準備要做的事?

是不是聽著聽著心思就不知不覺的飄向了遙遠的地方?

上述的情況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實際上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因此,如果你是個有想法或有主張的人,並且想要將這些想法傳達給別人的話,就不得不將這個殘酷現實考慮進去。

photo generated by Midjourney

如果你平常都習慣假設別人100%聽懂你說的話,建議你最好開始假設別人不太會聽進你說的話。開始改變心態,從悲觀假設出發,,再進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對方聽進去自己想法的比例。

強化溝通力,讓說話產生影響力

「溝通能力的優劣,左右了結果的優勝劣敗」。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現象,尤其在需要團隊合作的狀況下,提升溝通能力成為相當重要的一種技巧。如果成員間彼此的溝通能力都很強,就會產生「三人成虎」的效果;反之,成員間常常雞同鴨講,就可能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

若要能夠達成「三人成虎」的效果,團隊彼此間必須是可以充分的進行溝通並且成員之間可以有效的傳達自己的想法,彼此間互為了解,進而發生影響力,產出有力的行動。

然而,想要達到這樣的結果,就必須面對前面提到過的「殘酷的現實」。作者藉本書提出了「一分鐘說話術」來解決這個問題。

就現在社會來說,溝通能力的強弱影響著結果的好壞。尤其是在團隊合作的狀況下,溝通能力成為相當重要的一種技巧。如果團隊成員間彼此的溝通能力都很強,即可以產生「三人成虎」的效果;反之成員間常常出現雞同鴨講的狀況,這就可能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

要能夠達成「三人成虎」的溝通效果,彼此間必須是可以充分的溝通並傳達自己的想法,讓彼此個方了解,進而產生行動。

然而,前面提到過的「殘酷的現實」,作者提出可以透過「一分鐘說話術」來解決。本書的內容主要就在說明如何使用這種方式來表達。

為何要做簡報?

在商業上,當我們有個想法或有主張要告訴別人,並且想要藉此影響他人時,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簡報來進行傳達。

每一份簡報背後,都有一個想達成的目的。這個「目的」對簡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舉例來說,當工作上碰到了困難,期望上司加派人手協助你解決問題,此時的你可能需要準備資料對上司進行一次「簡報」。

可是如果在報告中,只是鉅細彌遺的說明自己工作上所碰到的種種阻礙與辛勞,卻忘記在簡報中提出希望上司加派人手的主張。就算上司全部聽完整個簡報,也不會知到該提出什麼樣的協助,弄不好,還會讓上司認為你只是一個會抱怨的人,偷偷的在心裡打個大叉叉。

可以這麼說,透過簡報傳達想法給對方只是一種手段,在開始前必須先想清楚「目的是什麼?」若只顧著在簡報中放進美美的圖表或華麗的辭藻,即使整個過程看似流暢,簡報後聽眾(們)卻都不動如山、什麼都沒有改變,那簡報又有何意義?

因此,下面幾項問題要在進行簡報前先問自己:

• 我為何要進行這一次的簡報?目的是什麼?

• 這次簡報會有誰來聽?聽眾喜歡什麼?

• 這次簡報會在哪裡進行?

• 會採用何種方式進行簡報?

• 希望簡報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 希望聽眾聽完簡報之後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上面這幾項當中,最重要的是說話的對象,也就是來聆聽簡報的人倒底是誰?畢竟做簡報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就是希望聽眾有反應。因此,在簡報前必須先調查聽眾的興趣與嗜好、他的需求以及對議題本身暸解的程度,然後再依照調查的結果並量身打造出適合聽眾的簡報,而不是採用一個劇本走天下的方式在報告。畢竟我們做簡報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就是希望聽眾有反應,甚至於是產生某種行動。

並用左腦與右腦

大腦可分為左腦與右腦,左腦掌管我們的邏輯思考;右腦則專職於圖像畫面的理解。在說明內心的想法與主張時,若單靠一句句有充滿邏輯的話傳達給左腦就想輕鬆打動對方,是不夠的,必須輔以感覺以挑動對方的右腦,才能有效的發揮影響力,讓對方產生行動。這部分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以下將分別以左腦、右腦、以及行動三方面來說明一分鐘說話術。

有邏輯的話讓會左腦動起來

由於左腦掌管人類的邏輯思考,喜歡有邏輯的東西。當左腦一接收到有邏輯結構完美的句子,就會啟動並開始進行思考。反之,若接收到的內容是由一些不連貫、邏輯上下顛倒的句子所組成,聽起來就像糨糊一樣糊成一團,就會讓左腦困惑不已。

因此,只要說話的內容一貫且邏輯上不矛盾,就算只是短短的兩三個句子,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完完整整的表達出來。

無法用簡潔俐落的方式將訊息在短時間內傳達給他人者,一般來說,他們說話的內容與表達方式,大多都像高塔伸入雲端般無邊無際、沒完沒了的。

金字塔結構,簡潔俐落

那麼要如何說話才可以簡潔俐落?答案是採用「邏輯金字塔」結構來組織你說話的內容。它可以讓內容簡潔俐落。

換言之,陳述的方式要如同下圖的結構,先說出你的結論,並且在結論後面至少要接上三個理由,用以作為結論的支撐。

整段內容排起來就像個金字塔型狀的正三角形。結論在最上面,下面跟著提出三個理由,理由與理由之間並排在一起,相互間為平行的關係。

因此,如果在說話的時候,只是單純的把事實以及與事實有關的細節資訊陳述出來,是沒有辦法讓聽眾理解你,到底想要傳達什麼?到底說這些話有什麼目的?聽完後,可能會在心中激起「然後呢?所以呢?」的疑問。這是因為你沒有下結論的關係,導致聽者產生話還沒說完,後面還有故事的感覺。

因此,比較好的表達方式應該是要這樣:

我主張(結論)

理由有三,第一是這個(理由1),其次是(理由2),最後是(理由3)。

如果這樣子說話,是不是讓人感覺比較清楚?

提出結論

大前研一曾說過:

「思考就是將知識與得到的資訊進行加工處理,並且導出結論」。

如同前面說的,說話內容不能只是單純的提出事實的細節與數據資料,這些只是「素材」與「材料」,必須經過加工處理的過程,自我反芻思考後得到的結論,才有意義。也才能夠藉此說服大家採取行動。

提出結論必須附加理由

雖然說話應該說結論,但是若只是把自己導出的結論告訴他人而不附加理由,也不可能讓別人信服的。還記得前面的圖示嗎?結論在金字塔的頂端,下面必需要有三隻腳作為它的支撐。這三隻腳就是你提出結論所依據的理由。之後可以在每一個理由的下面分別再用「根據…」支撐,以形成完整的金字塔結構。

結論為什麼要有三個?

因為只透過一個理由來支撐結論的話,理由會顯得較為薄弱。一旦該理由不夠充分或者不被接受而被人推翻,你的結論就會站不住腳了。

基於這個緣由,用來支撐結論的理由必須大於一。那為何是三?而不是四、五或更多?

這是因為我們所在的世界用長、寬、高組成的三次元環境,「三」這個數字似乎是人類非常容易接受的數字,你會發現不論是「約法三章」、「三分鼎立」、「三顧茅廬」等等都以三為多數,而且令人瑯瑯上口。一般就以三個作為理由的數量。

理由與結論之間必須有邏輯上的關係

有了結論與三個理由之後,還必須注意結論與支撐的理由之間,必須存在邏輯上的因果關係。什麼是因果關係?所謂因果關係,就是原因與結果之間具有客觀的關聯性。

簡單的說,就是結論與理由之間要有關聯性。例如「下雨了,出門應該帶雨傘」這句話中,「帶雨傘」的結論與「下雨了」之間的關聯性,就是有因果關係。反之,若是「下雨了,要吃棒棒糖」這樣的句子,「下雨了」與「吃棒棒糖」這種邏輯關聯性是不是就有點怪怪的呢?

其他

簡潔明瞭,刪除贅字

在說話的內容裡面,若出現幾句讓聽者覺得聽不懂、或無法理解的句子,這時聽眾就會開始困惑,接著他們的大腦就會開始休眠,並且停止接收任何訊息。這時候,若繼續對聽者說話,絕對是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效果,成了無效的溝通。為避免上述狀況的發生,說話的內容一定要簡潔明瞭。要達到簡潔,可以從說話用詞與使用的簡報來著手。

用詞

人類的大腦無法一次消化吸收很多的事項,在談話內容中若堆砌了一推無意義的句子,就會讓聽眾開始困惑,就不是簡單明瞭的說話了。

為符合簡單明瞭,可以透過圖像來解釋複雜的概念,例如可以把複雜的表格改用圖表。也可以透過具象的圖像來表達抽象的概念。例如可以畫時間軸來表示時間的經過的變化過程。

此外,為了讓說話更為簡潔俐落,請刪除「基本上來說」、「前文所述」等等的贅文。常出現的口頭禪也應該盡量避免。

簡報

在商業會議時,常常使用簡報來作為表達與呈現的方式。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文字密密麻麻的簡報。看到這種簡報時,是不是也會很想直接關閉大腦進入休眠模式?

其實,使用簡報時每一頁的文字應該放太多,字體也要足夠大,這樣子才能讓會議室最後一排的聽眾都能看到內容。如果現場會發放書面資料給聽眾的時候,上面的文字也不要太多,否則會讓聽眾在你簡報的時候,視線焦點頻頻的從你身上移到手上的書面資料,而造成注意力下降,影響演說效果。

用詞簡單

好的演講,內容往往簡單到連國中學生都能聽懂。即使說話的對象為專業的上班族,除了說話的內容中含有該領域的專有名詞外,使用簡單到連國中學生都能聽懂的用詞,還是比較有效。因為,聽眾的注意力有限,若內容稍為複雜一點時,就需要耗掉相當多的精力來理解,過不久就導致聽眾精神渙散。

此外,雖說內容中含有該領域的專有名詞無可避免,但由於每個產業都有該業界專有的術語,而且常常彼此之間相衝突,同樣一個術語,套用到不同產業卻不同的意義。

例如,當您聽到「PV」這個詞的時候,第一時間浮現大腦的是什麼?

如果你的職業類別是網路業,第一個聯想到的意思應該會是「page view」吧!然而,若所在的產業別與音樂製作相關的話,應該會認為這個詞代表的是「promotion video」?又如果您是金融業,應該會覺得是「present value」吧。

因此,如果在演說中提到「PV」,剛好讓台下的三種人,心中便會出現三種不同的解釋與想法,個自把這個想法套入你的演說中,就會發生前後邏輯矛盾不通的感覺,漸漸的開始對演說內容感到迷惑不解。盡可能避免這種狀況,才能夠正確的傳遞想法。

避免模擬兩可

為了避免讓聽眾產生困擾,在說話時不要把兩個相互矛盾的意見同時提出來。才不會讓你的話,給人有種模擬兩可的印象。

提供前提知識

大家是否注意到,看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前面15分鐘或者是第一集開始,大多會交代一下這個劇的時空背景,主人翁生活在哪個時代哪個地區、什麼職業?等等的背景知識。讓大家對於故事有個基本上的認知。才不會在看17世紀古裝劇的時候,期待主人翁下一秒會拿出iphone跟女朋友聯絡。

在傳達事情的時候,交代前提背景知識也是很重要。若缺少了這個部分,即使採用金字塔結構的說話方式,仍然會發生無法溝通,無法讓對方了解的狀況。

什麼是前提知識?舉例來說:與議題有關的相關背景知識或與議題有關的時代背景等。都算是前提,除非你與聽者都非常的清楚該問題的背景,不然就會很難溝通。在此建議,即使只是一句話帶過背景知識,都比什麼都沒說就劈頭開始主張論點來得好。

畫面刺激右腦反應

前面提到使用金字塔方式建構與組織說話的內容,可以幫助聽眾理解。但光這樣子,還不足以讓聽眾按照你的主張採取下一步行動。

人類需要透過想像,才能牽動情緒與感受。有了情緒,才會激發行動力。要如何在聽話者的心裡描繪出想像的畫面?

描繪想像畫面的方式

有兩種方式讓聽眾描繪出想像,一種是直接將畫面呈現給聽眾,另一種則是讓聽眾在自己的腦海中畫出想像的畫面。

採用第一種方式時,不只是口頭上說明,還需要透過照片、影片等圖像資訊的輔助,直接將畫面呈現在聽眾眼前。要注意的是,呈現畫面時,別將不相干的畫面也陳列出來,以免對聽眾產生訊息上的干擾。

第二種方式則是單純透過口頭的敘述方式,像說故事一樣的用句子,一句一句的將有畫面的架構建構出來,讓聽眾自己在腦中自動補齊細節、產生出畫面。

說話時可以將想法與聽眾的個別的經驗結合起來,讓聽眾自己去想像那個情景,在腦中自行描繪出畫面來。例如可以透過「請想像一下…」、「如果您在這個情況時,會如何呢?」或者是「…這樣的一個景象不是很好嗎?」等的話來引導出聽眾的想像。

具體來說,這種方式非常適合用來說明食物。因為一個東西是否好吃,很難透過邏輯的方式來傳達的。但是若是透過這種方式,藉由聽者自行想像吃好吃東西時的感受,讓這個創造出的畫面與說話者陳述的內容,進行巧妙地結合,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說服力。

建構完整三段金字塔

我們可以依照前面的相關說明,微調一下邏輯金字塔。將原本的:「結論、理由」雙層結構,擴充為「結論、理由、舉例」三層結構。如此形成了完整的金字塔結構。若透過這種結構來陳述自己的想法,必能在聽眾的腦海中描繪出相對應的景象,產生更有效的結果。

讓人行動的一句話

除了打動左右腦,還不足夠,還需要讓聽者對說話的內容有反應,進而展開行動。因此,為了讓聽者有所行動,事前的各種準備是不可少的。

搜集資料

以演說為例,在一開始前需要先蒐集聽者的相關資料,了解一下聽眾的狀況。範圍諸如聽者的立場是什麼?興趣是什麼?對於議題的熟悉程度有多少?有沒有什麼樣的禁忌要注意?例如:是否可以跟他們談政治議題等。如果可以事先知道這些資訊,可以更暸解聽眾,也可以與聽眾增加更多的互動,對於您的演說必定有所幫助。

暖場

在演說開始前,如果可能,盡量與聽眾先進行一些交流與溝通、寒暄問暖,藉此縮短自己與聽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此外,事先預備幾個QA問題與答案,以利於演說後可以解答聽眾可能的疑惑。

創造金句

前面我們提過,別人對你說的內容,有百分之八十沒聽進去。該如何讓人記住你的話?這時候就需要透過一個關鍵詞將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表達出來,也就是創造ˊ「金句」,用這個句子將想要傳達的觀念及訊息打包起來。金句不一定要很酷炫,只要足夠代表演說的精髓就可以了。如此,讓大家容易記憶,甚至多年以後,大家還會記得那個句子。

簡報如表演

簡報、演講等傳遞訊息時,除了內容很重要外,說話者的神態表情、舉手投足、語氣用詞等,流露出的整體感覺,都會讓聽眾產生不同程度的印象。

因此,演說時要把自己發出來的能量往聽眾心裡注入,才可以打動對方產生行動。這就像是音樂家在進行即席演奏時一樣,會用盡全身的各種方式,把內容對聽眾傳達出來。讓聽眾聽你的演講,就像是聽演唱會一樣的興奮並留下深刻印象。

反之,演講時若沒有看著對方,或者給人一付沒自信的樣子,即使準備再充分的內容,在聽眾心理也是會被打折扣。

此外,說話時不須要只是站在講台上,偶爾也可以走下講台進入觀眾群裡。如此可以拉近自己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站在方立場

演說的內容,都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是很難打動對方的,必須要嘗試站在客觀的角度,設身處地的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同樣一件事,如此你的內容才會讓對方接受。在實際演練時,也可以走到台前,坐在觀眾席上,想像一下聽台上的自己在說話。台上的自己會是什麼樣的表情與姿勢?感受一下。

事後的跟進

簡報或會議的前後的這段時間,也很重要,應等同看待。會議後的跟進,可以得到聽眾的回饋意見。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可以藉此機會再次說明,以補強個人演說時漏掉的地方。

結論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溝通。一個人無法獨自生活,而不需要與任何交流。就算是漂流到荒島的魯賓遜,也需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威爾森。因此,有效的溝通技巧就成了一項必要的技能了。以上是作者伊藤羊一的書「1分で話せ 世界のトップが絶賛した大事なことだけシンプルに伝える技術」的摘要,書中介紹了溝通的方式(金字塔是其中一種結構),讓我們可以了解到,使用可以讓左右腦運作的溝通方式,才有辦法達成期望的結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試試看。

--

--

Sean Yeh
Python Everywhere -from Beginner to Advanced

# Taipei, Internet Digital Advertising,透過寫作讓我們回想過去、理解現在並思考未來。並樂於分享,這才是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