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麼時候決定要成為一位產品經理?

陳亭勻 (Selena)
資深產品經理的職場告白
8 min readJul 22, 2018

人們應該在什麼時候決定自己的就業方向?又應該要怎麼評估自己的性向呢?

這無疑是個大哉問。

我們可能或多或少,對未來的自己都有些想像。但撇開一心朝向物理發展,或從小立志從事某一行業的少數人,其實大多數的人,其職涯發展都是一條長河,經過多年沖刷流動,才長成最後的模樣。

經過多少山石碰撞,才成為現在的模樣?

我對台灣教育從高中分組決定學習路線、大學填科系決定專業方向這件事的省思,一直是有的。但直到出國後,看到許多朋友是在大二才選系,且青少年時期有非常多的時間與機會體驗職涯、擔任志工,才深深覺得華人文化那種填時間表式的生涯規畫真的非常僵化。

在加拿大,我面試過的所有單位,幾乎都問過我是否具備志工經驗。

可以說,社會整體對志工與服務經驗非常看重,當然,他們並不是鼓勵所有人無私奉獻(畢竟整體社會競爭也很強烈,尤其中國人湧入後),但青少年早期的社會經驗非常重要,對學校/雇主而言,孩子能否在團隊中良好互動、是否有健全的人際關係與友善的心靈,從成績單是看不出來的,因此只能從這些佐證資料中去檢閱;缺乏就業經驗的剛畢業新鮮人更是如此,如果沒有兼職打工經驗,至少也該列個服務經歷。

當然,再怎樣好的出發點,難免都會有人只是想去混個證明,但這樣的人在服務過程中也有可能學到什麼而改變初衷,不管怎麼說,都是很不錯的風氣。

在服飾店工作時,同事的女兒來店內幫忙活動,我問她們是否需要活動證明,兩個孩子一臉疑惑的問我為什麼。她們告訴我:

若學校或雇主想知道她們是否當過志工,只要詢問服務細節跟心得就好,證明並不是那麼重要。

她們的媽媽在旁補充說,所謂的志工至少要服務過一段時間,類似這種幫忙性質的活動,只是因為她們從小長時間接觸這種志工文化,因此聽說有活動就主動說要來幫忙。

看著她們主動協助我替小朋友畫人體彩繪、迎接上門嘉賓,我有點慚愧自己只想到學習護照跟志工認證。

當初的活動布置,非常簡單,但來幫忙的志工小孩與上門的顧客、孩童,都玩得很開心。

在加拿大到處面試、三不五時打零工的時候,我發現有些事情需要嘗試。

台灣對於就業後迅速離職非常不諒解,但這邊的人很常做幾天不合意就辭掉,而且神奇的是沒有人會說他們草莓族。

畢竟,以現代人求職的「迭代」速度來說,由於認知到這個腳步快速、紅利急減的時代,已沒有太多時間能瞎耗在不適合的公司,因此人們也越來越不吃「至少待滿一年」這套。

但亞洲不是如此。

說好聽點,台灣人是負責、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或機會嘗試,說難聽點是常常攬太多不必要的「責任」在身上。比如「離職」是我的責任,跟公司沒有關係。但這是真的嗎?

在國外,從面試開始就是雙向的溝通,我被面試、也在面試公司;我在試用期,公司也在被我觀察中。換言之,如果我不喜歡工作場合或同事、不喜歡工作內容,覺得工作不適合我,那大不了給個兩週預警,仁至義盡後就走人。

有些人可能會跟我一樣,惴惴不安覺得對不起公司栽培,但朋友一句:「他栽培你,你難道就沒花時間學習或工作嗎?到底是對不起他什麼?」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雖然我還是很不安啦,但多數時候只是擔心斷糧,所以緊急預備金很重要,能讓你做選擇時不被金錢綁住。

工作真的需要試用。當然,這對短期勞工來說感覺沒什麼保障,很可能三個月就被趕走。然而,做了好幾份工作後才發現,即使一樣是服務業,也有分做得來跟不想做的工作,如果不能換工作、只能將就著做滿一年……人生到底有幾個一年可以這樣浪費?

超懷念徹夜更換店內擺設的兼差日子。

像我在服飾店做得多麼快樂,收銀鍵盤打得像在飛一樣快得驚人,但換去髮廊就整個遲鈍,不靈敏的觸控式螢幕弄到我天天瀕臨崩潰。

同樣是女生多到炸的工作場合,有些地方非常快樂像姊妹同盟,有些地方光是流言蜚語就夠煩人了。同樣是服務客人,我試了多次餐飲業都失敗,但做服飾倒是一試上手。同樣是要跟人交流,當顧問跟老師都很開心,但畢業後第一份工作要跟某系溝通時卻很煩躁。

不能一概而論的事情太多了,更何況是就業這種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的事情。

人生的方向真的很難決定,要多走多試才是,不要太早決定十年後的自己應該在哪,想太多都只是讓自己煩惱而已。

不過,講是這樣講,現實中很多20歲出頭的年輕朋友,在討論人生發展時,其實沒多少選擇。

比如休學這個選擇,往往被視作逃避兵役、逃避人生、逃避畢業就失業的手段。但真是如此嗎?我認為,休學去發掘自我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妄下「浪費時間」這個評斷的人們。

每個人的時間走快走慢本就不一致,又為何要按表操課規定幾歲就該有什麼樣子?

如果在我們的升學過程中,社會對休學這件事能減少負面評價,同時鬆綁在校學習的時間,讓社會服務、志工活動、職涯體驗等選擇,有多一點機會進入日常生活中,年輕人是否能有更多機會去探索自己的心之所向?

你有選擇嗎?(Photo by Justin Luebke on Unsplash)

在鼓勵青少年多方嘗試時,如果能改變整體評價風氣,由雇主、同儕出發,人人都看重志工與服務經驗,而非綁架學習單、評鑑、獎勵、學習護照這種變相壓力來源,是否會有更多不一樣?如果心態跟風氣不改,也不過只是另一種假護照真評鑑的負擔罷了。(想想各級學校老師的教學評鑑,實在太磨人)

拉拉雜雜講一堆,最後回應標題,我什麼時候決定要成為一位產品經理?

其實,是在時機來的時候我才決定的。

在 Fin-Tech 產業之前,我也曾在遊戲業當過 PM 半年,當時訣竅沒掌握好,經驗生疏,總結來說並不是很滿意自己的表現。換到商務部門後,興許是原本就擅長文件、報告跟市場分析,做起來很順手,一年多也就這樣過去了。

再次轉產品經理,是後來換公司擔任行銷期間,發現自己對產品有想法。剛巧老闆給機會,就順勢而為轉移部門。

你發現了嗎?其實類似這樣的機運,很難事先規畫;但若你準備好,機會自然會找上你。

而與其說是決定成為什麼,不如說是順勢而為的結果。(所以,我也可能幾年後就不是產品經理了。誰知道呢?)

我準備好了,往哪一條路都可以。(Photo by Martin Reisch on Unsplash)

大學時,我曾修過一堂企業概論課,多年後,課堂所學幫我在加拿大拿下外商公司的工作。我當天的面試表現奇差無比,很多時候都是靠著前一關面試官熱情提醒才回答得上大老闆的提問,但就那一題談邊際效應時,我答上了,工作就到手了。(當然,我想第一層面試官的擔保也是重點)

學生時期,我很熱愛跑活動,辦過無數個營隊、演講、研討會,萬萬想不到十多年後,這樣的經驗助我在兩週內完成三場玩家焦點座談會的規畫與舉辦。而這樣的經驗,對我擔任公司福委會主委,也有極大助益;更甭提學生時代認識的人們,到今天怎麼樣地幫助我。

你什麼時候決定成為怎樣的人,必然是一種累積,而非發夢就可成的一件事情。

近來認識一位青年才俊,才剛剛大學畢業,已募資完成兩款桌遊,並在市面發售。在決定產品是否再版銷售時,也能善用工作資源,分析自己的產品是否已達銷售飽和,進而做出理性選擇。與此同時,面對外界的合作邀約,總能保持熱情與本心,仔細思量自己到底要什麼。

他的成功與所有選擇,都是累積而來的。

年輕不是失敗與魯蛇的代名詞。年輕是種機會,好好珍惜、持續累積,我相信最終你會成為連自己都驚豔的人!

如果還是很迷茫,請相信一件事:「投資未來的自己」,不要拒絕你的好奇心與那些衝上門的挑戰,總有一天它會幫助你跨過更多門檻,讓你更有本錢做想做的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 10 個 Clap;
如果你覺得這篇頗有幫助,或想敲碗其他篇,可以按著不放 Clap ...... 對,它可以連續送出,送我 10 個以上也可以唷!最多50個~ 👏
感謝你的鼓勵,讓我能堅持繼續寫作,與生活對話!❤️

--

--

陳亭勻 (Selena)
資深產品經理的職場告白

外商 APP 產品經理,8年工作經驗,待過大集團與小團隊,加拿大與台灣,產業橫跨零售、外貿、遊戲、數據分析、行銷、財經資訊。熱衷產品打磨、密室逃脫與用戶行為研究,人生中最久的身份是跨平台遊戲玩家。邀稿請洽:selenacelin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