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多元人生,自立生活—互助社群的有機生活檢驗師

林佳葇 Rita
SeniorLifestyleDesign
9 min readFeb 15, 2019

共同作者:吳紫瑜 / 王右瑾 / 林倞民 / 林佳葇

文章編輯:林佳葇

林佳葇、 吳紫瑜、張美惠助教、林倞民、 王右瑾(左起)

2019 年假剛結束,大學新學期都還沒開始,有一群人已經在中山大學社科院教室內,手拿麥克筆、圍繞海報紙、進行著熱烈的討論。

2/11–2/15 在高雄中山大學舉辦了《高齡服務設計工作坊》,將數位學生及一位高齡助教組成團隊,要讓年輕人們為這位「人生中的高年級生」進行生活風格設計。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美惠助教(號稱南投蔡琴)在生活風格設計過程中的心得吧!

她,張美惠,一位現年57歲,致力於推廣有機生活的大推手。

民國73年,開始投入醫檢師的工作,先在檢驗所擔任勞工體檢的工作,並於兩年後進入台大醫院,任職於優生保健部門,其工作內容為羊膜穿刺、染色體檢驗分析、培育試管嬰兒的工作。

而特別的是在培育試管嬰兒這項專業技術中,她是身為台灣第一批擁有這項技術的人,也因此造福了許多不孕症家庭,幫助完成在傳統社會中他們被迫要傳宗接代的使命。

而在民國84年時,她任職於三總任職於新陳代謝科,主要從事國軍役男體檢、血癌染色體檢驗分析及一般小兒科中的血液染色分析。

其中在國軍役男檢驗中,曾經替幾位即將要當兵的男生檢測出染色體異常,讓他們免疫。而她常常笑稱,作為一位醫檢師是「他人生命後台」的檢測者,不論或大或小的檢測都必須要仔細,正所謂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專業的醫檢師幫忙把關從我們身體中檢測出的數字,提供醫師正確的判讀數據。

而在醫院工作的日子裡薪水雖多,但時下癌症案例越來越多,事業負擔日益過重,在醫院進行人事調整後,張美惠決意順勢離開這個她工作20幾年的場所。

事業退休,人生不退休

「我的人生不會退休啦!」,張美惠總是豪氣的說出這句話,結束醫檢人生後的她,並沒有安於現況從生命中退休,經歷二十多年來的醫檢工作看過各種人生的酸甜苦辣、及生命的迂迴轉折,由於不捨人們因為身體健康的缺乏使生命不快樂,這股憐惜的力量也促使她更積極地去推動心中的理念。

因緣際會中,張美惠接觸了國外返台專精自然醫學的醫生,了解有機生活及其重要性。她發現許多人總是一昧地到醫院追求健康,卻忽略了其實真正的健康是來自體內外良好的環境,而這個觀念也呼應了她以往醫檢工作中培養細胞時的領會,好的細胞加了藥物就會產生毒素,而這樣就無法培養優良的環境,例如:化療就是使用藥物把好的、壞的細胞殺死,但讓人體健康的唯一要件就是環境,生活中有均衡健康飲食、良好人際關係、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運動,使生命保持在好的環境中就是最好的治療。

擁有熱忱,不怕挑戰

現在的張美惠,非常勇於接受打破框架的挑戰。從原本家中的女主內外、男主外,轉變為女主外、男主內,因為有丈夫的支持也成為她的動力之一;從一個人的醫檢工作到需要面對人群的推廣觀念、從只需責任制負責工作到擁有自己工作時間的轉變、使她初期遇到半夜究竟要不要接電話的矛盾,因為對自己作的事滿有熱忱,所以她願意去調整自己,甚至從只有自我情緒到需要接受並消化他人情緒,張美惠也慢慢學會冷靜、傾聽,並且遇到問題不說謊,真誠、誠實回答。

而推動觀念路上遇到的困難,大眾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只有吃藥是唯一方法可以得到保健,但她總能拿出自己生命的蛻變與他人分享,使人接受理念。「有次有個小姐半夜打給我,講到哭..感謝我讓她生命脫胎換骨…」,她也因為個案的回饋蠻有成就感,

成就路上的小石子

家庭也是張美惠生命中十分重視的一環,自從媽媽過世後,年邁失智的爸爸也需要常被照顧,這樣的狀況迫使他在環境中奔波,每週五六日晚上到台北照顧爸爸,其他時間則在南投生活,雖有弟弟在台北照顧爸爸,但張美惠認為對父親的孝順是個人行為,而不是要求別人做到完美,如何平衡在事業、家庭、興趣裡完整的人生,是張美惠目前需要面臨的問題。

學生團隊於工作坊期間發表「理想中的長照」提案

而在現在的生活當中,有一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她。

理想中的長照型態應該長什麼樣子?而該怎麼達成理想?什麼樣的生活是她現階段所追求即嚮往的?

雖然腦海中不斷閃過一些零碎的概念,但始終就是無法歸納出要點。

在工作坊期間,學生成員們透過許多設計思考的分析工具,幫助張美惠整理出頭緒。

學生團隊利用「生命之輪」工具為張美惠助教做分析

過往的經歷讓張美惠接觸了許多高齡者,他發現許多高齡者退休以後,生活便失去目標,最終只能過著單調、封閉的生活。她很清楚的知道這是她最不想要過的生活,因此她絕對不要退休,希望能夠持續擁有目標並不斷學習。同時,她也不想要病痛不斷,因為她相信「變老不等於有病」,而是人生閱歷無數,經驗豐富的意思。

經過以上的觀察,學生團隊也進而推導出適合張美惠的理想生活的要素,其中包括:生活自立、生活多元、生活目標。

張美惠認為能夠自立生活是第二人生的關鍵。因為唯有自立,才不用麻煩別人照顧,使生活身不由己。也因而有了出門闖蕩的本錢。她也認為「人」就是要嘗試、挑戰。嘗試自己從沒接觸過的領域,挑戰自己從不敢做的事,這樣才是人生,才能為生活注入活水。同時也必須訂定目標,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才不會迷失自我,失去生活的意志。

同時她也開始調整自己的方向。過去將大多數的時間都投入工作之中,即使認為能夠接觸群眾、影響他人是一件令人滿足的事情。然而這樣的生活身體並不能長期負荷,因此她正考慮其他的生活提案:逐步退下第一線、傳承給後進者,由其他人接手業務。如此一來就能夠平衡事業、休閒、生活,也才能夠開始自己逆齡的「第二人生」。

學生團隊與張美惠助教共同發想提案的過程

張美惠將自己的目標分成三級:「必須要完成」、「應該要完成」、「可以完成」這三類。他認為她人生一定要對「人」、「社會」、「世界」造成一定的影響力,這也她一直以來所努力的。而重拾興趣,如芭蕾舞、做蛋黃酥。親近自然、參與農事則是應該要做到的目標。同時也訂出更為遠大的目標,如:上雜誌封面、出書等,則是她為自己的未來訂下標的。這都顯示出她積極、正向的一面。

張美惠更發現,「陪伴」是高齡者一直不能缺少的東西,不過因為大多數的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所以他們不願意麻煩他人。她想到何不讓這些高齡者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照顧彼此,共創一個互助社群。這樣一來就可以免去過去長照機構經常被詬病的:照顧不夠細心、統一管理的生活,因為自己的需求,自己最知道,並且加以擴展至好友,就能得到貼心、細心、屬於自己且不被強迫的生活。

然而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使這些人的記憶、技術、能力不會因為生活失去重心,而白白被浪費掉。為了使人們更願意付出自己的所能,張美惠借用了時間貨幣的概念:為他人付出多少的時間成本,就能得到其他人同樣時間的服務。而且因為時間不會成長,所以人們不會囤積、藏私,因此會不斷的消費時間,同時也創造出更多在社群中流通的時間。

而針對張美惠生活風格設計的核心概念之一:互助,學生團隊成員在工作坊最後一天,設計了一個實作活動,希望能將核心概念傳達給參與者。

總共邀請了21位參與者,並請他們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 你擅長做什麼事?或是能提供什麼服務給他人?

2. 你有什麼想學的技能?或是有什麼需要他人協助的事?

擅長/能提供的事用黑筆撰寫,若有重複則用黑筆圈起;想學/需要協助的技能用藍筆撰寫,若有重複則用藍筆圈起。

參與者在談論自己能提供的技能時,都顯得神采奕奕,而能在海報紙上媒合到自己想學習的技能時,驚喜感滿溢他們臉上的笑容。

更細看這些文字,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一、「煮飯」及「打掃」都是多數人擅長、或是能提供的服務,但沒有人特別需要這方面的協助。

二、「園藝」、「用電腦等有低度專業性的技能,同時存在供給與需求,這個交集就是在社群當中可以設計互助活動的地方。

「我種什麼死什麼!」活動參與者之一的羅醫師表示自己是「園藝死亡之手」、想學習園藝,而我們也在活動中找到兩位能提供園藝教學的參與者。

三、大部分參與者對於「做魚麵」、「釀酒」等特殊技能特別有學習興趣,除了能設計互助活動,這也是社群間較新鮮、有高傳播度的話題。

旗津在地居民的「做魚麵」技能,被許多參與者用藍色筆圈起,表示有想學習的意願。

回顧初衷,學生團隊們希望透過此實作活動將「互助」的核心理念傳遞給參與者,讓參與者開始思考自己擁有何種資源,並有動力將閒置的時間拿來回饋給社區及社群,同時也能從其他人身上得到需要的學習。

就本生活企劃設計的主角 —張美惠而言,她本身對於自然療法、有機生活有研究,而協助她設計生活風格的學生團隊則希望,「互助」的精神能讓張美惠在自己所處的社群中擴大影響力,另外,她也能透過其他的人協助、節省更多自己的時間去發展其他興趣。

而更重要的是,最終能將「互助」的核心概念推廣到每個社群裡面,串聯社群中退休的高齡者,盤點他們能付出的能力,並且媒合起有需求的人。目的除了閒置時間的利用外,能讓高齡者在脫離工作重心後,重新設計生活,透過互助活動再感受到被需要、去付出的喜悅。

《高齡服務設計工作坊》大合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