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是怎麼變成台灣國球的呢?(feat. 紅葉少棒不為人知的故事!)

為什麼棒球會是台灣的國球呢?今天讓我們從台灣的棒球歷史來抽絲剝繭,一起了解台灣棒球的發跡史吧!

張志祺
志祺七七
7 min readJan 25, 2019

--

想用聽的嗎?「影片版」的討論:「國球棒球」在這裡呦 ☝🏻

說起台灣的「國球」,我想許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棒球吧!每年的世棒賽,總是會激起全台灣男女老幼的注意力,每個店家也多半播著棒球比賽,這時候,看棒球說是全民運動也不為過。

不過,棒球是怎麼成為台灣國球的?從「紅葉傳奇」到「雖敗猶榮」之間的故事又有哪些曲折?今天就讓志祺七七來跟大家說說這些歷史吧!

故事的起源:紅葉少棒與嘉農青棒

我們先將時間倒轉到 1968 年 8 月 25 日,此時有一場非常振奮人心的國際賽事 — — 台東的紅葉少棒隊,擊敗了來自日本的世界冠軍和歌山少棒隊!

那是一個棒球資源缺乏的年代,有媒體報導:紅葉小將平常訓練都沒穿鞋,把石頭當球、用樹枝當棒子,把白布包在手上當手套,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還可以一路過關斬將,拿下全國少棒冠軍。

他們的故事被寫出來之後造成一陣轟動,當時跟日本的那場友誼賽,更是台灣破天荒第一次在電視上轉播棒球比賽。

結果這場比賽的結果更是跌破大家眼鏡,紅葉隊以 7 比 0 爆冷打敗日本,隔天聯合報就用頭版大幅報導這件事,「抗日成功」、「民族英雄」、「中華之光」等封號很快就傳遍全島。在當時,體育新聞是很難被放到前面的版面的,這種空前盛況造就了紅葉傳奇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

這個故事後來也曾經寫進課本,甚至被拍成電影,導致有些人以為紅葉傳奇是台灣棒球發展的開端但其實台灣棒球的發展應該要追溯到日治時代,最有名的就是前幾年曾被拍成電影的「嘉農青棒隊」

1931 年他們代表台灣到日本參加甲子園高中大賽,勢如破竹一路殺進冠軍賽的故事,在台灣日本都引起一陣風潮,獲得「天下嘉農」的美名。

那,從「天下嘉農」到「紅葉傳奇」的這 30 幾年來,棒球在台灣的發展為什麼很少被人知曉呢?

少棒的輝煌成就與國民政府的考量

其實,因為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時候,認為棒球是日本人的文化,所以並沒有把棒球列為重點發展項目,反而大力推廣籃球所以棒球就只能靠民間的力量自行發展,直到紅葉少棒擊敗日本,政府發現這可以鼓舞大家的士氣,才開始投注國家資源在這項運動上。

隔年台中金龍少棒隊首度進軍威廉波特就拿下世界少棒冠軍,除了國小的少棒以外,國中的青少棒、高中的青棒也是戰無不克,截至 1996 年為止,我們這三個層級的棒球代表隊總共拿下 50 座世界冠軍,其中有 6 個年度的三級冠軍都由台灣包辦,也就是所謂的三冠王時代。

然而,相較於少年仔在棒球場上的輝煌成就,大人的世界就顯得有些不單純了。

1971 年退出聯合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處境節節敗退,大家只得把壓抑的民族自尊寄託在這群未成年的小朋友身上:只要有比賽,絕對是半夜守在電視機前面收看越洋直播,如果贏球,報章媒體就會出現「民族英雄」、「棒打洋人」的標題。

「嘉農風潮」讓台灣人第一次從棒球上找到自信,那是被殖民者少數可以爭一口氣的舞台,而這樣的意識,不知不覺間竟然就綿延了快 90 年。

從紅葉少棒開始,棒球已經不再只是一項單純的民間運動,而是政府用來凝聚國族意識的統治工具,藉由不斷的勝利來轉移民眾對於高壓內政與外交挫敗的焦慮。

少棒傳奇背後不為人知的祕密

而這些歷史故事差不多就是棒球之所以為國球的原因了。那麼,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好奇,為什麼我們以前贏球就像喝水一樣簡單,但是最近幾年三級棒球卻幾乎沒有再拿過世界冠軍了呢?又或者是,為什麼我們的小朋友這麼強,但是長大之後卻總是技不如人、只能雖敗猶榮呢 ?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也跟紅葉少棒有關喔!根據後人的考證,那段傳奇故事至少有兩個地方不符合事實:

1. 世界冠軍和歌山隊是假的,
2. 球員名單是假的。

那支世界冠軍和歌山隊從來沒來過台灣,當年來訪的其實是另外組成的關西少棒聯隊;至於球員名單的部分,當年的 13 個球員,有 9 個是冒名頂替,先發選手幾乎全部超齡。

這些錯誤的資訊是不是刻意捏造,目前已不可考,但可確定的是,它肯定是因為贏球才被穿鑿附會、並且廣為流傳的。其實不只紅葉,那個年代造假、超齡的情況稀鬆平常。

另一方面,過往台灣三級棒球代表隊都是利用轉學或掛名等方式,把最強的選手集中在同一個學校再送出國比賽,但這樣的組隊方式並不符合比賽規定,經多次警告後台灣於1997年宣布退出世界少棒聯盟的比賽,直到2003年才重返,不過在那之後我們就沒拿過冠軍了。

被賦予沉重期待的少棒

從世界少棒聯盟的規章來看,學生棒球的賽事性質並不是競技,而是要推廣棒球,鼓勵親子參與、培養孩子們互助合作的精神,它的目的是要養出優秀的公民,而不是卓越的運動員。

在國外被視為遊戲的學生棒球,到了中華民國卻變得像奧運一樣,傾全國之力扶植、特訓,原本應該是快樂玩球的年齡,卻要背負為國爭光的使命,承擔不合理的軍事化訓練,長久以來反而成為殘害身心的枷鎖。

過量的高強度訓練抑制球員的發育,以贏球為導向的觀念也造就出畸形的棒球環境跟制度,這方面的話題我們會再找機會來跟大家深入聊聊。但簡單來說,許多天份極佳的好球員早在學生時期就被過度使用,身上累積大大小小的傷痛讓他們被迫提前結束棒球生涯,這也是台灣成棒隊總是技不如人的原因之一。

至於當年被捧上雲端的紅葉少棒,隔年就被揭穿是作弊、冒名,崛起的金龍少棒很快就取代他們成為新的當紅炸子雞。走下神壇後的紅葉小將,不僅要承受排山倒海的批評跟質疑,也因此失去打球的機會,小小年紀就體驗到人情世故的冷暖,他們不是編造神話的人,卻要為此賠上一生的代價。

我們個人的想法

好的,那最後還是來簡單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回顧棒球從民間休閒躍升成為國球的過程,就像在看一部五味雜陳的血淚史,那場經典的勝利雖然奠定日後棒球發展的基礎,但也是很多困境的源頭。

我想,已經造成的傷害雖然很難挽回,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調整觀念,不要再把贏球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讓以後的小孩可以單純享受健康快樂的運動環境,才是更重要的。

那麼,對於棒球跟國球你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到 YouTube 留言區跟我們分享呦!

YouTube 腳本|志祺七七 × 圖文不符
Medium 編輯|Tao. 邱韜誠

--

--

張志祺
志祺七七

圖文不符|簡訊設計共同創辦人,總是在減肥。是個憎恨熬夜但每天都熬夜的矛盾男子,目前專注於社會關鍵議題的推廣;並在資訊設計的領域裡,不斷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