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月亮真的有比較圓嗎?以「反文化衝擊」分析,為何旅外歸國的人常覺得國外比較讚的原因!

為什麼許多人從國外回來後,對於自己國家的觀念及狀況產生了比較心態呢?這其實是因為從「文化衝擊」到「反文化衝擊」之間的改變,影響到了他們的認知。

張志祺
志祺七七
7 min readMay 10, 2019

--

想用聽的嗎?「影片版」的「文化衝擊討論」在這裡呦 ☝🏻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朋友,他可能是因為留學或打工換宿的關係,在國外居住了一段時間,回來台灣之後,對於這裡的一切都覺得很不習慣。

他們在有意無意間就會抱怨很多事情,覺得台灣人都喜歡一窩蜂啊、不會獨立思考啊、保守封閉、穿衣服沒有品味、不懂得享受生活啊、沒有夢想都沉溺在小確幸…等等的。

這些評論,有些聽起來滿中肯的,但,有些好像又不是事實吼?等一下我們就會來分析一下這些言論有什麼樣的問題;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反文化衝擊」的概念 — — 什麼是「反文化衝擊」呢?

在解釋這個之前,必須先來說說什麼是「文化衝擊」。

文化衝擊是什麼?

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的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來到陌生的組織、文化或環境的時候,因為不適應不了解或不習慣,所以產生焦慮、緊張、困惑的感覺。一般而言,文化衝擊大致可以簡單分成三個階段,也就是「蜜月期」、「文化衝擊期」、「適應期」。

像是離開台灣到美國留學的大學生,一開始會像觀光客一樣,對新的地方感到無比新鮮與好奇的想像。但一段時間過後就會進入生活的節奏當中,發現自己跟過去熟悉的家人朋友分離,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要適應氣候、飲食、交通等基本的生活文化,也要面對「自己是外國人」的這個事實,跟別人介紹自己從哪裡來啊,解釋一堆有的沒的刻板印象啊,總之就是要面對各種「異樣的關懷」。

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讓人開始去問自己「我是誰」?然後不自覺就會不斷把新環境跟自己的家鄉做比較,藉此去建立或找到自己的認同感,同時,留學生還得在這樣搖擺的狀況下去結交新的朋友,然後融入這個新的環境。

整體來說,這是一個有點辛苦的過程,當人好不容易走過這一切,不管他有沒有真的克服這些困難,因為脫離太久的關係,回到家鄉之後,很容易又會有不適應的感覺,這就是「反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

反文化衝擊

反文化衝擊這個概念最早其實是來自於美國大兵,這些長期駐外的軍人回家之後,發現自己與家人親友們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要找回原本那麼親密的關係變得比想像中困難。

在後續的研究中甚至發現,「反文化衝擊」其實比「文化衝擊」還要更難讓人適應。為什麼會這麼困難呢?

這原因可能有兩個,1.心理準備不同 2.自己已經產生改變

出國之前,旅外的人多少都會有面對挑戰的心理準備,但回到熟悉的家嘛,通常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在缺乏準備之下,對於遇到的困難就會顯得措手不及。而且,這個心態也不是只有旅外的人自己而已,就連他的親友也會覺得他應該要很快就能融入自己家鄉的生活節奏,結果就是雙方都會感覺到「好像怪怪的」。

除此之外,可能生活方式、態價值觀甚至是自我認同都不一樣了,但是卻沒發現到。所以對於旅外的人來說,剛回國的他不只要重新經歷一次「文化衝擊」的焦慮、緊張、困惑,還得面對更多「非預期性」的失落或自我質疑。

例如,自己在國外學的那一套生活方式跟思考習慣,回來台灣後發現可能又不適用了,然後又看到這裡的就業環境、社會發展又不如國外,就會給人帶來自我質疑、失望,覺得「台灣怎麼比較差」的那種情緒;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會開始懷念國外了。

為什麼單純比較表面上的文化差異會有問題呢?

除了「崇洋媚外」、「喜新厭舊」這種常聽見的觀點,在解釋為什麼出過國的人很容易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件事情上,我們今天比較傾向是用社會心理學的「反文化衝擊」來解釋:它其實還包含了社會認知、社會學習理論等不同的概念,但這個部分比較深入,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不繼續解釋。

我們先轉口氣,同樣用比較社會學的角度來跟大家談談,這些常見的文化批評跟比較,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好比說,我們在網路上看了一些留學生的心得感想,常看到台灣人目光淺短、喜歡搞裙帶關係、不會思考、沒有抱負、沒有美感之類的批評。但如果仔細探究這些,其實可以發現,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居民」或「種族」,相較之下,「氣候」、「民俗風情」反而有著更緊密的關係。

像是氣候,它就會影響著飲食、建築、服裝等非常廣泛的生活內容,悶熱多雨的環境就是很難蓋木屋、穿時裝;而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又是數十年數百年的歷史所累積下來的結果。這些屬於結構性的因素,並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改變的,多年累積下來的社會樣貌,會影響每一個在這裡出生的人的思考習慣跟生活方式。

用同一套標準來衡量明顯有差異的兩個地方,其實有點不公平,可能也沒什麼意義,因為不管是不是國外,如果用不同的角度與標準來看,其實都有各自很棒的優點,過於強調「誰比誰棒」最後都只是淪為個人的自由心證而已。

再舉個例子,或許相對於西方人而言,台灣人的確不習慣獨立思考,但在評論這件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試著去想想更根源的問題,像是,大家沒辦法獨立思考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自己覺得,這就是來自於教育養成下的習慣,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寫「選擇題」,習慣在有限的框架之內勾選一個言簡意賅的答案,很少從 ABCD 之外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會人云亦云,也不太會有自己的看法跟創意了。

但其實這個世界大部分時候不會有人幫我們先弄好這麼多選項,所以我們得靠自己去找到問題,然後再思考解決的方法。但成年之後,大家的生活非常忙碌,價值觀什麼的也都會慢慢定型了,其實真的很難去思考那麼多事情。

所以說到這裡,我覺得如果只是去批評、指出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其實是不夠的,因為,活在這個地方的我們也覺得很辛苦啊~我也不是自願的,怪我幹嘛啊對不對!

除了「比較」外,我們還能多思考些什麼?

我覺得其實不管是海歸的人,或是留在台灣的人,大家在討論到文化差異的時候,兩邊的論點都很容易就會不小心陷入「比較心理」,然後就失去客觀思考的能力,造成意見上的衝突。

但其實只要我們可以練習去看看不同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跟差異,就有機會減少很多紛爭,找到讓台灣更進步的方法。畢竟,雖然社會樣貌會影響個人的思考跟行為,但同時,我們的每一個行為也可能會導致這個社會的改變。

好的,最後來問問大家,你也曾經有出國的經驗嗎?感受最深刻的差別是什麼呢?

a.食物
b.氣候
c.價值觀
d.其他,

歡迎到 YouTube 留言區告訴我們吧!

你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是我們重新整理 志祺七七のYouTube 影片腳本而成的 🎉
因應不同觀眾的閱讀需求,
我們每週五會挑選合適的主題搬到 Medium 上以文字版與大家分享,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追蹤這個帳號ㄛ!
此外,我們經營了一個很ㄎㄧㄤ的IG,歡迎追蹤以得到更多
#志祺學長 #腳趾 #每日影片預告 #限時動態Q&A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YouTube 腳本|志祺七七 × 圖文不符
Medium 編輯|Tao. 邱韜誠

--

--

張志祺
志祺七七

圖文不符|簡訊設計共同創辦人,總是在減肥。是個憎恨熬夜但每天都熬夜的矛盾男子,目前專注於社會關鍵議題的推廣;並在資訊設計的領域裡,不斷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