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餐具真的環保嗎?聊聊「環保餐具的用與不用」

「跟風」買環保餐具到底好不好?限塑政策隨之而來的爭議會是什麼?讓我們來聊聊環保餐具的用與不用,以及環保的真正核心價值。

張志祺
志祺七七

--

想用聽的嗎?影片版在這裡 ☝🏻

日趨嚴格的一次性塑膠產品規範

相信你也會同意,在最近幾年中,台灣對於一次性塑膠餐具的規範可以說是越來越嚴格,像是在今年 2018 年開始,「一元塑膠袋」、「要不要加購袋子?」,已經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了。

而台灣也預計在 2020 到 2030 這十年間,逐步落實全國性的禁塑政策。其中最快的措施,就是從明年開始:「內用時」店家不能再免費提供塑膠餐具或吸管給客人,變成和塑膠袋一樣需要額外購買。

這些政策是一種「以價制量」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漸進式的作法,來達到完全禁塑的目標。

沒有旋風的冰炫風?塑膠餐具收費的爭議縮影

之前也發生了一件與這個政策相關的新聞 — — 《配合減塑政策 台大麥當勞冰炫風不提供攪拌服務?》,台大的麥當勞因為提前自主跟進這項政策,貼出了「請大家自費購買湯匙,不然你的冰炫風不會被攪拌」的公告,結果大家滿臉的黑人問號。

圖片來源

一時之間,學生或民眾似乎理解怎麼會有這種事?冰炫風不攪拌哪來的炫風?

更有人質疑「如果冰炫風的製作流程裡就是需要這支湯匙,那這樣還能算是顧客要自費的塑膠餐具嗎?」抗議多收 1 元是變相斂財的聲音,在網路上此起彼落。

雖然這次的狀況是因為台大特殊的餐具規定才發生,但這其實只是提前顯現出限塑政策上路後,必然會發生的問題與爭議。

是「禁塑」還是「賣塑」?

在台灣目前的過渡期中,之所以多收 1 元,是為了讓大家在拿取塑膠袋之前能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有需要,以此就有可能減少使用量;或者因為不想花錢而逐漸培養起自備環保袋的習慣。

而塑膠吸管、餐具、外帶杯⋯⋯等等,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當限制的東西變多了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貪圖便利,而「習慣」去購買塑膠餐具呢?當大家合理化、一般化這個行為的時候,多收 1 元的塑膠袋變得沒有環保上的意義,從「禁塑」的初衷,變成「賣塑」的商業行為。

所以今天,我們打算用「環保餐具真的環保嗎?」這個提問,來談談這件事情!

環保餐具,真的環保嗎?

其實,限塑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煩惱,以我目前的工作型態來說,真的很難落實自備餐具的行動,雖然知道將來有一天可能會無法使用,但在事情還沒來以前多買了用不到的環保產品,不也是一種浪費嗎?

而就在我這麼想的同時,也才發現周遭許多人都對使用環保餐具有一些不同的質疑,例如有些人也會問說「做這些餐具成本也很高啊,用完還是要洗不是更浪費水?」哇,一時間我也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另外,網路上也有很多人撻伐「現在買環保餐具根本就只是跟風潮流」,這才發現似乎真的有許多人只是買來為了好看、拍照、打卡。

到底怎麼做才能真的稱得上環保呢?在塑膠餐具與環保餐具中間,要秉持怎樣的態度呢?我們團隊有一些小小的看法想提供給大家。

環保可以有很多種定義,假設今天我們用「能不能減少垃圾量與環境負擔」作為終極目標好了;首先就來看看,使用環保餐具會不會反而是一種浪費?

許多人都擔心環境污染問題,卻並不真的知道自己究竟製造了多少垃圾,以吸管的使用頻率來說,在一天內把大冰奶、咖啡、手搖杯全都喝過一輪一點也不難,甚至你我可能都習以為常。

根據環保組織調查,依國內店家數以及消費者習慣推估,台灣人一年的塑膠吸管使用量足足有 800 萬支,是近年來台灣海洋廢棄物數量最多的排行榜前三名。

研究指出塑膠自然分解需要 500 年的時間,甚至也不會完全分解消失,而是碎裂成細小的塑膠微粒,繼續散佈在環境當中,反過來說,使用環保餐具正是要避免這些垃圾的產生

以「重複使用」對抗「用過即丟」的概念

許多人都會疑惑,製造玻璃、不鏽鋼吸管需要極高的溫度與極大的耗能,排放巨量的廢氣之外,每次使用後還要水洗,總體成本怎麼會比大量而快速的塑膠吸管低呢?

環保吸管業者就指出,當一支玻璃或者不鏽鋼吸管能被好好用上三年五年的時候,它就能抵過幾百支塑膠吸管後面的丟棄、銷毀之類的巨大的環境成本。在這裡,它們是以「重複使用」對抗「用過即丟」的概念,越是延長使用期限,初期的製造成本就相對的越減越低。

不常用到的環保餐具,環保嗎?

那麼,如果像是我這樣,常常忙到連走出辦公室的時間都沒有,只能上網訂外送,然後得到一包又一包堅固的餐盒與餐具,又該如何是好呢?從減少垃圾量的目標來看,如果我去買了環保杯、便當盒這些東西,卻完全派不上用場,似乎的確就是化環保為浪費了對吧

只不過,相信大家也同意,如果行有餘力從家裡帶一雙碗筷放公司,替換掉那一坨外送包裡的塑膠餐具的話,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卻會是一個更好的開始,所以我現在也有努力提醒自己要拒絕外送餐具。

「跟風」買環保餐具的利與弊

那剛剛講到的「不去購買用不到的餐具」是一種比較不直覺、但很實際的反向思考,也可以和有些人質疑的「環保跟風潮」做個連結。

自備環保餐具成為一種跟風潮流,到底是不是一件壞事呢?

跟風可能帶來的壞事,第一點當然就是「浪費」,

不用即是浪費:如果是一窩蜂的三分鐘熱度,沒有想清楚、也沒有辦法維持,不先看看手邊是否有堪用的物品就直接買新的,或者甚至買了之後卻不使用,那麼我們認為它應該被避免。

另一方面,跟風不盡然只有壞處,

「跟風」的普及效果:但同時,如果跟風或「感覺很潮」能使得環保議題或意識進入更多人心中,不論大家為了什麼理由去支持、去實踐,只要當我們最後的結果 — — 也就是一開始所說的「減少垃圾量與環境負擔」真的有成效的話,那麼它也同時就存在一個好的一面。

距離台灣完全禁塑至少還有十年的時間,如果大家能漸漸培養起要求自己在意環境的心態,那是再好不過了,我們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在面對政策手法的質疑時有更多深入的想法。

環保的真正核心是⋯⋯?

不過,在近未來,也許我們的科技將會發明出更好的塑膠替代材質可以使用,例如紙吸管,或者更進步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等等,所以環保餐具不用可以嗎?也許有朝一日我們會有更好的解答。

很多事情都需要循序漸進才能夠有所改變,並且需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我們想要提醒大家:環保的核心原則是「物盡其用」,讓每個物件都發揮自己最大的使用價值,即使是塑膠袋,用兩次就已經比一次環保了。

請大家記得「少一點就是好一點」這個核心原則,是不管在任何時候都適用的呦!

最後,要達成剛剛說的終極目標不是只在餐具使用上有調整空間,購物的習慣、交通的習慣、以及其它許許多多的生活方式。

只要你願意,都能找到相對來說對環境更友善的做法,例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等。而我,雖然一時間無法在用餐習慣上面做點什麼,但我至少可以還走路上班呢~(才一分鐘)

☝🏻點擊圖片看原始影片

衍伸資料:

你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是我們重新整理 志祺七七のYouTube 影片腳本而成的 🎉
因應不同觀眾的閱讀需求,
我們每週五會挑選合適的主題搬到 Medium 上以文字版與大家分享,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追蹤這個帳號ㄛ!
此外,我們經營了一個很ㄎㄧㄤ的IG,歡迎追蹤以得到更多
#志祺學長 #腳趾 #每日影片預告 #限時動態Q&A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YouTube 腳本|志祺七七 × 圖文不符
Medium 編輯|Tao. 邱韜誠

--

--

張志祺
志祺七七

圖文不符|簡訊設計共同創辦人,總是在減肥。是個憎恨熬夜但每天都熬夜的矛盾男子,目前專注於社會關鍵議題的推廣;並在資訊設計的領域裡,不斷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