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夾雜比較 high class 嗎?這種神秘的說話方式有什麼好處?

讓我們來 talk about 中英夾雜背後的使用理由以及讓人討厭的原因。

張志祺
志祺七七
8 min readOct 26, 2018

--

想用聽的嗎?「影片版」的中英夾雜在這裡呦 ☝🏻(痾人好像不一樣…?)

說到 Speaking English,除了想到我的暖男好鄰居 都瑞瑞 阿滴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中英夾雜的句子呢?

像是:「不好意思,我明天的 schedule 滿了,讓我 book 後天的時間好嗎?」這樣的中英夾雜的用法。

仔細想想,明明英文不是我們台灣的官方語言,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也不是母語,卻常常會聽到這樣的用法,好像是講話就會忍不住要放點英文單字在裡面。

而為什麼,會有人用這種中英夾雜的方式說話呢?

中英夾雜是什麼呀?

這邊,我們把「中英夾雜」這種說話的方式,先定義為「把一個中文句子其中某幾個詞,換成英文」。

讓我們舉個 example(硬要):

有一天小美穿著當季最新款的洋裝,阿明看到說:「這洋裝好 fashion 啊,尤其這個 cutting 把你整個 curve 都強調出來,超正欸!」

在這個範例中,我們發現剛剛阿明整段話出現的三個英文單字,分別是 fashion,時尚;cutting,剪裁;以及 curve,曲線。(背完單字之後)我們也可以順便注意到,這三個字,其實並不是特別的英文專有名詞,是可以輕易找到對應的中文詞的。

也就是說,不用英文,我們也能完全正常說完這句話。這時候,或許就會讓有些人好奇啦,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來講話呢?

「中英夾雜」可能的成因

第一種可能:文化環境影響

有些人認為,這可能是受到文化環境影響。例如說 ABC 或是台裔美國人,雖然生長在美國,但可能在家裡還是會跟爸媽講中文;又或者是,那個地方的官方語言中,也包含英文,所以平常說話都會習慣多種語言並存,例如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

在這種熟悉多種語言的「平衡雙語者」口中,就會自然地用這種方式說話。

使用語言的時候,代表我們會順著這種語言的思考模式來思考。而這類「平衡雙語者」,因為對中文與英文都很熟悉的緣故,不論他們目前在使用哪一種語言,大腦還是會下意識地,同時處理中、英兩種語言的詞彙選擇,並迅速的在兩種語言中選擇表達起來比較快速又精準的。

例如,有些馬來西亞華人在講「停車場」這個詞的時候,有些人就會選擇說「parking 場」,取代本來的停車場三個字。

而當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可能被越來越多人學習,甚至包含「非平衡雙語者」,於是就慢慢變成當地的習慣用法了。

第二種可能:特定情境下的語言習慣

那接下來,我們來繼續看剛剛對話的後續:

剛剛的小美,在被小明稱讚 curve 很好,洋裝很 fashion 之後,回應阿明說:「啊 Jason Wu 的剪裁風格都這樣啊,你不是都有在看 Vogue?」

在這個範例中的英文詞彙有 Jason Wu,吳季剛;以及 Vogue,時尚。

不過,你有注意到嗎?這個範例中的使用英字的邏輯,跟第一段對話已經有所不同了。

小美句子中出現的英文,算是品牌的專有名稱,因此在描述的時候,就可能會習慣用原本的英文念法。

如果把 Jason Wu 真的唸成「吳季剛」,或是真的 Vogue 唸成「時尚」,那可能會很難意識到,小美是在描述特定的品牌或時尚雜誌。

以品牌來說,我們通常會講 Toyota,而不是豐田,也是一樣的道理。

而這種狀況,也發生在討論專有名詞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在講到「去氧核醣核酸」這個詞的時候,通常就會直接說「DNA」,這樣也可以訊息傳達的更精準,讓溝通更有效率。

這種中英夾雜方式,可以理解為,「在特定狀況下,所作出對應的語言決策」。

剛剛我們討論了兩種情境,分別是因為語言習慣而來的「平衡雙語者」,以及「特定狀況下的語言決策」。

但是,這種中英夾雜的句型,也同時被許多人討厭。

被討厭的中英夾雜

有些人認為,使用哪一種語言,關係到用哪一種語言在思考。如果在中英夾雜的句型當中,又出現文法錯誤,那這樣組合出來的句子就更難理解,甚至可能會不論用中文或英文,都聽不懂你要講啥。

也有人認為,有些人的動機只是想要賣弄英文,高人一等而已。因此就會更討厭用中英夾雜方式說話的人。

大家都有各自的道理。而我在查資料的時候,也有看到一個有趣的觀點,這邊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芝加哥大學的實驗

芝加哥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先制定了一套拋硬幣的遊戲規則:每個參加者有 15 元的本金;每一輪拋硬幣,參加者都可以下注1美元。如果贏的話就可以拿回2.5元;如果輸了,就損失1元。」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來速算一下,因為硬幣正反面機率相同,因此,其實每次下注平均會賺0.75元,簡單說就是一個下越多賺越多的佛心遊戲。

然後咧,他們找了一堆以母語是英文,但是有修西班牙文的學生,來參加遊戲,並把他們分為兩群。第一群人,是用英文來說明規則跟進行遊戲的;而第二群人,則是用他們比較不熟悉的西班牙文,來說明規則跟進行遊戲。

有趣的地方來啦!實驗結果卻發現,用英文進行實驗的組,下注的機率是 54%;而用西班牙文的時候,下注的機率卻是 71%。

還記得我們說的嗎?這其實是個穩賺不賠的遊戲,而實驗結果的下注機率卻有這麼大的差異。

研究人員就認為,這個結果代表,用母語進行遊戲的時候,有些人的決策是比較不理性的。而他們對此提出解釋:人對事物的情緒反應,是來自早期的神經連結,而學生對英文的情緒連結也更多,因此會影響決策。

而用西班牙文這種外語的時候,就相對的比較不會受到情緒干擾,因此更有機會做出理性的判斷。

雖然這個實驗結果並不代表「中英夾雜」能讓我們做出更理性的判斷,但在雙語混用的狀況下,我們的確可能擴張了自己思考的全面性喔!

惹怒人的不是中英夾雜,是缺乏溝通的同理心

中英夾雜可以這樣用 ⋯⋯?

不知不覺,文章也到了尾聲,在最後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很常會用到的:「如何不讓人討厭的中英夾雜實用小技巧」。

那就是:儘量一句話只有一處英文。

我們可以來看個錯誤示範:「欸 Ray 你這個 project 的 schedule 有些 problem,尤其是 buffer 有點少。此外,total 的 cost 也偏高了些。」

聽起來是不是很討厭呢?

但如果我們換成:「欸,阿滴你這個專案的 schedule 有些問題,尤其是 buffer 有點太少。此外,整體花費也偏高了些。」

是不是就好很多了呢?在這個例子中, schedule 是常用的替換單字,對資訊理解不會造成影響,而 buffer 則是用中文比較不好解釋的單字,所以就比較能讓大家同理你使用中英夾雜時的心態,進而不讓人感到討厭。

語言其實是一種符碼,而它之所以誕生,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為了加速人與人之間資訊的傳遞。而我們在做資訊傳遞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考慮到接收者的可理解性與接受程度。

前面我們提到:中英夾雜之所以讓人討厭,可能的原因包含了:「句子變得更難理解」以及「讓人覺得只是想要賣弄英文,高人一等」。這兩點就正好對應到了可理解性與接受程度的問題。

在進行溝通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同理」,如果我們絲毫沒有去考量到對方,只是一味地想把訊息塞到他的耳朵,那不管是中英夾雜還是全部中文,都會惹怒別人的。

好的,說到這,你身邊有人常用這種中英夾雜的說話方式嗎?你的感覺如何呢?留言與我們分享吧!

那麼今天的討論就到這裡囉!如果你對於中英文夾雜很有想法、或想看看別人的觀點,歡迎到我們原影片下方討論區參與討論!

YouTube 腳本|志祺七七 × 圖文不符
Medium 編輯|Tao. 邱韜誠

--

--

張志祺
志祺七七

圖文不符|簡訊設計共同創辦人,總是在減肥。是個憎恨熬夜但每天都熬夜的矛盾男子,目前專注於社會關鍵議題的推廣;並在資訊設計的領域裡,不斷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