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拒絕使用Chrome瀏覽器與Google搜尋?

Shiaubo
小柏之邦
Published in
7 min readMar 23, 2020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平時上網都是使用Mozilla Firefox或Apple Safari,我的Windows PC甚至連Google Chrome都沒有安裝。

在2008年Chrome問世前,Firefox的確是微軟IE瀏覽器的最大競爭對手,然而,隨著Google提供的網路、雲端服務漸趨多元,Chrome漸漸主宰瀏覽器市場。根據網站流量分析工具「StatCounter」的統計,截至2020年2月底,Chrome擁有約64%的市占率,在Mac跟iPhone的加持下,Safari也早已領先Firefox十幾個百分點,擁有約17%的市場份額。

2015年2月~2020年2月,全球瀏覽器市占率圖表(圖片來源:StatCounter)

先不論上方這張圖表的統計數據,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身邊的友人幾乎有九成都是使用Chrome,少部分使用Mac的朋友則是使用內建的Safari,畢竟Safari的用戶體驗佳、跟蘋果的生態圈相處起來格外方便。

前幾天在與一位友人聊天時,他詢問我「你怎麼還在使用火狐(Firefox早期的中文俗稱)呢?我覺得Chrome很好用耶!」今天我希望能透過一篇文章的時間,整理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不但不使用Chrome,甚至連瀏覽器預設搜尋引擎都改成Google以外的設定呢?Let’s dive into the main point!

是你在瀏覽網路,還是網路在瀏覽你?

網頁瀏覽器,英文web browser,意指能夠讓我們瀏覽全球資訊網(WWW)的工具,過去各家瀏覽器競爭的目標為「速度」(這也是為何IE會被淘汰,因為跑太慢了),然而現在進入效能過剩的時代,加上各家瀏覽器都不斷優化自己的性能,甚至漸漸將核心改採WebKit、Blink(Chromium)等主流引擎,慢慢地瀏覽器之間的競爭早已不再是速度了。說真的,差個一、兩秒,真的沒差多少。

那麼現在的瀏覽器,比較些什麼指標呢?擴充套件(附加元件)的多樣化、內建功能的實用性、是否能跨平台……等等,相信大家在選擇瀏覽器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考量這幾點需求吧!除此之外,近來也有一項議題開始受到關注,也就是本文的重點:隱私權

2017年的WWDC(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蘋果軟體工程部門資深副總裁Craig Federighi在介紹新版Safari時,提到了許多網民們經常遭遇的困擾:在A網站搜尋了某件商品之後,去到B網站、C網站,旁邊的廣告banner開始跳出剛才自己在A網站搜尋的商品資訊,「這就好像自己被追蹤似的……沒錯,那正是因為你正在被追蹤!」這句話頓時引發全場與會者的笑聲。

接著,Federighi向大家介紹Safari最新功能「Intelligent Tracking Prevention」,他表示,透過機器學習,Safari將會分辨網頁中的元素,哪些是跨網站追蹤器,並禁止他們運作,藉此為使用者守住隱私。隔年的WWDC大會上,Federighi再次向大家介紹強化版的Safari隱私功能,不只阻隔第三方追蹤,更可以防止「數位指紋追蹤」。事實上,蘋果近幾年開始在官網上、在YouTube上傳關於注重隱私權的相關資訊,我個人是覺得,同樣都是科技巨頭,蘋果的做法有種跟Google較勁的意味,凸顯自己既能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更不需要為此犧牲用戶的隱私

圖片來源:Apple — WWDC 2017 Keynote

而Firefox在更早之前,便開始關注網路隱私的問題,在最新的Firefox,「Enhanced Tracking Prevention」早已是標準配備,不但預設阻隔第三方追蹤、數位指紋追蹤程式,更可以封鎖加密貨幣採礦程式,避免上網時被他人惡意濫用自己電腦上的資源,拿去幫別人挖礦、賺虛擬貨幣。此外,Firefox也不斷大力推廣使用者安裝「Firefox Container」,這是一款強力阻擋Facebook跨網站追蹤的附加元件。這些優勢讓Firefox幾乎成為最注重隱私的瀏覽器,不過缺點就是:沒辦法在網站上看到內嵌的Facebook貼文或元件,因為全部都被blocked了!

針對各家瀏覽器隱私權功能的比較表格(圖片來源:Firefox官方網站

對使用者來說,我們真的很難區別與判斷,瀏覽一個網站會讓我們失去多少隱私。不過,為何這些科技公司要不斷蒐集我們的資料呢?作為一個研究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的碩士畢業生,我很清楚,「得資料者,得天下」這個原則。許多時候人工智慧的研究遇到瓶頸,往往在於訓練資料不夠多,或者是資料前處理做得不夠完善,導致演算法沒辦法給予我們滿意且理想的輸出與結果。

依循這個邏輯,反思Google的人工智慧為什麼這麼強大?Google為什麼愈來愈了解我們的興趣與嗜好,便不難理解,當我們愈依賴Google、Facebook等科技巨頭時,其實他們也正在依賴著我們的資料,去建構出更強大的功能、訓練出更強大的演算法模型。在歷史學家哈拉瑞的著作《21世紀的21堂課》當中,對於演算法帶來的影響,有如下舉例:

演算法會依據內部的運算和偏好設定,做出各種選擇,而這些偏好設定對人類世界的影響也日益增加。以冰淇淋品牌為例,谷歌搜尋演算法對網頁搜尋結果的排序,有十分複雜的考量,而全球最成功的冰淇淋品牌也就是谷歌排在前面的那幾家──但不見得是真正最好吃的那幾家。

順著這個邏輯,如果我們經常使用Google搜尋,那麼Google就會慢慢對我們建立一個「雛形」:知道我們的政治傾向、我們生了些什麼病、我們最近的煩惱……等。此外,從哈拉瑞的文字中,也反映出一件驚人的事實:Google搜尋並不一定能提供我們最正確的資訊,因為他的排序方法,來自於演算法,而演算法是如何排序的?部分要素來自於使用者的瀏覽喜好、瀏覽位置等。也許你下次可以試試看,同樣的關鍵詞,你的搜尋結果跟你朋友的搜尋結果是否一致。

防範之道

最好的防範之道,當然是不要上網跟滑手機(這是真的),不過,我想生活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遠離數位生活,恐怕也很難生存吧!誠如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說的,只要給每個人一台手機、給每個人網路,人人都可以是天才!(取意)

如果想要保留網路的方便、但也想兼顧隱私,不妨可以試著做做看以下幾件事情:

一、在Google帳戶設定中,禁止Google儲存「搜尋紀錄」

在Google帳戶管理頁面中,有很多類似的設定可以調整。BTW,Facebook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即便是這麼做,我仍然擔心Google會偷偷記錄我的資訊,因此還可以這麼做:

二、不使用Chrome作為主要的瀏覽器:對工程師來說,每一個瀏覽器都很重要,也都是測試網站相容性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針對平時上網來說,Firefox跟Safari相對來說較為重視使用者隱私,功能性不比Chrome差,也一樣可以正常存取Google雲端文件(只不過沒辦法使用離線編輯功能)。

三、不使用Google搜尋引擎:這點恐怕真的有些困難,不過我自從今年一月起,已經將Firefox的預設搜尋引擎改成每搜尋45次就會種下一棵樹的Ecosia、Safari的預測搜尋引擎改成不會記錄使用者位置與搜尋內容的DuckDuckGo。轉換之初雖然會有點不習慣,但老實說,「習慣是可以養成的」。

我們的生活不可能離開網路,但我們也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網路公司緊緊綁住。既然如此,那何不給自己不一樣的選擇呢?

(備註:我沒有幫任何公司業配,純粹分享自己的觀察與喜好)

Photo by Dan Nelson on Unspla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