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心得2:在市場長久生存

在致富心態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的第二篇心得中,讓我們談談一些在波動與不確定中生存的準則與方式

Jen-Hsuan Liu
皮皮亂讀
Feb 24, 2021

--

前情提要:在上一篇心得中,簡單介紹了這本書,還有其中一點概念跟大家分享,包括投資成功的運氣與風險(運氣與風險的同等存在),以及長久以來投資市場持續的一些現象(複利、長尾效應、警衛慈善家Ronald Read的故事)。

《致富心態》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心得 1:你不一定要超聰明才會變有錢 — 皮皮亂讀 — Medium

這些聽起來很像老生常談式的原則,也是本書的鋪成。重點來了,當我們知道投資世界的道理,又要怎麼化為實際的作法?

1. 守財更重於致富

致富守財屬於不同的態度。致富是樂觀自信、勇於冒險,守財則是保持謙卑,並接納自己的成功有部分來自運氣。

書中也舉了傑西里佛摩(Jesse Livermore)的故事,他在大蕭條前成功透過放空股市大賺,但風光幾年後又再度破產(仔細查查發現他一輩子還破產過不少次…),最後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必須用幾個字形容成功的理財法,那就是「活下去」

如果沒辦法守財,即使擁有致富能力也無濟於事。變富有的重點是穩定的累積,這邊就要重提前一篇所說的觀念:複利與時間才是最大的武器。真正造成財富巨大差異的原因,並非「智力」或「洞察力」,而是長久的堅持,不輕易離開或被迫放棄。這也正是我們在訂定一套理財策略時,最應該堅守的基石。

隨著年歲增長,守財技能遠比致富技能重要

「我要的不只是創造豐厚的報酬,更希望讓財務狀況牢不可破

2. 持有現金並非壞事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我們在波動震盪的市場中不被輕易洗出去?預留安全邊際是一個很好的概念,白話的說就是凡事預留一點犯錯空間

如果有看電影<決勝二十一點>的人應該對主角們在賭桌上算牌印象深刻。

  • 沒有人真的知道莊家下一張會抽到甚麼牌
  • 記住已經發出哪些牌,可以算出剩下哪幾張牌出現的機率比較高。
  • 玩家在自己想要的牌出現機率高時提高賭注,機會低時降低賭注
Photo by Dylan Clifton on Unsplash

這個過程提供一個重要的啟示:怎麼玩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專業玩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機率遊戲,而非必然的事。無論拿到怎樣的牌,在覺得有機會贏的同時,也知道有機會算錯牌。要是你認定機會對你有利就大筆押注,一不小心算錯就有可能慘賠,沒有足夠的錢繼續賭下去

永遠不會有哪個時刻你會有把握眼前每個下注的籌碼都一定贏,這世界不可能對任何人這麼慷慨。

這也就是預留犯錯空間的重要性,因為即使算牌在統計上可行,卻不保證每手一定會贏。關鍵就是你要有充裕的資金,足以承受運氣不好的後果。站在投資股市的角度也是一樣的,股票就是押注(有風險也有報酬),現金則是你的預留空間。

讀到這個概念的時候特別驚嘆,我們大多小覷了持有現金對投資帶來的好處。我們很難在每一波的最低點買入,然後在最高點賣出,但長期而言,只要持有股票越久,公司為你賺進的錢就越多,股市大多起起伏伏,且是長期向上的。

因此,持有現金不只是讓你可以在低點加碼買進而已,它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定和實質經濟的緩衝、它讓你即使面臨用錢的需要,也不須在空頭時砍掉目前在低點的持股。你沒有投入市場的一千美元,其實不只是一千美元,它可能代表讓你其他的部位有機會在將來的幾年大賺一番,這效益遠比你把它全部壓注到某隻飆股更大。

你需要承擔一些風險才可能致富,但不要承擔任何可能直接毀滅你的風險。

(不得不一再提醒:資金不要總是 all-in,然後千萬不要借錢買股票。)

3. 存錢永遠是個好主意

乍聽很像廢話,但作者卻花了一個章節說服大家:想辦法存錢非常重要,遠比其他事情重要。

累積財富與你的收入或投資報酬率無關,而與「儲蓄率」息息相關。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讓我們看看存錢有甚麼好處,許多也跟前面提到的觀點有關:

  • 我們不需要甚麼理由才能存錢,可以為了存錢而存錢
  • 投資報酬充滿不確定性,存錢卻是我們唯一可以掌控的事,只要想少花點錢,就有辦法少花點錢。
  • 越多的儲蓄,代表著越多的彈性空間。在必要的時候不必倉皇做出決定。
  • 現在存下的每一分錢,就像未來的先馳得點。

很多經理人花費大量時間想辦法提升百分之一的報酬還不見得成功,但是只要多做一點儲蓄的努力,你就能做得到。

作者也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加強他的論點:石油在很多年前就被預測會快速用光,但目前我們仍在使用,顯然已經突破了預測。人類怎麼度過「石油危機」? 過去的數十年,我們對原油的開採能力增加了70–80%,然而另一方面,工業產品對石油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超過一倍。也就是同樣的使用下,消耗變小了,這才是目前得以持續的一大原因。

最近剛好也在綠角財經筆記看到一篇關於儲蓄的文章,特別是在一個人還年輕的時候(資本小的時候),儲蓄率影響資產總值的角色就跟你的投資報酬率一樣重要。這些都提醒我們,拚命想著怎麼開源的同時,節流也是個很好的方法。

4. 「合理」遠比「理性」更有用

所有的投資者都是人(即使指數型基金商品交由電腦程式交易,會去持有的仍然是人類投資者)。我們都有感情,也會犯錯

著眼於合理的做法,遠比不帶感情的理性來的更重要

2008年耶魯大學曾有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一套假想式的建議:年輕散戶剛入市時每投資一美元,就應該舉債兩美元(開1:2槓桿)來增加退休帳戶的投資,然後隨著年齡增加逐漸降低比例。也就是在年輕時承擔較大的風險而追求報酬。

如果遇到下跌呢? 研究人員已經幫你想到了,即使在年輕時因為槓桿操作而賠光。只要從散盡家財的那天起,仍持續採用既定的計畫投資,長期而言,你還是會變成有錢人。

這是一個數學上理性的做法,但顯然不是好的策略,因為一點都不合理,沒有考量到人性。太低估了現實的恐慌與壓力,如果投資人沒辦法在低谷時堅持下去,再好的做法都會功虧一簣。

人們想要的不是數學算出來的投資策略,而是晚上能睡得最好的策略。

Photo by Alexander Possingham on Unsplash

人性,就是在討論投資時最不科學的地方,但或許卻是最重要的事。我們並非不理性,但也絕不是完全理性。因此使用對我們而言「合理」的策略更顯重要。

折衷之道在投資是很受用的,對每個人而言受益都不同。舉例而言:如果你個性很喜歡主動投資,但卻發現指數ETF的績效比你好,那也不代表把錢全部丟入ETF對你會比較好。假使你嘗試全部投入指數化投資,你真的確定你不會因為喜歡"主動操作"的感覺,忍不住在剛上漲時賣掉基金,或在下跌時突然放棄,然後錯過更長久的績效?。換用另一個折衷策略:二成資金在主動投資,八成放入ETF,你能保有操作的樂趣,同時也能確保八成資金享有大盤的長期報酬。這也許不是可能獲利最高的選擇,但絕對更合理。

在心理的邏輯下,另一個同樣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熱愛你的投資。這就像在說生活中要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一樣,最好選擇你研究過,也了解它的公司。

如果投資一家前景看好,但你毫不在乎的公司,事情都很順利時,你可能還樂在其中;但當情勢翻轉時,一家你沒興趣公司會突然讓你虧損累累,成為雙重負擔。

這不只是說我們最好投資了解的產業,比較不會盲目,更是一種心理上的考量,讓我們不要輕易在低點放棄手上的投資,更容易撐過大幅的波動。

總地來說,本書還是蠻推崇長期的作法,而作者給我們的這些實務忠告也是著眼於如何保持心情穩定,進而在市場中生存,個人是蠻認同這些看法的。

不知不覺又寫太多了,下一次談談本書最大的概念:財富對人生的意義。

--

--

Jen-Hsuan Liu
皮皮亂讀

家醫科醫師,自認為興趣是閱讀知識並整理,但偶而也是會廢到完全不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