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專題的修心歷程

專題討論,是我修過最辛苦,但最有效益的一門課。

不神奇的傑克
傑克敲鍵盤
Mar 19, 2021

--

筆者就讀工程科系,規定必修兩學期的專題討論。專題就像迷你研究,時間縮短很多,也未必能迸出新東西,算是體驗研究生日常。專題生多半不熟悉研究方法,課程難易度往往取決於執行力,還有實驗室資源、教授的期望。

如何選擇專題教授

系所提供 17 個實驗室,各提供至多三個名額。有的教授鼓勵學生做研究,想好大方向就能 office time 討論;有的教授實驗室規模巨大,會吸引主動同學參觀。當然,也有教授讓研究生帶專題生,入門相對輕鬆。

並不是說那些教授偷懶,而是本身做研究、帶碩博生已經相當費心,未必想投資精力在大學專題,其作品既沒有發表的可能,學生也不見得留下來協助研究。

所以,大四要推甄、考研的同學多半會選學長姐帶的、涼快的實驗室;對研究領域有主見的人則會選興趣領域、比較硬的實驗室;也是有那種畫幾張工程圖,就可以交差了事的實驗室。筆者我沒有考研究所,選的準則取決於哪位教授的教學風格比較吸引我,恰好選中歷屆公認是大魔王的實驗室。

為什麼呢?這位教授是出了名的嚴格,對碩士生、專題生提供的素材,沒有任何差別待遇,也沒有新手友善時間。

零學分,壓力堪比十學分

教授還是有引導一下研究思維,(唯一的)碩班學長也很熱心解惑,漸漸放手讓我們找 paper、寫摘要、設計流程。

但我的障礙在於,不清楚何謂做研究、規劃進度,光訂題目就花了兩週。看了實驗室裡歷年範本的題目、公式、研究方法,也毫無靈感。大三的課非常重,專題非常燙手,又不像山芋能拋開。看著其他同學已經照著既定劇本執行,每天都過得相當焦躁。

那一陣子我很憂鬱,愈來愈不去想專題的事,去便利商店爆買,卻吃不下任何正餐。每週 meeting 那天,我沒有排任何課,總是盯著電腦發呆。而時間仍在往前,學長跟教授侃侃而談,自己的成果只撐得了幾分鐘;直到解散,我才稍微能感受一陣 relief。很長一段時間,我睡不好,也不容易感到平靜。我也非常害怕敲教授的門,課業也有點無心經營。

期末倒數前一個月,我的進度可以說趨近於零。當我終於拿了一份鑽研兩週的 paper,卻換來「這個點子不錯,可是目前實驗室的器材無法支援。」的回應。碩班學長提示,不如把這份 paper 的實驗簡化,換個介質設計流程。我快速地畫好設計圖、找材料、去工廠加工,工廠助教看我手腳很慢,直接接手加工好楔子。

可是,最後一次 meeting,教授說必須再多加一些數據,當下簡直晴天霹靂。我再次深呼吸,敲了教授的辦公室,說明實驗困境。教授得知後,說何不把失敗的實驗過程也附上?那些數據並非一無所用啊。他也順勢給點教訓,我沒有好好善用每週的 office time,meeting 也是得過且過,如今要用一週趕別人 15 週的進度,值得嗎?

不難聽出來,教授沒有要當我的意思。我永遠記得,當天是跨年夜,也是霸王級寒流席捲的 2015 冬天,校園內每個人都提早下班下課。辦公室裡我不爭氣流眼淚,教授還無奈拿面紙給我(因為害他的聚餐遲到了)。他最後悠悠地囑咐好好整理資料,口頭報告前務必安排 rehersal,才會簽字上台報告的同意書。

本來很討厭的實驗室,頓時變成我的精神時光屋,六天內總算趕出所有的東西。

訓練的成果

口頭報告前一夜都沒闔眼,早上硬著頭皮跟教授確認定稿簡報。為何說硬著頭皮?因為理當前一週就要做好,教授已經破例簽字,讓我去印書面報告。

而所有的成就感,都在走出會議室的時候迸開。上台報告時,所有教授都抬頭聽完流程、翻我的書面報告和發問。有一定比例的同學上台,不是看稿念簡報,就是書面報告像初稿那樣,不時有種「喔,這樣就可以上台喔?」的既視感。教授們也不會客氣,不是問倒對方就是無語做結。

這時候,就能看出哪些實驗室,有認真雕琢研究品質和論述能力。

想起教授修報告,第一眼開噴「你知道這裡多空一格嗎?全行半行分不清楚?」到後期我對數據、表格、公式、引用文獻的把關自如,簡報筆流暢切換。也感謝碩班學長守著實驗室,假裝出門運動,實則頂著寒風外帶消夜。也懷念一起奮鬥的夥伴,吃了不少閉門羹和悶虧,走過低潮到迎戰專題,明白大學生不是只有修課考試那麼簡單。這些基本功,讓我在下學期的專題和系定企業實習的成果報告,顯得游刃有餘。

專題作品做得好,其實也是一種投資。比如我拿去當職位應試的材料,我的夥伴也在研究所面試時,作品深得對方的青睞(用極低成本的超聲波感測器,製作遠端手勢控制介面),直接從一群明星學校應試者中脫穎而出,錄取台大應力所,現在則畢業了。

距今過了五年,很感謝教授的訓練,這些 sense 在職場上完全應用得上。

--

--

不神奇的傑克
傑克敲鍵盤

我不太寫雞湯、毒雞湯和迷湯;我寫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