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新回到大學,能夠執行的 4 個讀書計畫

四個想法,讓大學求學不再含蓄、學出自信。

不神奇的傑克
傑克敲鍵盤
May 12, 2021

--

大學時,總想趕快畢業,離開校園這個鬼地方。工作三年半後,又常常想像倘若回到校園,會怎麼制訂學習計畫。

以下表白筆者的淺薄想像:

一、寫信給教授,問學這個東西能用在哪裡

筆者回憶某些課堂,因為跟得上教授的思緒,他的口沫橫飛簡直就是一場秀!一次三小時,還連續 18 周,段考都變得甜蜜,加課都成為奢求。

但有些專業課程,實在枯燥到會去想,是不是不知道這些東西,也不會沒飯吃?聽也聽不懂、抄也抄心安,打開電腦寫一下通識報告,似乎還比較不浪費人生。可是這種想法就僅止於浮現,沒有其他呼籲行動(有啦,就是想辦法考過)。

出社會後想了想,倒不如真的跟教授聯繫,表達自己的不明白。一學期的時間很短,根本不夠去建構一門專業知識的全部。就算教授濃縮精簡,並且按部就班教學,對學生就是跳躍式思考,內容難免變成天書。

有經驗的教授,不會先認為學生怎麼聽不懂,也盼望即時回饋,而非期末問卷的無賴拷打。他們都是樂於分享知識的研究者,不必害怕激怒教授。

至於那些不認真的教授(比如混鐘點費的,不是不會教學的),勇敢換個課堂吧!何必委屈被他的學分綁架。

二、每學期修 18 學分內;四天上課,一天進修

四年制的學系來說,畢業門檻差不多 120–130 學分。為了給大四多一點空白,筆者每學期都快湊滿學分上限,並夾雜一些廢課。

一學期修六門課,比重就相當有份量了,何況還有一堆 0 學分必修課。課表攤開,有難度高收穫多的課、輕鬆好玩的課、低學分的課,還有不可避免的(某些必修廢)課,將它們打散,讀書時間也比較充足。

若追求精實的行事曆,把課程集中在平日四天,安排週末一天進修,比如實習、學習技能、工作等等。同樣周休二日,大學的時間運用就是這麼自由。

筆者大四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體驗大學生活,有大把時間自由修課,比前三年都還要認真。而修的課多半跟本科系無關,除了認識很多風格獨具的教授,也感嘆以往的學習效率,都沒有最後一個學年來得心滿意足。

而且,一般生同樣可以超修畢業學分喔!時間衡量好,有興趣的課或打工,就去嘗試吧!

實在有點懷念在大學大教室聽講的日子
實在有點懷念在大學大教室聽講的日子

三、延後畢業(以下簡稱延畢),真的沒什麼關係

只要不是「逃避進入社會」,就算是成績太爛導致延畢,真的稱不上什麼問題。目前筆者的職場經歷,還有跟友人的交談,沒有人在乎求職者應屆不應屆。

曾經心想四年好漫長,直到領取畢業證書,才感嘆校園生活的短暫。學生可以密集嘗試新的概念,遇到問題就找相關領域的教授解惑。學新東西就直接走進課堂,就算放棄代價也不會太高。學生對自己的最大責任,就是選擇想學的東西,並且將效能最大化。

如果認為「沒有跟同學一起畢業」而感到奇怪,那還是準時畢業好了。延畢是為了調劑學習心態,多少會承受徬徨與孤獨,需要堅定的意志。就算往後,面試刻意被問原因,包裝一下據實回答,並轉移為學到什麼東西,還實際得多。

大學不是標榜「準時畢業」的社畜工廠,延畢不會貼上格外品標籤,提早畢業也沒有榮譽獎章。

四、擔心冷門科系賺不了錢,可以選擇雙主修

筆者先說明,刻意區分科系的冷門熱門、賺錢不賺錢,確實不太必須。

可是來到職場,有些職人的產出不易量化,倘若主管鑑賞能力欠佳,視之沒有產值、表現平平可說是常有的現象。往往這些前輩,必須花更多的心力獲得認可,在發言或是薪資上才有談判的對等權。

筆者就讀工程學系,在台灣幾乎不必擔心職缺,但在 大三的專題培訓後,就很堅定不會做本科系的行業。選擇工程領域,是因為喜歡用工程思維來切割問題,進而找到解決方案。然而,過程中少了筆者更有興趣的社會科學知識,大學的相關課程又碰巧時不我予。

以學生的角度,雙主修或許是快速安定內心的辦法,畢竟自己的專業能否順利被職場認可,是很多人的顧慮。此外,若能 用更多方法證明自身的價值,同樣能消除心中的不安。

最後,期許每位在職者適得其所,並且打造尊重專業的環境,讓往後的學生就職的顧慮單純一點。

--

--

不神奇的傑克
傑克敲鍵盤

我不太寫雞湯、毒雞湯和迷湯;我寫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