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院的前世今生丨德影Archive

Xiaoyi Yan
SiDe Kino
Published in
Nov 10, 2021
柏林Zoo Palast新建筑于1951年落成揭幕,原建筑在二战被毁

»Berlin ist natürlich großartig. Man denkt, man sitzt im Kino.«

柏林当然是卓越的。在柏林,你以为你正坐在电影院里。

埃里希·卡斯特纳在他的小说《埃米尔和侦探们》里把柏林变成了电影院,当诺伦多夫广场附近天色变暗,四周的电影院敞开它们的大门时,这场景分外鲜明。

电影院打开了一个充满着冒险和魅力的世界。电影院是那相遇,消闲甚或沉思之地,它们是我们个人记忆,社会生活以及城市建筑的一部分。柏林的城市形象曾经以及仍然深刻地打上着它的电影院的烙印:许多大大小小的电影院在被拆除或是改建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只有少数的能够在数十载的风雨飘摇过后留存至今。

在德国电影资料馆的照片档案里留存着大量柏林电影院的摄影,第一次在线上集中展出。在七个按年代顺序排列的摄影集中,你能探索资料馆关于电影史的收藏,并且能够亲自进入柏林电影的历史视角中去。

柏林电影院的历史 Zur Geschichte der Berliner Kinos

电影院自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成为了柏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自伊始起,纷繁的关于电影院的内容和施工上的构想随着时间的流逝绵延不绝:从歌舞剧式的环形全景敞视的电影院到小的商铺影院再到巨大的电影宫,从地方性的到商业性的影院。这一进程始终围绕影院是提供信息还是提供娱乐这一问题展开,打上着它时代的烙印并且因此也适应着意识形态的宣传。

电影院的生存竞争也已是由来已久,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广播电台到后来的电视直到如今的数码电影供应商,电影院的凋敝始终都是那反反复复不变的话题。持续不断的变化成为了柏林电影院文化的一部分,而这始终伴随着它们的关停,歇业,创立以及重新开张,直到今天。

1903到1918:帝国时期的第一批影院

1895年末,在中央酒店的冬季花园歌舞剧上举行了柏林的第一次公共电影放映:马克思与埃米尔·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兄弟在此展出了他们的“活着的图像”。第一个长期致力于电影放映活动的场地大约在四年之后,也就是1899年在施潘道城郊(如今属于柏林米特区)出现:也即敏策路上的奥托·普利茨克异常及传记剧院。在接下来的时间中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通常是在那些无产阶级的街区,1905年还只有16家,到了1907年已经有139家。所谓的商铺影院通常会配以一个卖啤酒处,典型的电影院当时会用把电影院与小酒馆结合起来的方式来为其顾客提供消遣,在公众们的喧哗中营生。

技术创新和机智的钻营者使得源源不断的投影放映手段的出现成为可能,人们从而能够看到有声电影,举个例子:这一点早已在二十世纪初阿波罗剧院的歌舞剧剧目上经由同步留声机和投影仪以“有声电影”的形式得以实现。1913在夏洛滕堡区已经有一个露天电影院 — — 花园电影放映剧院。两年之后当时的帝国首都柏林已经有300到400家电影院。“电影院对于柏林人来说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须。”(电影放映 267页 1912年2月7号版)

1919到1932:魏玛共和国

一战后电影院的建造伴随着这座巨型城市的发展来到了它的黄金时期,一些电影院在一天不同的上映中分别展出不同的项目。柏林电影宫时不时会有超过千人,动物园旁边的Ufa电影宫能够提供1740个座位(在1925年改造后甚至达到了2165个),克罗伊茨贝格区的菲比斯电影宫差不多有1400个座位,施泰格利茨区Titania电影宫约莫2000个座位。电影院建筑通常是一种象征性和功能性建筑的结合,需要同时具有节日的气氛并且能够提供消遣。以选帝侯大街上的联合剧院为例,它便是带着庙宇的前墙外观并配合以威廉时期的古典主义风格修建而成。

弗里茨·威尔姆斯在当时属于最重要的电影院建筑师,在1920年代中他设计了美丽堡大街上的Colosseum巨型影院的改造,此外,他还在梅赛德斯电影宫、塔楼、卢娜、阿尔汉姆布拉和皮卡迪利电影宫的诞生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当时整个柏林最华丽的影剧院来自汉斯·珀尔齐格,1929年他设计了坐落于比洛广场(今天位于罗莎卢森堡路上)的巴比伦影院,如今这座影院里最初的管风琴还仍然可供参观。同年,由鲁道夫·弗兰克尔设计的光堡电影院也开张了,并成为当年新建的花园城市Atlantic的文化中心。奥托·维尔纳负责绘制了坐落于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区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剧院,埃里希·门德尔松随后在一个城市建筑群中建造了Universum影院,其如今仍作为戏院使用。

1933到1945:国家社会主义(纳粹时期)

在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一月三十号当选为帝国总理后,其当选对于电影及影院业的影响是迅速的,对于犹太以及在政治上不亲纳粹的电影和电影制作人的歧视,财产剥夺和迫害便是其后果,超过1500名电影艺术家在之后的时日里踏上了流亡之旅,犹太人电影院老板被明令禁止继续营业,在整个电影行业推出了所谓的“同步”政策,也就是说在所有方面对于犹太裔德国人进行工作禁止,而那些还留下来的侵占了之前犹太人财产的电影院从业人员也需要对希特勒宣誓效忠。

同样那些明显作为国家社会主义(纳粹)意识形态宣传的电影对于电影工业而言也阻碍了包含具有“颠覆性”或者反对纳粹意识形态的多种可能的行业规则的产生,然而公众对于异议显得漫不经心且时常在那些供娱乐消遣的电影里感受着这种矛盾性。与此同时,电影院也放映一些外国电影,在美国参战前甚至也放映美国电影,一些剧院甚至改建为影院。当时最主要的一些放映地点主要位于美丽山和蒂尔加藤区之间,它们之中包括Astor影院 — — 这座1934年在选帝侯大街旁有着近300个座位的影院。1935年,柏林第一家纯粹的有声电影院 — — 曲柄影院在夏洛滕堡区的吉泽布莱希特大街上开张了。

二战期间盟军对于柏林的空袭(尤其是自1943年起)摧毁了大量的影院,比如Gloria电影宫便在炸弹轰炸后焚毁。然而直到1944年八月仍然有许多柏林的影院在运转,而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大量的影剧院关停,它们之中仅仅只有极少数运转到了1945年,比如陶恩齐恩首映电影宫。

1946到1949:战后过渡期

战后影院行业在柏林各个被占领的区域都处于暂时搁置状态,第一批影院在被完全摧毁的柏林的废墟中重新运营,在西边的盟军占领区(英法美占区)电影与每周新闻简报发挥着再教育的功能,这其中包括汉斯·博格斯关于集中营的纪录片《死亡磨坊》Die Todesmühlen(1945年西德美国合作拍摄),此影片于1946年在五十一家柏林电影院上映。

在苏占区电影业同样发挥着对于德国民众改造的功能,比如关于纽伦堡审判的纪录片《纽伦堡审判》Sud narodov(苏联1947)。因为只有少数的代表性的电影宫坐落于西柏林,巴比伦便被设立为东边的首要影剧院,尽管这一希冀并未能实现。在西柏林坐落于策伦多夫区的巴里以及火车站影院于1946年开张营业,曲柄影院自1945年五月起已经重新开启,1948年KiKi影院开张,不久之后选帝侯大街法国别墅里的巴黎影院也开张了。

1949到1960:两个德国的建立

自1949年起在东西柏林陆陆续续有大量的影院重新开张或者兴建,1951年在美国电影官奥斯卡·马尔泰的倡议下,第一届柏林电影节在西柏林举办,自1957年起动物园电影宫便成为了柏林电影节的中心影院。自1949年起,动物园旁的德尔菲影院再次投入使用,部分损毁的位于夏洛滕堡区的Alhambra影院以透明糖果盒式的外观重新进入公众的视线。1950年,西尔维娅影院在美丽堡区开业,当时在它的排片单里的电影都以原声呈现。位于普伦茨劳尔贝格区的Colosseum影院在它1957年重新开张放映时已经可以提供全景的超大银幕并且因此成为了德国电影股份公司的第一个首映影院。

当时一个柏林电影院的例外是那些所谓的边境影院,这些影院坐落于西柏林内城(因为西柏林被东德包围)的边境并且在1950到61年间运营,在那些影院里东柏林的居民可以以一比一的东西德马克比价获得电影票并且只需要花费少许钱就可以看到西方的电影,这些影院包括有西里西亚门地铁站旁的Lido影院和查理检查哨旁的城市影院(两个都在美占区),位于法占区莱尼肯多夫区的巴里影院以及坐落于英占区列尔塔城市快铁车站旁,位于老莫阿比特区的世界影院。

1961到1989:一分为二的柏林

在1960年代,西柏林的历史以其充满着批判性和政治性的学生抗议运动而著称,地方性的影院运动也是其中一部分,而这也促成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若干集体性影院的出现,1970年由德意志电影资料馆的爱好者成立的协会建立的位于维尔泽路上的阿森纳影院(如今作为电影和视频艺术中心)便属于第一批联邦德国的集体影院之列。1981年,冰河世纪影院(值得一提的是,其名字的由来与其位于美丽堡区的建筑里没有暖气有关)作为与那些纯粹营利性影院相区别的影院而成立,在同一时期,位于克罗伊茨贝格区的集体影院彩虹影院和人造卫星影院也先后成立。

同时,东柏林的大部分影院都被收归国有并于1963年写入区域电影指导方案里,许多老的市民影院设施通常处于糟糕的状态,以致于一般来说完全无法被使用,像1961年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区的Tilsiter影院这样的,便不得不关停。

电视的出现对于影院文化来说是一次转折,从1950年代开始影院的观影人数在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都出现了同样程度的下降,一个后果便是诸多大型影院开始转换为盒装小型影院,然而紧接着又开张了许多大型影院,比如1962年建立的Kosmos影院和1963年建立的位于卡尔·马克思大道上的国际影院,这两者在建筑风格上都十分现代。

转捩点1990:两德统一

在1990年二月的时候柏林国际电影节业已在城市的东边和西边都设立放映点,在多年的东西分隔之后,柏林电影节将柏林不同的影院剧院重新整合进一个共同的文化关系中。次年,东柏林的艺术影院首次在位于西边的柏林白湖的曾经被用作面包厂的影院里开张,集体影院在后转折时期依然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东柏林长达超过三十年的强制歇业后,Tilsiter影院重新开张,同一时期,莫阿比特电影宫协会也在一栋艺术家们占据的屋子里成立了,小飞机椅影院也于1994年从西边的维也纳路迁到了塞基茨路上并保留了一些其标志性的飞机座椅。对于一些大型电影日的追忆仍然持续了数年之久,这一点见于位于莫阿比特区自1970年代就已不再放映的塔楼电影宫,它如同诸多被孤立的影院建筑一样被改建为购物中心。

九十年代中后叶在柏林的不少行政区里都出现了一些平均有十个影厅的规模巨大的影院建筑群,但是即使是那些巨型企业在困难面前也无法幸免,作为模范性影院,位于波兹坦广场索尼中心的CineStar影院也于2019年12月在开业20年后不得不关停。

2020:续章

“没有哪个城市像柏林一样生活并忠爱于它的影院以及具有在欧洲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电影排片多样性。” 2020年6月,在近四十家柏林影院的宣传文本里都如是说道。柏林影院在因为疫情所致的关停里携手致力于它们的存续,它们发起了一场独特的众筹活动,为了帮助维持住柏林电影院的生态。在这些电影院里不仅有建立于1907年的柏林仍在运营的最老的影院Moviemento,还有像新克尔恩二号影院以及沃尔夫影院这样部分通过众筹并和餐饮绑定在一起的于2010年代新建的影院。

2020年7月2日,影院终于被允许在强制性的关停后重新敞开它们的大门,然而好景不长,在仅仅四个月受到限制的营业后又不得不因为遏止疫情的新规定于十一月二号重新关闭。“我们希望,我们独一无二的影院景观能够顽强挺过当前的危机。”

来源、图片版权:德国电影资料馆 Deutsche Kinemathek

翻译:Romad B

编辑:笑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