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創公司到跨國企業:3個月菜鳥期的學習與體會

Simon Lin
Simon’s Murmur
Published in
Jun 9, 2018

好不容易走到這,才發現剛要開始學習如何工作

“A group of people brainstorming over a laptop and sheets of paper” by Štefan Štefančík on Unsplash

嗨,大家好!我是Simon,一名UX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工作。
我喜歡分享,想要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我的興趣很多、話也不少,如果有合作&交流機會或任何想聊的事情,都不用客氣透過我的 E-mail 或直接用Facebook 聯絡我,期待與你的相遇 :)

容我講個小故事,關於我為什麼會走到這裡

故事要從 2016 年的 3 月說起,那時候剛離開了工作一年的咖啡店,試著想重新尋找設計相關的工作,由於已經兩年沒碰設計,作品集也算是年久失修,記得當時大概就是把幾個作品排一排,印成幾張 A4 紙釘起來,連一本作品集都稱不上。那時候沒對網頁設計沒什麼概念(雖然大學用過 Dreamweaver),更不用說什麼 UI/UX 設計了,還真的是連聽都沒聽過

所以,當時的平面設計畢業的我,就只能一直流連在平面設計的相關職缺中,希望能夠找到相關的工作機會。接下來幾週,我投了好幾間公司,但很不幸的不是被無聲卡、就是面試完當下就覺得我作品集太薄弱了。好不容易最後面試上一間做展場設計的公司,面試完後馬上叫我下週報到,第一天上班就加班到11點、公司的電腦慢到連檔案都打不開,然後對我說兩週後有個展覽,deadline 前要完成看起來就不可能做完的項目,後來我只好帶自己的筆電去趕工,同事們也好像也一群行屍走肉,晚餐時間到還會苦笑著一起去買東西吃再回來工作,彷彿加班就是他們人生的一部分,以下省略一萬字⋯。

加班了好幾天之後,我已經嚇壞了,一週後我果斷提了離職。

我大概是爛草莓吧?雖然當時心裡這樣想著,但真的沒想到台灣的設計公司是這樣的工作環境,感覺我的內心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同時我也認清了一件事實:我的能力真的不夠,找不到理想的公司也是很正常的。

但畢竟還是得混口飯吃,抱著挫折又無奈的心情再次尋找工作,過程中看到職缺網站上面許多「UI設計師」的職缺,還有還有很多公司打著「新創公司」的名號,福利跟工作環境看起來好像都非常棒,跟我認知到的公司環境差好多。

好奇心驅使之下,我開始研究UI設計並且試著投遞一些有機會接觸到UI設計的工作。最後,我找到一間網路公司願意讓我先從平面設計(做廣告banner)做起,如果有一些UI需求的話再讓我邊學邊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UI設計」、第一次加入「新創公司」,在那個當下,我突然覺得自己的世界好像變大了,也多了更多的可能性。

到現在雖然只經過了兩年,但對我而言生活確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段時間裡我換過幾個工作,當過全職自由接案者、嘗試做了很多 Side-project,直到現在出國工作,從十幾個人的新創、到現在來到海外、加入了外商跨國企業,一路走來感觸其實滿多的,雖然有點難以一語道盡,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從新創公司到跨國企業後,我的體會以及學習。

下面要分享的內容,跟過去在新創公司的經驗比起來其實沒有誰好誰壞,主要是工作方式和想法上的改變,當然每間公司情況都不太一樣,所以純屬個人經驗,僅供大家參考。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想找我討論?請先去看我的行事曆

這大概是我加入大公司後最不習慣的事情之一。
以前在新創公司時,想要問問題或是討論事情,通常就直接走到同事的位置旁邊開始聊起來(後來想想有時候都會聊開)。而在大公司裡由於空間相對較大,即便同一個團隊的成員,座位不一定都會在附近,加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會議安排或是自己的工作時間表,貿然的去找人討論有時候會打擾到別人工作節奏,而在公開空間直接討論也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畢竟對方不知道這個對話會進行多久,或是在短時間內了解你明確的需求是什麼。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對方的行事曆去「預約」他的空閒時間,並且順便連會議室都預訂好。這樣的做法有個好處是:你能確保對方在那個時間點是一定有空,也確定有一個安靜的空間可以討論。而約好的時間就會被彼此保留下來(Block),也就是說,雙方都會有個心理準備,即將在某個時間會針對某件事情或主題做討論,因此討論的效率自然也會比較高。

習慣使用 E-mail 來交流

在新創公司當我想要詢問問題時,通常就直接走到某個人的身邊、或是丟個 Slack 訊息等待對方回覆,溝通節奏上是相對明快的,因為組織小,每個人都在「可見範圍」裡,所以基本上溝通會很快速直接。但我發現在大公司裡,每個人習慣的溝通方式與工作節奏其實不太ㄧ樣,而且有時候你不一定可以直接找到某個特定的人來回答你的問題,甚至有些人根本不在這間辦公室,這時候 E-mail 可能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作法,我認為使用 E- mail 溝通有以下幾個優點:
強迫性較低:不像即時訊息一樣有種壓迫感,郵件不會有立即上的干擾,可以等到有空時再收信打開一次回覆即可。
能見度較高:有時候重要訊息時需要告知團隊時,可以發群組郵件給團隊夥伴或是CC給相關同事,而在大公司中工作的大家通常也都有個好習慣就是:每天都會收信,並且開信之後都會盡量馬上回,而發群組訊息有時候反而比較容易被其他訊息淹沒下去。
紀錄完整重點:因為寫郵件的時間成本比較高,一般來說不會像即時訊息一樣有時贅字很多,內容都會直接切入重點,郵件也很容易轉發給相關人員或保存完整溝通紀錄。
書寫更為正式:撰寫郵件時通常都會思考的較為仔細並且挑重點講,並且都會有郵件主旨和明確的溝通目的,所以給人的感覺也會比較好。

不過說真的,我以前是沒在用 E-mail 的,覺得很沒效率,也不知道對方看了沒,但由於現在查看 E-mail 就是每天例行公事,而再公司中大家也都如此,所以也漸漸習慣了。但這並不代表 E-mail 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有緊急的事件當然是直接找到本人最好,我想關於溝通這件事沒有絕對好的做法,端看你的對象是誰,以及你需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來做決定。

會議不是用來「討論」事情的

對於開會這件事,我真的非常有感。我相信沒有多少人喜歡開會,尤其是冗長的會議。而我記得以前在新創公司時,總是有很各種名目的會議,大多是要一起「討論」事情,但常常會議開了了3–4個小時之後,彷彿像是做了一場夢,沒有人知道結論是什麼。

我覺得成員共同發想解決方案並不是壞事,不過這件事不應該發生在所謂的「會議」中,因為會議必須帶有明確目的和流程,旨在讓團隊快速同步彼此的方向。而當一場會議拉了非常多人進來時,成本其實非常高,也由於常常不是每個人在會議中都有貢獻,如果光是發散的去討論事情,很多時候是你講你的想法、我想我的事情,結果最後沒有定案出結論,這或多或少都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誠如上面所說,在大公司裡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因此開啟一個會議前,需要確保每個與會成員的時間和會議室都是能夠配合得上,而會議都會有明確的主題與流程,並且限制在一小時之內(可能下個時段別的團隊也要使用會議室)。會議主軸就是快速同步團隊方向、釐清問題與下一步的行動,大家也有自知之明不會進一步的討論解決方案,要討論細節就再私下找相關同事敲時間討論,我自己的感覺是這種做法確實讓會議中的效率變得更高了。

螺絲釘 vs 瑞士刀

相信大家應該多少聽過這樣的說法:當你進了大公司之後,很可能會變成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只能伴隨著巨大的齒輪緩緩轉動。這點我不否認,的確,在大公司裡面,由於組織架構複雜、層級分明,在決策上的速度會比新創公司要慢上許多,並且由於產品大多已上軌道、有穩定的商業模式,要做一個設計或流程改動都可能直接影響收益,所以會每步棋會走個更加謹慎一點。

但我認為在大公司裡面,其實只是把工作分得更細而已,每個人都做著自己相對擅長的事,因此能在自己的職責範圍裡有更深的影響力,雖然做的事情可能會很細瑣甚至很小,但是長期努力下來可以促成的整體改變還是不容小覷。

而在新創公司裡,因為組織扁平、人數少,通常一個人要負責很多事,相對的你能「玩」的東西就很多,也多了很多的彈性與可能性。但相對的,團隊可利用的資源跟市場規模可能也有限,很多時候都是在跟時間賽跑、注重產出效率,品質或細節可能才會是第二考量的點,因此你能學習到的東西比較像是廣度而不是深度。

需要花更多時間培養人脈

大公司人數多、產品多、工作空間大,比起多數新創公司特有的「溫馨家庭感」,在大公司更像是一個大型的校園,很多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誰是誰,甚至不知道其他人在做什麼事,每天有無數人跟你擦肩而過,你必須要主動去接觸其他部門的同事(透過吃飯時間或參加一些公司活動)才能認識大家,這點的確跟在新創有大的不同。而且在大公司中,通常產品可能已經相對穩地,大家雖然有目標,但可能就少了點新創公司那種大那種大家一起拼命往前衝,所謂的「革命情感」,因此如果要認識自己團隊或專案以外的人,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在經營人脈這塊上。

把事情做好只是基本,你需要超出期待

在跨國企業中工作,除了有許多不同的文化交疊之外,你會發現每個人的背景相對地多元,很多人都擁有非常獨特的經歷,而且幾乎都很聰明。畢竟進入企業的門檻較高,大家都是有一定的本事才能進來工作。很多時候我真的覺得我是團隊裡最笨的,不管是對事情的理解力、工作方法都還需要努力加強。你也會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在試著找方法證明自己的價值,表現普通的人其實很快就被忽略了。

所以,在大公司中把事情做好只是基本的基本,要努力不成為團隊的絆腳石,雖然也不是說不能犯錯,但是大家更在意的是你對於產品或團隊的貢獻 ,要在優秀的同儕中脫穎而出,你不能只是把事情「做完」,很多時候更要做到超出大家的期待。

主管不會是你壓力的來源,更不是你該討好的對象

我記得在以前台灣的新創公司裡工作,常常要面對來自主管或老闆的耳提面命,要求你必須怎麼做怎麼做,因為公司/產品方向他們說了算,遇到更糟的狀況是所謂的辦公室文化,曾遇過主管為了討好老闆,對於底下做事的人總是會提出些不合理的需求, 然後再把你的付出及努力當作自己的功勞。對於一個員工而言,苦也只能往肚裡吞,私底下再跟其他同事彼此訴苦一番,老實說有種惡性循環的感覺。當然,不是所有新創都這樣,相信一定也有很棒的公司,只是我過去的經驗裡都沒遇到😅。

而在跨國企業裡,老實的說沒有人會管你想做什麼,也沒人想管你。即便是你的主管,也只是給你大的方向,並不會手把手地教你該如何做事,或要求你必須怎麼做。你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角色付完全的責任,比起在新創抱怨老闆主管很機車之類的,在大公司裡,主管完全不是你要討好的對象,更重要的是與你共事的同事們,因為在大企業裡通常有所謂的「同儕評價機制」,定期會讓同事夥伴彼此評價某段時間的工作指標、團隊貢獻、彼此的合作狀態等等,所以你也只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好好的跟大家共事,其他人自然會對你有好的評論,而不需要花費力氣在一些無謂的人際關係或辦公室文化上。

溝通能力有時更勝於專業能力

直到在國外生活、到大公司工作才真正感受到,溝通能力真的是一個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視的能力,在很多時候懂得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看法的人,往往是能夠帶領團隊方向與得到重視的那個人。埋頭苦幹也許是一個選項,但在大型的組織裡,和團隊夥伴有良好溝通或或協作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即便你今天專業技能非常優秀,但如果不和別人交流想法、不保有開放的心態,你也很難得到其他人的的尊重。

台灣人從小被教育要溫良恭儉讓,沒把握或不確定的事情就不敢說不出來,我們在意別人的看法更多於事情本身的正確性,但在國外工作時,尤其美式的工作環境,這樣的個性會讓我們變得過於拘謹,沒辦法有效地傳遞自己的想法甚至是讓別人瞭解自己的價值。在人才濟濟的跨國企業中,「被看見」真的滿重要的,所以我也開始學習讓自己在正確的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覺得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時也會盡力去溝通,而不是坐著等待其他人的答案。

吃飯時間不見了

還記得以前在小公司工作時,同事間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中午吃什麼?」,相約出去外面吃午餐好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透過中午休息時間還可以暫時從工作抽離,順便跟同事打打屁培養感情,尤其在新創時可能也沒有很嚴格的規定休息時間,有時隨便消磨就一個半小時過去了。

而在跨國企業裡,應該不少公司有的福利之一就是:免費午餐。一開始當然會感覺滿不錯的,不過由於我們公司餐廳位置有限,而且供餐時段滿長的,所以同事不會有那種「一起約吃午餐」的行為,因此我也常常把午餐帶回辦公桌上吃,而且也不只我這麼做,許多同事也是快速把午餐吃一吃就開始工作了,甚至是邊吃邊工作。

沒錯,這點真是令我訝異,我也是好一陣子之後才發現,午休和工作中間的那條界線不見了,變相的就是工時變長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件好事,但聽說美國許多公司也沒有午休時間,也算是一種工作文化吧。

你永遠不可能拼完整塊拼圖

在新創公司裡,團隊成員的關係相對緊密,你也會比較清楚公司的每一步大概會怎麼走,對於整體的工作流程或是每個人在負責的事情也會有比較完整的輪廓。而在跨國企業中,不管在產品或業務的規模上都大上許多,不同的市場與產品線也會被拆分成很多團隊,各自負責自己主要的核心業務,但有時也會需要資源共享或資訊同步,但由於公司人數多、層級複雜,往往資訊無法完全地「透明」或是「即時」,為了避免重工或是資源錯置,大公司還是會有定期的 Leadership 會議或是每週/每月的跨團隊同步會議,盡量讓大家對彼此所正在進行的事情有一個更清楚的輪廓。

我認為公司本身是就像是個有機體,會不斷的自我擴張和變化來適應這個環境與市場,所以在商業策略或產品的營運方向上也會不斷的修正,身為一名基層的員工,著實很難了解產品的全貌或知道每一件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我想大公司就是如此,只要組織裡的每個細胞都好好的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彼此串連影響就能推動整個產品前進,拼不完的拼圖也意味著永遠都有新的東西可以學習。

以上是我加入跨國企業工作後的心得,我想本土企業或外商公司在行事風格上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也相信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大公司或新創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端看你期待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與成長,但對於在猶豫要去新創或大公司的人來說,也許這篇文章能解答你一些疑惑:)

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幫助到你,希望你能給我一點「拍手鼓勵」,也可以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我會多加點油寫出更多內容的!

1. 拍「10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謝謝你!
2. 拍「20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願意分享給朋友!
3. 拍「30–40下」:希望未來我能寫更多這類主題的文章!
4. 拍好拍滿「50下」:給我最大的鼓勵,這將會支持我繼續寫作,並持續分享我的經驗!

拍手小秘訣: 只要將滑鼠(或手指)持續按著不放手掌的icon,就能夠連續拍手囉,試試看吧!

我是Simon,一名產品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工作。
我喜歡分享、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我的興趣很多、話也不少,如果有合作&交流機會或任何想聊的事情,都不用客氣透過我的 E-mail 或直接用Facebook 聯絡我,期待與你的相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