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生存日誌:寫在取得上陸許可兩年後之後

來日兩年了,故事還在繼續

Simon Lin
Simon’s Murmur
12 min readOct 17, 2019

--

在東京的第一個ㄧ家,被東西塞滿的小廚房

要很汗顏的說,本來想在來東京一年左右的時候寫這篇文(也就是去年的這個時候),但下筆才沒幾行字,不小心眨個眼就到了現在了。不知道是日子過得太充實、時間過得太快,還是我的拖延症又變的更嚴重了。

而已經長草的 Medium 若再不更新,讀者可能就會忘記有我的存在了吧😅。總之,最近的生活發生了不少變化,工作依舊忙碌但算是上了軌道、風塵僕僕的搬到了新家開啟了新的生活。

老實說離開自己住了兩年的住所,就會想起剛到日本時什麼都不懂的樣子,現在看來自己也多少在跌跌撞撞中有所成長。而今年正式邁入在日本的第三年,心情上早已經從新鮮感變成一種難以言喻的熟悉感,而我一直以來都喜歡分享自己的經驗,所以這篇文章大概不會有什麼重點,只是想記錄一下這兩年多來的想法與心得,這兩年來也陸續問到了不少問題,這次就用不同的問題來開始吧!

Q: 為什麼出國工作?當初來日本的目的是什麼?

日本的郊區和自然景觀也讓我相當著迷

這個問題在我來到日本之後,不知道已經被問了多少次,就像是個不知道怎麼開啟話題的萬用開場白。說真的,我自己也答不上來為什麼當初決定出國工作並且來到日本。

來日本工作前,我甚至連東京都沒來旅遊過,只是因為剛好有了個來這裡工作的機會,心裡只想著不想錯過而後悔,就這樣帶著一股傻勁出發了。也正因為沒有所謂的「初衷」或「預設期待」,初來乍到時對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新鮮感與好奇,時間久了就會突然非常想念當時那種懞懂但又充滿期待的每個早晨。

姑且不論來到這裡的原因,日本確實有種讓人住著越來越喜歡的魔力,而這兩年的東京生活裡除了工作,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離開,我也盡可能地去體驗在台灣不會有機會體驗的事情,例如滑雪、爬富士山等等。

這兩年裡也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也包含台灣人、日本人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而每個人來到這裡的理由、目的都不同,因為東京是個國際化大城市,人口是台北的好幾倍,有許多國際企業和各種豐富的資源,大家多少都會嚮往能在這裡生活工作,而能在國外工作的人多少都有兩把刷子,相較於台灣較為單一的人口組成,你也會對這裡的多樣性感到驚訝,什麼樣的人出現在東京都不會太奇怪。

身為一直在台灣生活成長的的道地台灣人,小島上的人事物總是能給我很熟悉的舒適及安心感,但自己總是有顆蠢蠢欲動的心,想走出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嘗試在不同的文化樣貌下冒險、生活與學習。

另一個更為現實(殘酷)的層面是,對我來說同樣的工作,在東京的收入比起台灣的薪資和物價來說待遇會更好一些,在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上也更能拿捏得宜。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要看企業、產業與工作類型而定,很多在日本奮鬥的台灣人也是拿著剛剛好的薪水,必須要對日常小事做出各種妥協與計較,甚至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所以在國外工作跟享受人生絕對不是一個等號。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出國工作?一部分是讓自己有更好的待遇,但更多的是希望能看到幾年後自己的變化與成長,想看看自己能夠在異地生活成什麼不同的樣子。

這邊想推薦一個我之前滿喜歡的 Youtube 紀錄片頻道:「我住在這裡的理由」。這是一個由喜愛中國的日本導演所長期拍攝的節目,記錄了各種在日華人的生活,從他們看似平凡的故事裡你會發現,人們住在一個地方總是有某種理由驅動的,也許他自己不知道,但這個理由卻幫助他築起異地生活中那道最堅固的城牆。

Q:在日本的外商公司工作,是什麼樣的感覺?

老實說,工作這件事好像在世界上的哪裡都一樣,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種朝九晚五的習慣,唯一的差別在與你每天跟誰工作、工作對你來說是否有意義、工作氣氛是否融洽以及能不能夠讓自己成長。

由於我目前是在外商工作,本質上跟很多傳統的日本企業的工作風格比起來差距甚遠,所以也許我的經驗不太能當作其他多數在日本工作的人工作的體驗。

第一次在公司用英文演講

但以在日本的外商來說還是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像是族群多元的同事組成(每個人都多少對日本這個國家有愛)、全責任制的工作模式、高度的開放與自由等等,一開始還是讓我覺得很不習慣,那種沒人管、需要自己從抽象的目標慢慢撥雲見日找到前進的方向的感覺。

剛加入的前幾個月的確是還滿痛苦的,跟之前在台灣的工作文化和新創公司的做事方式還是差很多,之前剛加入這間公司時有寫過兩篇心得文章,可以參考:

一眨眼已經在這裡待了一年半了,這中間也完成了許多事、經歷了不少挫折與轉變,對於「工作」和「設計」這兩件事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不敢說自己成長了很多,但看待事情心態上比起過去確實成熟許多,也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事情,很多在當時看來非常不可能的任務,或完全沒概念的難題如果丟給現在的我,可能現在更夠更冷靜的去拆解問題,試圖從中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案。

當然,學習和犯錯這兩件事情是永遠不會停止的,要能夠持續待在理想的環境,就要有足夠的競爭力去面對不同的問題與挑戰,公司在成長,自己也必須跟上。

Q:在日本的生活怎麼樣?會比在台灣好嗎?

任何事都有一體兩面,生活也是。

在日本生活有許多好的地方,例如怡人的天氣、分明的四季、種類豐富的美食、乾淨的街道、各式各樣有趣的活動和有禮貌的人們,整體生活品質的確比在台灣生活好,但也有許多到現在都不適應的地方,像是每天上下班的擠電車、偏高的生活費、日本人的辦事風格有時候會讓人火冒三丈等等。

除了很多時候因為語言問題,要處理事情時有點煩心之外,大體上住在這裡還滿是開心的。而東京身為一個國際化的大城市,每天在這裡都會看到成千上萬的外國遊客,甚至在這裡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也非常的多(台灣人也是,加上遊客就超多),這裡比起十年前已經越來越多元化,儼然是一個文化大熔爐,老實說只要把自己心態調整好(例如一直把自己想成是觀光客),多數時候還不至於太寂寞,除了吃不太到道地的台灣料理之外😅。

吃不到臺灣料理就自己動手做吧

現在想想,剛來日本的時候真的是活動力最高的時候,因為什麼事情都很新鮮,到處吃美食、參加活動、看風景、旅遊,反觀現在大概就是每天過著家裡跟公司兩點一線生活,偶爾看看美劇、下個廚、看個書,假日能夠出去走走已經算是滿愜意的了。

也許是個性使然或人生階段的改變,最近搬完家之後慢慢地習慣甚至是喜歡上這種「穩定」的感覺,試著讓自己下班之後進入一個比較慢的步調、開始運動,也許就也是某種平衡工作的緊湊和壓力的方法。雖然跟以前在台灣瘋狂學習、參加活動的狀態有所不同,但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我想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吧。

Q:在日本生活,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對我來說,在日本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是「語言」了,因為來日本活從來不在我的人生計畫中,有種一切發生的太突然,還沒回神就已經深陷其中的錯覺,加上平常工作時用的主要語言也是英文,上班工作跟下班生活用的語言都不是母語,讓我感到特別的力不從心。

很多在台灣覺得很簡單的事情,在這裡都多少因為語言的隔閡而多了不少阻礙打擊自己了不少信心,一開始花了也許多時間調適,和做了許多心理建設才慢慢能夠接受這種「需要花更多力氣才能達成目的」的溝通方式。

以前生活身在台灣的時候,對日本的文化其實沒有特別關注,唯一受影響最多的可能只是常吃日式的食物而已,加上語言不通,總感覺跟日本人之間還是有一道很深的文化代溝,那是一種難以言喻、就像是很難無法融入的「局外人」的感覺。雖然我們懂得懂漢字,在讀到很多東西時多了一點熟悉感,但多數時候即使我住在這裡已經兩年了,但還是感覺我只是個路過的觀光客,不屬於這裡。

但我相信是任何一個曾經出國唸書、或是在國外生活過的人都會經歷過一段類似的心情,相較英語系國家,日本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還是相對保守一點,很多辦事情的流程都很繁瑣以嚴謹,必須要學著入境隨俗,當遇到無法處理的問題時,那種巨大的孤獨感就會在心裡蔓延開來,這也是一個需要持續克服與調整的部分。

Q:有國外工作的經歷對未來的發展有加分嗎?以及中長期的目標會是什麼?

我想答案對我來說是肯定的。

不管未來要去哪裡亦或是回台灣,擁有國外的工作經驗,除了代表自己的專業能力可以不受限地理位置、到哪裡都能發揮所長,更多的是在國外通常需要面對的挑戰是跟在台灣比較不一樣,在自己熟悉的工作範圍之外需要處理許多複雜、從沒碰過的問題,也會接觸到很多不同類型的人,這樣的過程其實能夠訓練自己有更多元的思考角度、更能接納不同的想法,最後能培養出自己的獨特的觀點,並且提高自己對適應挑戰的強度。

在國外工作有機會和不同國家的同事一起工作

所以我認為整體來說,在國外工作不管對個人和職涯來說都是有某種正面的影響,當然會需要犧牲的部分也會有,但這就是一種需要自我評估的課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狀態和目標是最重要的。

提到中長期目標,我其實每年都有為自己寫下新年目標的習慣,雖然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往往一年過去回顧自己寫下的目標,達成率都會有點不盡理想,但也因為心中一直有一個比較大的願景,所以往往也意外地完成了一些自己沒想過的事情,透過反覆整理和調整自己的達成及未達成的目標,也對未來有一個逐漸清晰的輪廓。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我的下一個五年、十年會是什麼樣子。具體來說,在職場上最核心的目標就是能夠提升自己工作的價值與發揮影響力,讓自己能夠持續做有意義、並且對公司商業目標產生影響的事情。我相信這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事情,需要累積更多經驗與和別人的合作。能最直接評斷是否有達到這個目標的方式,應該就是讓自己往更深層次的設計前進,不管是成為資深設計師或走向設計管理都可能是會想在兩、三年內可以嘗試達到的部分。

工作之外也有很多想嘗試的事情,如何更好的生活、多去旅行看看體驗世界、培想更多興趣、探索未來工作的可能性,其實我也沒有侷限自己一定只能做設計,只要我能做開心的並且能讓自己活得下去,可能都會是我想嘗試的方向,所以長期目標可能就是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或模式,並且在那個領域做到最好。

所以要偷偷打個廣告,最近在嘗試做 YouTube 影片,關於我在日本的租屋心得與新家開箱,也算是一個新興趣的開頭😉

偶爾也想嘗試一些設計以外不同的事情

會想在日本長久居住嗎?之後有打算回台灣嗎?

這是個好問題,兩年前剛來的時候只是抱著一種「闖闖看吧!」的心情過來,還真的是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隨著時間一久,對這裡的熟悉度與信任感與日俱增,目前考量到工作的穩定度以及長期發展,可能還是會繼續待在日本一陣子,在這段時間讓自己的日文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甚至有機會拿到永久居留權、去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最後再來評估要去哪,我相信到時候管心理狀態、人生階段都會有所變化,心裡應該會有一個相對明確的答案。

兩年之後,還是要繼續前進

以前我是個害怕做選擇的人,怕自己無法適應選擇所帶來的改變。但這幾年下來不知不覺也做了許多選擇,選擇換工作、打工度假、轉職、到現在出國生活,這些決定沒有好壞,但全部選擇的總和影響了我的人生、造就了現在的我,在國外生活的日子有苦有甜,但我很開心我現在能做著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而且有很多機會探索身邊的人事物,我想保持初心很重要,要記得自己一路走來的痕跡,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樣不管未來變成什麼樣子,都會是自己無愧於心的狀態,繼續加油前進吧!

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幫助到你,希望你能給我一點「拍手鼓勵」,也歡迎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我會多加點油寫出更多內容的!

1. 拍「10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謝謝你!
2. 拍「20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願意分享給朋友!
3. 拍「30–40下」:希望未來我能寫更多這類主題的文章!
4. 拍好拍滿「50下」:給我最大的鼓勵,這將會支持我繼續寫作,並持續分享我的經驗!

拍手小秘訣: 只要將滑鼠(或手指)持續按著不放手掌的icon,就能夠連續拍手囉,試試看吧!

我是Simon,一名產品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工作🇯🇵。
我喜歡分享、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我的興趣很多、話也不少,如果有合作&交流機會或任何想聊的事情,都不用客氣透過我的 E-mail 或直接用Facebook 聯絡我,期待與你的相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