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獨家|淋巴癌患者避免B肝復發 這樣做最有效】
1984年7月1日,台灣開始全面施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經過多年努力,確實降低了B肝的感染人數,不過目前全台仍有60%的人是B肝的帶原者/感染者,而B肝並不是治療一次就會完全好的病─對帶原者來說,帶原狀態仍然存在,只是沒有發作;對感染者來說,就算吃藥治療,也有復發的機會。
而當B肝患者又罹患淋巴癌的時候,結果可能會更糟。
根據國衛院與台大醫院過去一系列長期的合作研究指出,罹患淋巴癌(lymphoma)的患者有6成需接受含有Rituximab藥物的化療,而含有Rituximab的藥物卻有很高機率引發B肝病毒的再活化,而根據去年公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數據,2016年新增的確診淋巴癌的人數約3,426人,雖然比2015年的3499人微幅下降,但從2012年開始每年新增的淋巴癌病患人數就站上3千大關,再加上全台6成人口患有B肝,是讓人不得不正視的議題。
為了給予淋巴癌的B肝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癌症研究所及臺大醫院研究團隊,在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的支持下共同合作,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研究相關的治療策略,結果顯示,患者在化療的同時,合併服用抗病毒藥物,並將服藥期限延長至化療結束後的半年至一年,可以有效降低肝代償失調或死亡的風險。
現行的淋巴癌化療通常結束療程後,不再做任何處置,但臨床發現,比起其他癌症,莫須瘤(Rituximab)對於曾經感染B肝的淋巴癌病患來說,治療期間有很大的機率引起B肝病毒再活化,而活化後復發的期程進展相當快速,此刻再投藥常為時已晚;臨床也建議使用莫須瘤的患者定期進行HBV檢測,以預防B肝病毒再活化。
因此,研究團隊依據國際診療指引建議,擬定兩種策略進行比較:第一種是在化療時即同時投藥(化療6個月+服藥12/18個月),並於每半年進行一次HBV檢測;第二種則是不投藥,但每個月進行HBV檢測,直到檢測出病毒即進行B肝治療。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鄒小蕙副研究員指出,在進行參數敏感度分析與模擬驗證後,發現第一種方案跟第二種方案相比有96%以上的機率是既有效又便宜的治療策略。
不過,藥物有部分需要自費,如果服用期間達18個月,患者可能需要額外自行負擔6萬元左右的費用,並不是一筆輕鬆的開銷。所以研究團隊建議,對於淋巴癌的患者,可以先進行血檢,以確認血液中Anti-HBc與Anti-HBs抗體的定量,來確認患者是否為高風險族群,對於B肝的高風險族群,即建議採用第一種方案,以降低肝功能病變的機率,也可以減少後續治療的費用與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