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與人對話》-當教室在雲端,線上教育是促進還是阻斷學習?

Yen-ting Chang 章雁婷
Sit Down Please
Published in
6 min readOct 26, 2018

原文刊登於黑潮之聲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說話,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或者更精確的說,如果我們不知該如何對話,我們要如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麻省理工社會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 Sherry Turkle 在《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一書之始,引用了 Samuel Johnson 破題,直指現代人在科技物和網路主導下,生活裡的溝通方式所產生的巨變:「我們說的夠多了,但沒有對話」。

資訊爆炸的社會裡,我們的確說的很多,我們抒發己見與散播資訊的方式前所未有的多元與快速。只要有網路,即使隱居山林、甚至不用開口,都還是可以透過簡訊、email 、部落格發文、社群網站如臉書、推特等,即時發表意見,進行密集的溝通。在 AI 技術的發展之下,我們甚至能與電腦對話。我們不斷地在表達和接收資訊,也不斷在更新和改良通訊科技,但我們卻逐漸喪失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的能力。

Turkle 在過去三十年中長期鑽研科技技術對社會發展乃至個人生活的影響,所發表的著作《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等是科技社會研究領域裡的重要著作。這次在《重新與人對話》一書中,旨在反省過去幾十年的科技發展如何影響我們的溝通和對話方式,又分別對人們的個人心理、社交工作與學習、以及公共領域的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

面對科技的飛快成長與普及,在教育的領域裡,人們在問,當學習空間的載體從實體教室變成網路雲端,老師該如何教,學生又要怎麼學?執教鞭的人鞭長莫及,需要耳濡目染的學生面對的是冰冷沒有溫度的螢幕,理想中的教學相長要如何進行?

科技發展幫助人們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物理限制,以我自己為例,我可以在台北的家中看到 Turkle 的 TED Talk [1],也可以透過 Coursera 等線上開放式課程,學習世界各地的大學所開設的線上課程,只要願意付費,我甚至還能拿到機構認證的結業證書。我會利用通勤的空檔用手機聽許多知識型的 podcast;我會在上課使用電腦做筆記時聽到我不熟悉的新事物時就忍不住開新視窗立即查詢;我也會透過訊息留言、寫部落格、或是視訊會議的方式,和在世界各地的朋友進行討論;我每天要花至少兩小時閱讀大量的新聞資訊和社交訊息,而這往往是透過各種分散的零碎空檔完成的,而這些事情,都不需包含與「人」的面對面接觸。我的學習和接受資訊的方式更多元也更快速,但卻也偶爾覺得過於密集疲累而無法集中注意力。

Turkle 在討論教育時,針對在科技發展大幅改變人們學習和接觸知識的方式後,提出了以下幾個層面的觀察。在學習原則的層面上,Turkle 提醒人們在學習行為的關鍵改變是從專心(uni-tasking)到多工(multi-tasking)而導致的注意力渙散。她認為,「在一心多用的過程中,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幻象。我們以為自己同時兼顧了好幾件事,但大腦其實是在不同的事情間迅速地切換,而且每多加一件事,整體績效就會降低」[2]。而仰賴透過網路查資料而隨手可得的習慣,則會降低人們的思考深度和抽象思考的能力。Turkle 認為線上課程的出現是專心與多工原則結合發展的極致,但只適用於能同時擁有且能兼顧專心與多功能力的人。但在網路時代下成長的一代,可能在尚未培養出「專心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前,便不自覺地習慣了多工的模式,而導致不論一件事或很多事,都沒辦法做好。

線上課程的原始發想,傾向樂觀地相信學生有強烈且持續的學習動機和能力,因此能透過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的方式來完成遠距學習。然而,人性微妙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會想貪圖遠距學習的「方便」,可能也會讓我們更「方便」地同時做其他的事情而無法專心在學習上。或者因為沒有「非要在某時某地到教室上課」的限制,而讓學習的優先順序不斷地被往後延。隨手可得,所以永遠可以等一下再做。

在線上課程的案例中,Turkle 更進一步地反省學習過程裡極為重要的溝通和討論。Turkle 指出,即使是最熱情的線上課程的先行者,都在主張並努力設計如何在線上課程裡加入更多面對面交談,因為相關研究指出:「在線上課程中,幫學生學好課程的最重要因素是人際互動和支持」。 [2] 這裡的人際互動和支持,有兩個方向和目的,一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二是情緒支持與學習討論等兩種不同的溝通目的。有趣的是,這裏的討論幾乎沒有提到老師專業素養和教材品質,而是更著重在學習方式。也就是說,當在確保課程內容(Content)都達到一定水平後,能更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和學習社群(Community)的經營。而這樣的溝通和社群,直接面對面的方式,仍然是最有效直接的連結。當技術讓我們打破時空的疆界而能讓知識的內容快速傳遞之後,我們最終還是要回歸溝通的本質,經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Turkle 雖主張面對面溝通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但並沒有武斷地否決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和優勢,也並非完全排斥使用科技來輔助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然而,不論線上或面對面學習,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都可能是雙面刃。線上教學可能可以讓缺乏教育資源的地區能夠以更以極低的成本讓更多的學生學習。但在科技重鎮如 Turkle 任教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缺乏的或許不是知識的資源,而是傾聽和關注人等抽象溝通能力的培養。

行動科技的發展,幾乎不可能走回頭路,「30天不使用手機和網路」也許是個有趣的實驗題材,能夠在「挑戰」成功後寫成文章,但 99% 的機會是發表在網路上,被其他的線上讀者讀到,然而這一切都只是近十年的事。面對如此快速的進步,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要如何因應這樣的改變?要盡情擁抱,還是裹足卻步?我不認為這樣複雜的問題有單一解方,正如同學習模式發展到現在,研究者們主張即使線上課程,也應該要有看似「原始」的面談溝通設計,兩者看似截然不同的學習和教學方式應該互相結合,達成平衡。呼應此書的書名「重新與人對話」,在發現行動科技的美好與阻礙後,我們不妨試試,回到溝通最原始的模式「與人對話」,重新思考與設計科技,讓科技以更貼近人性的方式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Sherry Turkle. Connected but alone?https://www.ted.com/talks/sherry_turkle_alone_together

[2] 雪莉‧特克,《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時報出版:2018),頁266

[3] 同上,頁285–286

--

--

Yen-ting Chang 章雁婷
Sit Down Please

在科技新創裡的社會科學信徒。擅長問問題、分析、畫重點。 興趣是雜食看書,交流想法,不務正業地跨領域。有時候意見很多,在這裏寫字記錄生活裡的靈光和鬧事。歡迎拉張椅子坐下聊天。Find me here: https://www.linkedin.com/in/yentin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