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阿宅的社交求生指南

Celia Hsu
Small Stuff
Published in
8 min readDec 23, 2019
人生已經很難,要一個阿宅踏上社交之路更是難上加難。

對一個資深內向阿宅而言,社交活動永遠是大魔王一般的存在,這篇文章整理了我的一些闖關心得(?),希望能幫助到其他有同樣困擾的勇者。

我很不擅長應付活動或社交場合,從前每次只要參加講座或大型活動,場前絕對焦慮到不行,前一晚失眠(不是興奮那種)、預設自己一定會搞砸、活動當天極度不自在、交談時渾渾噩噩、不知怎麼跟人搭話,活動過後則是精疲力盡、覺得自己被掏空、三天內都不想跟人講話。

自從意識到這樣的個性所造成的種種困擾及心理壓力,我便嘗試了許多方式來調適自己並希望克服它,長久以來也算小有成果,於是想把這些經驗記錄下來,分享給需要的人。

本來標題寫的是「內向設計師的社交求生指南」,但寫完發現其實任何人應該都適用,於是就改成阿宅了,聽起來有沒有親切多了XD

一個內向阿宅的感慨

學生時期的我,總以為畢業後只要認真把工作做好、不跟人家結仇(?)、當個守序善良的邊緣人就可以存活了,其他像是參與大型活動、積極認識新朋友等,是那些天生外向、自帶社交技能的人才需要發展的支線任務,生性害羞的我不需要強迫自己去暴露在這些讓人焦慮的環境中。

然而,現實狀況是:若不懂把握時機,在對的場合表達、行銷自己、累積人脈,即使是再怎麼優秀的人才也可能被埋沒。

因為好的機會往往不是留給能力最好但默不做聲的人,而是那個敢去爭取、最後被看見的人。

來美國後,這樣的體悟不減反增。

由於跟其他人之間少了相同的文化背景、多了語言隔閡,所有看似簡單的交流都必須花上更多心思應對,更別說像面試或networking這種攸關生死(?)的場合,每次參加完都深深感受社交技巧的重要性,看著別人輕而易舉地跟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談笑風生,自己卻連一分鐘的基本交流都做不到,不懂怎麼開話題、怎麼接話,即便鼓起勇氣找人攀談也只能尷尬收尾,這時很想直接對著對方吶喊

雖然挖金憨慢供威但大大我真的很喜歡你啊!!!

然而就算真的這樣喊也只會被當成怪人。

總之,為了不再眼巴巴看著別人行雲流水地應對社交場合,自己卻只能在角落上演內心小劇場,我決定無論如何要想辦法改變不擅表達的自己。

先給自己足夠的動力

身為一個喜愛家裡蹲的阿宅,平日工作其實就已經耗盡大部分社交能量了,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活動中主動跟人搭話、去接觸不認識的族群,這些事的難度對我來說就像跑完馬拉松之後還要橫渡日月潭,光想就筋疲力盡。

因此,在逼自己一頭栽進去之前,先釐清目標很重要:

先列出自己欠缺的是什麼?想要改變的原因?以及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樣一來才有努力的方向,不會漫無目的的參加沒有意義的活動,也不容易因為一兩次的挫折而放棄。

因為自己的內向、沒自信、加上欠缺練習,導致我時常在社交場合碰壁,也因此自我厭惡而更排斥社交。我希望突破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自己未來能更自在地與人交流,也藉此建立信心及獲得成就感。

選定一個小目標並完成它!

所謂的目標當然是循序漸進的,一個社交等級Level 1的菜鳥勇者,不必一開始就挑戰 Level 50 — 搭訕陌生人、或參加 Level 100 — 完全自由交流的聚會,可以先訂幾個初級目標當作練習,累積經驗值的同時也幫助建立信心(超重要)。

以下是我推薦的幾個方法:

  • 跟原本就認識但不熟的人搭話:無論同學、同事、網友等都是很好的練習對象,可以先從日常打招呼、尋找共同話題開始,不用一下就聊得非常深入,也不用刻意延長對話,適可而止就好,主要是培養主動搭話的語感、練習應對能力、以及如何適當結束話題。且平常多關心身邊的人,也不會讓人有你很冷淡、不好相處的印象。
  • 跟朋友一起參加講座或聚會、並試著跟別人交流:如果自己一個人參加活動壓力太大,不妨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但不要整場活動都跟對方黏在一起,建議適時單獨活動一段時間再會合。跟陌生人交流時如果會怯場,可以先加入一群人的討論,覺得時機不錯再發表一下建議或提問。
  • 在演講或課堂上舉手發表意見或問問題:這點相對比較難,畢竟會瞬間成為全場焦點XD,但我認為這其實是很好練習機會,首先,發言前有時間準備,例如可以先把問題寫下來或在心裡默念,再來通常自己發言完、對方回應完後這回合就結束了,不需要考慮後續應對或如何接話等等問題,對於訓練膽量以及把想法轉換成語言很有幫助。我自己試過幾次,雖然超緊張但蠻有成就感的XD

這幾個小目標都有一定的挑戰性,但都可用日常觀察、多練習或事前準備來克服,不僅可以累積與人交流的經驗,即使失敗也不會有太大損失,可以修正之後再度嘗試!

學著正面思考

其實一開始嘗試時,每一次幾乎都是挫敗大於成就感,常常事後回憶起來都是自己哪裡又說錯話、吃螺絲、哪裡又表現得不夠得體等等,這時與其懊悔,不如換個角度多鼓勵自己,畢竟社交技巧的累積絕非一蹴可幾,能克服恐懼、踏出舒適圈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社交技巧往往是書到用時方恨少,與其到了攸關生死的場合才後悔練習不夠,不如在日常練習時就把該跌的跤跌一跌,等到真正上場時你就不再是那個手足無措的小廢柴了。

萬用咒語:反正沒人認識我!

雖然上面提到很多方法,但要讓人離開舒適圈,主動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還是很困難,尤其在人多的場合,常常缺乏一個「讓自己豁出去」的動力,有時即使出現「好像有機會交流」的對象,也很容易因為一瞬間猶豫就錯過了時機。當我意識到缺乏跨出一步的勇氣時,就會告訴自己:「反正沒人認識我,就算出糗也很快就被忘記了!」藉此推自己一把,上前抓住這個機會,即使當下沒有準備好也沒關係,只要盡量表現輕鬆並且臨機應變,慢慢一定能越來越上手!

充實話題、觀察別人的社交技巧

在社交場合當邊緣人其實有個好處,就是有很多時間觀察其他人。

每次一群人聚在一起交流時,經常會有一兩個特別突出、說的話每次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這時除了羨慕嫉妒之外,不妨稍微觀察一下他是怎麼做到的,是話題的選擇?還是使用的語調?說話時的眼神、肢體動作?又或是鋪陳方式?即使再普通的話題,有些人就是能描述得非常生動吸引人,如果能趁機偷學個一兩招起來,下次用在自己的回合,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無論如何,話題本身絕對是很重要的,例如,跟一群新朋友交流時,若是淨聊一些太私人、或只有一兩個人懂的話題,很容易讓其他人失去耐心,因此,在重要的聚會前我通常會稍微整理一下大家可能會有興趣、想討論的內容,或是想問某個人的問題,到現場時才不會因為緊張而亂講一通,當然,若是在面試或portfolio review的場合,這種事前準備就是基本中的基本了。

當然,每個場合的條件、參與的人不同,適合聊的話題自然也不同,若在一群公司老闆面前大肆抱怨自己的工作待遇差、工時長;或是在大家自由走動、輕鬆閒聊的場合突然拿出作品要請別人看;抑或是在對方已經面露難色、暗示自己有事要離開時還不放棄地死纏爛打等,都是很不恰當的例子,也容易不知不覺就在別人心裡留下負面的印象。
說到底,過與不及都不好,多觀察、多詢問,才能夠在對的時機選出最適當的話題。

不用強迫改變原本的自己,但要懂得假裝

前面說了這麼多,並不代表我經過這些訓練後就變成了一個落落大方、不再怯場的人。

我仍是那個面對社交場合容易緊張、參加完大活動完就三天不想跟任何人說話的那個閉俗阿宅,但比起之前每一次累得半死又毫無收穫,我現在已經能漸漸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步調、在合適的時機跟人搭話、甚至在一群人面前闡述自己的想法。

因為在經過不斷地練習後,在自己的本性與必須面對的社交場合產生矛盾時,我學會如何「假裝」自己是個外向的社交高手,在這幾個小時之間盡一切的努力去演好這個角色、並用前面所提到的各種方法讓自己顯得更有說服力。

也因為這樣,在面對許多突如其來、需要跟不太熟的人交流的場合,我能夠快速地切換到社交模式,並且根據談話的跟性質找出適當的話題,當然小尷尬有時還是在所難免,但在每一次的經驗過後,我都能感覺自己又成長了一點。

最後分享幾個故事,算是代表我在溝通社交方面的小小成果(?)

(1)
有個認識了好一陣子的朋友,在某次的談話中聽到我說自己是個很內向的人時嚇了一跳,可能因為我表現得太自然(?),一直以來他都認為我就是個愛講話、喜歡跟人聊天的類型,甚至覺得我很會找話題。
(2)
前陣子公司案量大增,我手中的其中一個案子於是被轉交給了freelancer,而我則要負責指導他直到專案完成,當時一方面要顧及自己手上的工作,一方面還要用破英文跟一個不熟的freelancer溝通,壓力真的超大,很怕意思沒傳達好,一不小心就搞砸,結果事後同事跟老闆看到我寫給對方的筆記都覺得我說明得很清楚、各方面都有考慮到,而對方也很稱職地完成工作,真是可喜可賀嗚嗚。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雖然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活動往往需要花上比一般人更多的心力去經營,但只要不放棄、多嘗試,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給我多一點拍手吧!👏🏻👏🏻👏🏻

--

--

Celia Hsu
Small Stuff

哈囉,我是一位動態設計師及動畫師,除了畫圖之外也喜歡寫寫字!個人網站 | seesawpig.com/ IG | www.instagram.com/celiahsu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