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分享|美國動態設計求生指南

Celia Hsu
Small Stuff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Aug 29, 2020
講座主視覺

年初回臺灣時,因收到思翰的邀請準備了一場講座,分享出國留學及工作後的體驗及感想,能面對面跟大家聊聊在美國生活的各種經歷,對我來說也是解鎖了人生成就!

其實本來就很想找機會分享國外生活的辛酸血淚,畢竟一直以來我的文章總給人較為積極正向的感覺,可能會讓大家認為出國不僅能交到很多外國朋友、還能找到高薪工作、享受光鮮亮麗的生活,從此躍升為人生勝利組的一員XD(?)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以我所在的美國而言,舉凡語言、文化、生活環境、職場等各個方面,都跟台灣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且這些都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也讓真實的國外生活每天都充滿著考驗及變數。

於是這邊就以大綱的形式,記錄當天分享的內容。

開場

大家好,我是Celia,目前在波士頓設計工作室Black Math擔任動態設計師。

大學時我念的是臺藝大多媒系,畢業後在台灣工作了兩年,於2017前往美國SCAD就讀動態設計研究所,由於出國後發覺很多事都跟想像中不一樣,因此除了MG作品之外我也寫了許多文章分享自己出國以來各方面的經驗。

也因為這樣,不時會收到私訊問我:在國外做MG是什麼感覺、要怎樣才能在國外工作等問題。

在經歷了留學、畢業、求職、到現在工作了一陣子之後,我對於這些問題也有了不同於出國前的想法,於是想藉機跟大家分享我這幾年來在美國生活、工作的感想,以及我認為想在美國找到MG相關工作,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由於平常的分享都比較正能量、好像會讓人覺得出國生活(唸書或工作)是一件蠻開心愉快的事,今天難得有關起門來說悄悄話(?)的機會,我決定來走個誠實豆沙包路線,告訴大家代誌其實遠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首先回答一個大家應該很想知道的問題:從台灣直接投履歷到美國公司是有可能被錄取的嗎?

答案是有可能的。

去年我實習的公司Leftchannel,就有一位日本人動畫師,據說是直接在日本跟公司面試並且被錄取,公司直接幫他申請H1B工作簽證,他也真的抽中了,就這樣在沒有任何學歷背景的情況下直接搬到美國來工作,當時我聽到真的覺得他無論運氣實力方面都超強!

而且就我對他的認識,他真的就是一個很日本的日本人(?),講英文時口音很重之外,文法跟單字也都是非常基本的等級,行為舉止也沒有特別迎合美國文化的感覺(像是中午通常會帶老婆做的愛妻便當,不會跟我們其他人出去吃,沒事也不太跟其他人閒聊XD),但他依然好好地在公司存活下來了,因此這樣的案例是有的。

但是,這樣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

首先,美國的職場文化、環境跟制度都有許多跟台灣不同的地方,在不了解這些的前提之下直接去工作,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例如:薪水該開多少算合理?要繳多少稅?健保該付多少?升遷制度是怎麼樣的?加班有加班費嗎?等等。

此外,開始工作之前,也要考慮美國的環境是否真的適合你,以紐約為例,你能接受外食一餐400台幣起跳、沒有方便的小吃跟便利商店、想吃什麼經常要自己煮、地鐵又髒又舊還有尿味、到處都是流浪漢、夜晚走在路上要擔心被搶、冬天動不動就下大雪交通癱瘓、房租好幾萬台幣卻只能住到又遠又破又小的房間嗎?

也許上述問題你都已經考慮過,也覺得應該能夠解決,但當這一切都必須用不熟悉的英文來面對時,相信我,事情會變得複雜很~~~~多。

語言方面的挑戰

出國前,我不僅沒有在國外生活的經驗、連當初為了申請學校考的托福都考了六次才過,(當時托福考一次要6000多台幣,現在漲到7000多了有夠恐怖,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我光丟到水裡的報名費就值多少錢)可以說外文溝通經驗基本上是0。

也因為這樣,我必須誠實地說,在美國生活了2年多以來,最讓我覺得挫折、沮喪的不是動畫技術、不是文化差異、不是種族歧視,而是幾乎全都跟語文有關!!!

以下是我整理出的幾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求職活動/Portfolio Review/面試

1.
面試時,如何介紹自己的作品很重要,除了製作過程以外,也要說明概念跟發想,這時不僅要能快速清楚地介紹作品,還要隨時回應對方提出的問題,有時因為詞彙不足(向量風格、速度感、螢光色系、網點的英文怎麼說?)或遇到沒準備的問題時(例如突然要你講解一個其實只是隨便做的部分XD)就很容易支支吾吾答不出來,而且面對越厲害的公司往往越容易緊張。

2.
就像前面提到的,美國職場制度跟台灣不大一樣,甚至每間公司也都有個別差異,面試時像是薪水、福利、升遷管道、甚至最重要的簽證等等,什麼該問、什麼不該問、該怎麼問才不會顯得很奇怪沒禮貌等問題。

若沒有一定的英文基礎,面試時別說討論了,有時連該怎麼提都不知道,(薪水是用salary嗎還是pay?package指的是什麼?聯邦稅跟州稅的英文怎麼說?請假的英文怎麼說?)也因此曾聽說有人因為不了解行情、不懂得協商,接受了不合理的待遇、事後才後悔等等狀況。

3.
除了聽力跟口說之外,寫作其實也是讓人很頭大的環節,每次寫求職信或follow-up letter時總是絞盡腦汁,有許多很細節的寫信習慣都很難在沒有經驗時就正確掌握,有時用口語表達很順的句子寫起來就是怎麼看怎麼怪,所以除了文法正確之外,還要不失禮貌又有個人特色的email到底怎麼寫?!

例如大家寫信開頭通常都是Hi,很少看到Hello或Dear,而結尾通常會是Best或Best regards等等,沒有經驗時真的不知道怎樣寫才不會顯得沒禮貌啊!

社交活動或聚會

雖然社交活動並不會經常發生,但以美國職場來說還是必須準備的一環,小至跟同事客戶打招呼或日常閒聊、大至大型活動(例如Blend、TGIF、各種講座或研討會、After Party等等),都是多少需要面對的場合。

若是較為正式的活動(例如Blend),這時聊的話題既不能太有針對性(例如直接問對方有沒有缺人、拿出作品集要對方看)也不能完全漫無目的,至於要聊什麼則必須從對方的身份、來歷、以及活動性質來考慮,除了活動前做好功課之外,足夠的社交經驗、語感、詞彙量往往也都是讓對話可以順利延續的關鍵。

例如,一開始見面時美國人習慣先閒聊幾句,像是感謝對方前來(Thanks for being here. How’s your travel? Thanks for having me. Everything is great!)、聊一下天氣、最近過得如何、喜不喜歡這個城市等等,雖然聽起來很基本但說真的,光是要能自在應對這幾句客套話就需要練超久!

一群人在聊天時,感覺就更像在練習英文聽力跟口說了,不僅每個人的看法、語速不同,話題切換的速度也經常無法預料,這時往往一恍神就完全不知道現在聊到哪,只能在一旁尷尬不失禮貌地微笑。

有時好不容易想插上話,又因為自己表達能力不足而導致空氣凍結,大家get不到你的點,這時真的覺得很殘念。也因為聽不懂或無法融入話題,導致經常錯過跟大大交流的機會。

更多尷尬的社交故事可參考內向阿宅的社交求生指南

前幾天跟Cora聊到工作至目前的心得,我們都一致認為這種介於正式與不正式的social是最困難的,畢竟缺乏相關經驗、加上語言能力不足,每次參加完都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工作後

1.
不像還在學生時期,有時聽不懂可以打哈哈混過去,工作後不僅要弄懂一堆職場用語、專業術語、還要想辦法迅速適應每個同事不同的工作習慣,有時一些看似簡單的日常會話,搬到職場上使用時其實要更加委婉才不會顯得沒禮貌:

I want this by EOD today. -> It will be great if you could finish this by EOD today.
Can you reply to my email? -> Could you reply to my email while you get time?

因此一開始不熟悉時很容易講出一些太直接、或不適合對同事使用的詞句,且這種小細節自己其實很難察覺,同事大多只會表情怪怪的,不見得會提醒你,如果不特別留意並改進,有可能會讓大家覺得你是個沒禮貌、不懂得拿捏人際界線的人,即使你根本沒那個意思。

2.
遇到需要跟客戶電話或視訊會議的場合,在看不清對方的口型、加上通訊干擾的情況下,很容易聽不懂或跟不上,且客戶通常不是設計相關背景,使用的名詞或形容詞大多不是自己平常會接觸到的詞彙,有時因為生難字的關係不小心弄錯客戶的意思,還要同事幫忙救場超尷尬。

3.
帶領專案或跟freelancer合作時,不僅要清楚快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時常回應同事、製片、客戶提出的各種問題。

在創作跟溝通的模式中切換已經很難了,寫建議給同事或freelancer時為了讓對方能很快理解,我常常都像在寫英文作文一樣刪刪改改、字斟句酌超久才能送出,有時光是一篇修改建議就花了一兩個小時才寫完。

4.
如果本身是freelancer身份,那溝通就更重要了。無論是信件往來、電話聯繫、視訊會議,各種方式的溝通情況都有機會會遇到,且身邊沒有製片或其他同事cover,許多問題都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且每次專案根據客戶的不同,對方的習慣用語、口音、甚至彼此之間的合作模式也都會有所差異,等於自己除了設計之外,還要身兼製片跟窗口,跟不同公司的製片、設計師合作,有時還得進對方公司工作個幾天,這時溝通跟迅速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更加必要了。

關於出國的那些迷思

出國後英文自然會變好?

其實並不一定,如果平常都只跟講中文的朋友在一起,英文其實一點都不會變好,反而只會讓社交圈越縮越小,且當你已經習慣說中文的小圈圈之後,就很難有動力再去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或去認識圈外的朋友。

✘ 就算溝通能力不足,只要作品夠好,就能找到工作?

並非如此,許多公司認為個人態度跟技術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若求職者不能讓對方相信你能跟其他同事相處融洽,即使做品集再精彩也很難有機會。

外國人比本地人難找工作,是因為他們種族歧視或偏袒本地人?

以我求職的經驗而言,身為外國人最大的劣勢不是被歧視,而是因為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比較難說服公司自己能在溝通交流上做得跟本地人一樣好(搞不好光面試時他們就聽不太懂你在講啥了),加上後續還有簽證問題,雇用外國人的機會成本的確會高出許多。

雖然外國人的英文比較弱這點,大部分時都能被體諒,但不代表就能把這視為理所當然而擺爛,如果想在職場上被重視、得到更多機會、甚至晉升到更好的職位,那麼就得努力讓自己在各方面都跟上甚至超越其他人。以我的求職及工作經驗而言,一個不能與他人溝通配合、聽取建議的人,即使技術再好也很難被重用。

出國前該如何準備?

要在美國順利找到工作並留下來,只有作品好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時候還得面臨各種莫名其妙的突發狀況,讓身為外國人的我們經常得面臨比本地人更多的壓力。

其中,語文及社交技巧便是我希望當初能花更多時間準備的兩個部分,我也是出國後才發現這兩點比想像中重要,畢竟沒有好的溝通能力,很容易誤解對方的意思,或讓對方無法信任你,因而讓自身的能力無法發揮。

因此,準備出國期間,請把以上問題都考慮進去,在加強作品的同時也要多練習英文,這邊簡單提供幾個管道:

  • 各種設計相關podcast (例如Animalators)或美劇
  • 追蹤國外創作者們的Instagram或twitter,學習他們說話或po文時的用語
  • 找個講英文的對象練習,如果能是母語者更好!

希望透過這次分享,給同樣想出國的朋友一點方向,以及評估自己是否準備好面對這些挑戰!

也感謝當天有來聽分享的各位~
後記
這篇講稿完成時,疫情還沒爆發,至於爆發後幾個月現在,情況就又更加複雜了,不僅是外國人,連美國人要在當地生存都很不容易了,這段時間我也是風風雨雨經歷了不少事,之後有機會再整理成文章跟大家分享吧!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給我多一點拍手吧!👏🏻👏🏻👏🏻

--

--

Celia Hsu
Small Stuff

哈囉,我是一位動態設計師及動畫師,除了畫圖之外也喜歡寫寫字!個人網站 | seesawpig.com/ IG | www.instagram.com/celiahsu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