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到底在幹嘛?(二)

OhYeah~
SmartAlpha
Published in
7 min readJun 13, 2020
Photo by Negative Space from Pexels

上一篇講解了審計到底為何而存在?大概在做什麼?而這一篇讓我們再實際一點,講講四大到底是哪四大?四大的業務到底有哪些?

首先四大到底是哪四大?

四大分別是PricewaterhouseCoopers-PwC (台灣:資誠/香港:羅兵咸永道/內地:普華永道)、Deloitte-DTT (台灣:勤業/香港&內地:德勤) 、Ernst&Young- EY(安永)、KPMG(台灣:安侯建業/香港&內地:畢馬威)

從最開始有會計師事務所這類型的服務公司到現在,並不一直都是這四家獨大,而是透過不斷合併,一路從Big 8->Big 6->Big 4,而這四間會計師事務所在世界各地都有其"服務據點"(會計師事務所的公司架構非常複雜,聽說就算變成Partner也搞不懂,所以暫且稱之為服務據點),並且會互相提供支援(比如說台灣鴻海集團底下一間百分百持股的富智康集團在香港上市,那麼香港team在進行審計時就會與台灣 team合作,負責一部分的審計流程)

四大跟其他二線(Second-Tier)和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Local Firm)到底有什麼不同?

簡單講述一下,二線事務所是指在各國一些主要城市都有服務據點,但規模遠小於四大,例如: RSM/BDO/ShineWing…,中小型事務所是指客戶跟市場在僅局限於當地,例如: 以人名或姓氏命名的事務所…

而這三者最根本而言就是名聲、客戶、資源的不同,而這三個東西息息相關

四大跟其他兩種會計師事務所的歷史基本上是天壤之別,四大的起源各有不同但都歷史悠久,隨著時間推移,四大逐漸累積名聲跟資源(當然同時也跟公司本身的成功有關,畢竟沒有多少公司能跟四大一樣撐那麼久),所以四大也就更有能力接到更好的客戶、擁有更多資源、更鞏固的名聲,因此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但還能撐多久就很難說了…)

以上太過於攏統,讓我們從幾個實際的例子來看看四大跟後兩者(二線(Second-Tier)和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Local Firm))有什麼差別

名聲方面,最簡單就是多數人都聽過四大的名字,而在商業世界裡,四大也是一種品質的保證,大型上市公司基本上合作的對象也都是擁有良好名聲的大公司,不單只因為該公司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務(想想看比如是由二線事務所或者香港當地事務所審計富智康集團這一種大型跨國企業,兩者的業務跟資源都集中在香港,那他們會熟悉台灣的法規跟運作嗎?或者有能力到台灣執行審計流程嗎?),也因為它的名聲所帶來的好處(比如說一份上市公司財報是由四大所簽跟二線會計師事務所甚至中小型事務所簽字,在內行人眼裡其實是有差的)

客戶方面,四大的客戶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跨國企業的本地分公司、即將上市的公司…簡而言之就是高大上!!!從數據上來看,S&P 500裡面有497間公司都是四大的客戶,而後兩者的客戶主要是一些中小企業…意味著錢少,那到底差多少勒?簡單來講,以PwC為例,基本上每一年一個客戶的收費(包括審計、稅務、諮詢)都是千萬台幣級別起跳,大一點的客戶(e.g. HSBC)就是億起跳,而中小企業能到百萬台幣就要偷笑了…

最後資源方面,四大跟後兩者最明顯的不同就是辦公室,四大的辦公室都在高級商業區(e.g. 中環遮打道、台北101),望出去有海景,沒事還能對望中銀跟匯豐大樓嘆嘆氣(但有錢租高級寫字樓但沒錢給加班費??????)

以上是幹話呵呵, 四大內部資源相當豐富,有自己的一整套資訊系統(比如說中小型事務所還在用紙本作審計底稿,而四大則是使用自己的軟體配合Excel進行作業,又或者有四大有用不完的內部指引跟參考資料,還有一個小故事就是肺炎期間四大基本上都是Work From Home-WFH,用VPN連到公司系統進行審計,試著準時完成審計流程並公布審計意見,結果有一間二線事務所,沒有自己的VPN系統,搞到最後發內部通知求大家回來辦公室上班,不然公司就要倒閉了…因為趕不及完成審計流程,審計費當然也收不到…),並且員工福利(比如說會主動輔導、開課幫助員工拿到會計師牌)跟薪酬也高於後兩者

最後快速講解一下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跟二線事務所的業務為下一個段落做鋪層,同時也讓讀者更了解四大的業務,中小型事務所的主要業務是重複性高且簡單的(因為非上市公司,監管和揭露要求少很多)年度審計和報稅(納稅金額不高,另外業務簡單,所以不會涉及複雜的稅務知識和問題),二線事務所的審計和稅務稍稍複雜(e.g. 涉及內地和香港),然後會提供一些簡單的諮詢服務(比如叫實習生寫法規要求但無關痛癢的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Report,簽字後交出去XD),另外兩者的營收五成以上都來自"審計"服務

好了廢話說完了,那四大到底有哪些業務勒?

四大的業務都極為相似,每一間的強項也不同,但主要分為三個-Assurance、Tax、Advisory(include Consulting),看到這是不是慢慢覺得事務所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哩?更仔細分析,以PwC FY2019為例,三者的營收的比例分別是(in US$Millions): Tax-10,697(25%),Assurance-17,382(41%), Advisory-14,369(34%),從上可知,會計師事務所並非大家所想像就只是整天不停查帳,其實演變至今已經變成"多角化經營",並且每一間的強項都不同,比如PwC的強項是審計(香港上市公司七成是PwC客戶),DTT強項是諮詢(佔整體收入超過50%),但也因為多角化經營出現了許多問題(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而現在開始更仔細講解裡面的業務,礙於版面關係這次就只先講Tax(稅務部門),Assurance跟Advisory留到下一篇講~(另外畢竟我主要是待在審計部門,以下內容未必夠深入(但對社會新鮮人來講一定足夠),所以先在此做一個免責聲明)

Tax(稅務部門)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填一些稅務申報表,很繁瑣很無趣,但其實稅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學問,分工相當細膩,以下就大概分三個種類來講:

  1. 報稅: 說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難,稅務組內部分組就有分為Individual Tax/ Corporate Tax/ US Tax / HK Tax…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一套稅法,個人跟企業的稅又有不同,而一個人很難熟悉每一個國家或特定種類的稅制,所以一個人就專精一個領域,而提供的服務大致就是報稅(根據法規計算稅務之後交付稅務局進行評和)
  2. 稅務上的諮詢: 比如說一間公司進行上市,過程中重組公司架構時,稅務組會與律師合作,建議該如何重組,例如公司該如何持股、在哪裡設立(就大家很常聽到的英屬開曼群島、維京群島…),或者建議公司該如何進行"轉移定價"(比如工廠設立在中國,產品在美國透過分公司銷售,工廠跟分公司都屬於同一個集團,但中國稅比較高,那如果要節稅,最好的辦法就是中國的工廠以極低的價錢向美國分公司出售製成品,將利潤保留在美國公司,但政府也不是笨蛋,也會設立種種法規來防治這一種作法,所以就搞得相當複雜),又或者反過來建議公司可以如何運作,在不增加額外負擔的同時達到節稅
  3. 稅務官司: 有時候稅務組比較高階的(經理、合夥人)會跟律師合作打稅務官司(比如說幫客戶跟稅務局打官司),一單Case可以賺很多(幾億)但也會耗很多時間,這方面不太熟悉就無法深入了

所以其實稅務很有挑戰性的,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無趣~(但如果想進"Transfer Pricing(轉移定價)"或"International Tax"這種比較高大上的team要求也相對高,可能跟MT/MA差不多),另外Tax的出路是窄過其他兩個Department,畢竟上市公司或跨國企業很少會有自己的稅務部(但會有財務部跟顧問),所以Exit Opportunity就少了很多,如果進了Tax之後主要都會在事務所工作

希望以上能幫助大家了解

-四大到底是哪四間?

-跟其他二線或中小型事務所有什麼不同?

-四大的稅務部門主要做什麼?

下一篇再講解其他兩個部門-Assurance跟Advisory~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