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經典──掌握市場週期

Kyle Wu
SmartAlpha
Published in
6 min readJun 24, 2020
photo by Value Partner

段落大綱:

  1. 前言
  2. 週期發生的原因與交互影響
  3. Howard Marks 的想法
  4. 結語

前言:

馬克吐溫:「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有相似處」

就自身經歷,很容易發現投資新手常有見樹不見林的偏差。

我們會一天打開下單軟體好幾次,甚至不斷調整投資配置組合。由於對個股沒有深入了解,我們會從高本益比的成長股開始投資,並以此為基準去觀察成長股的未來展望。

此書的作者,價值投資大師 Howard Marks,希望我們用宏觀的角度判斷我們所處在的週期,而這個週期不只是以個股或是產業的規模出現,而是所有可能影響宏觀經濟因素的事件都是以週期出現的。當我們只關注於個股發展時常常會忽視總體環境帶來的風險

誠如金融投機史一書中所說:「市場對於金融記憶總是健忘」,但今年 3 月的美股大屠殺相信大家仍然記憶猶新。倘若我們關注於投資人情緒在疫情爆發前後的變化,可以發現,市場在 10 年大牛市中已經漸漸忽視風險的存在,川普聲稱美國經濟是前所未有的強壯。但3月的極度恐慌情緒造成了多次熔斷,我們再次回到了週期中的波谷

正如書中所說:「優異的投資不只是買入高品質的資產,而是在風險適當、價格便宜、預期報酬豐厚時買進。」意識到我們處於週期的哪個階段,並改變我們的資產配置,我們才有可能在對的週期做對的事,不只為了豐厚的報酬,也是對風險進行控管。

週期發生的原因與交互影響:

Howard Marks 認為,將週期產生的原因歸咎於單一事件是不準確的。我們不會說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產生的原因只是因為銀行家貪婪的販售MBS和CDO給無知的投資者,那只是週期中的一個現象。

其實,更好的方法是推敲發生的理由,並透過經驗告訴我們週期末期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而透過演繹一遍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週期間如何互相影響。

科技泡沫產生,為了救市,FED大幅度降低聯邦基準利率,在 2003 年、 2004 年時信用開始擴張。經濟體回穩後,金融機構擴大放款,市場資金增加。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金融機構降低要求報酬率(利率)、放款資格。房地產週期(反應時間較落後)由谷底開始反彈,建商向銀行大量借款,而且因為新建設的房地產多年後才能交屋,在經濟繁榮時大量的建造為將來投下未知變數。

房地產市場供給增加,消費者需求跟著增加,擴張過熱的信貸導致所有人都能夠獲得貸款。MBS和CDO的生意不管怎麼做都賺錢且越做越大,銀行家收買評級機構將次貸偽裝成AAA的優質貸款。當過熱現象持續一陣子後,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信用違約率增加。FED開始調升基準利率,希望縮減非理性繁榮的規模。利率的增加造成銀行不得不跟進,浮動利率增加造成次貸違約率再度提升,貸款人發現他們不得不把房子售出。全部的人一窩蜂往房市出口衝。

大量拋售房地產導致價格快速崩跌,房地產週期再次返回波谷。購買房屋的人數跌至新低,且因為貸款違約率過高,銀行開始收緊授信。信貸週期跌落至波谷。

如此一個完整的循環,只是週期間互相影響的一個顯著案例。如果我們試著以週期的角度來思考事件前後發生的邏輯,可以知道歷史上的一些重大泡沫事件都是有跡可循的,換句話說,一個大牛市的誕生,正是下一場熊市發生的主因

Howard Marks 的想法:

就我的認知,財金系學生被訓練對現金流,公司營運能力強弱,以及金融商品的屬性做了解,但卻嫌少有機會品味傑出投資人對總體環境的態度,於是我在這段整理了 Howard Marks 的看法,以刺激大家一起思考其中的意味。

理論一:市場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過度樂觀以及悲觀

在一個牛市的上漲區間中,因為預期經濟的穩定成長,股市的發展應該像是此直線的上行走勢,但投資人的心態卻左右了真實的情況,出現週期性的變化。且大部分時間投資人要不處於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很少是在「理性區間」。

S&P 500(大盤) 在 1970 到 2016 年間的平均報酬為 10%,但只有 3 年的報酬在 8~12% 之間。上漲超過 30% 或下跌超過 10% 的情況則總計發生超過 10 年。

如上圖所示,即便處於牛市階段,投資人的集體心態也將影響資產的價格。而對報酬率的展望則可以視為一機率密度函數,當資產價格與內涵價值相同時,可以對報酬率抱有以下的機率預估。

理論二:投資人的心態決定消息對市場的反應

當投資人樂觀時:數據強勁可能會引致股市大漲。但數據疲弱時,投資人會樂觀預估聯準會可能採取寬鬆政策導致股市大漲。

美元重貶對國家的出口商有利,股市聞訊大漲。美元升值時,進口外國商品有利,股市聞訊大漲。

油價飆漲,經濟成長促成需求 ,股市大漲。油價下跌,消費者購買力增加,股市大漲。

而過度悲觀的狀況,正如我們在 3、4 月時看到的狀況,那時,市場多將大部分的消息悲觀看待,但對於是否已經跌落至谷底卻少有質疑。當沒有人在質疑市場是否有可能扭轉時,大部分資產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已經被過度低估了。

理論三:投資組合的風險不是波動度,而是損失風險+機會成本風險

大量持有成長股會降低機會成本風險,但會增加損失風險,而大量持有國債則降低了損失風險,卻升高了機會成本風險。

資產配置決定了兩種風險的比重,而隨著週期改變跟著調配資產比例是能有效降低此風險的做法。一如Benjamin Graham所言的防禦型投資人概念,股債比例的適時調整能讓投資組合的曝險大大降低。(簡言之,投資人該考慮在牛市週期的尾端多持有債券)

最後, Howard Marks 所推崇的「第二層思考」即是希望投資人不只要觀察事件對於總體經濟的直接影響,而是以不同於集體意見的方式思考,且更要去觀察大部分投資人心理面的變化。

結語:

此書雖有針對如經濟政府干預獲利循環投資人心態風險態度信貸循環不良債權房地產等週期現象進行詳細的解釋以及說明。但要我形容的話,Howard Marks 希望給我們的是魚竿,而不是給魚吃。橡樹資本使用的分析工具不會被介紹在此書,也不會看到太多 Howard Marks 實際做投資決斷的完整流程。

但看完此書後,對於金融週期如何彼此影響、以及身為投資者面對市場該有的態度都能有深ㄧ層的認識。如果讀者也對投資有興趣,我會建議,要培養超脫一般人的思考邏輯,廣泛的輸入(閱讀),和大量的輸出(寫作)能夠幫助建立投資邏輯。作者也在前言有提到,由於投資人心態與世界變化的複雜性,在投資的世界中,學習是無止境的。

最後我希望留一句作者話給大家思考,也許大家會發現,我們所身處的世界與證券市場的相似性超過我們所能想像。

「隨著任何一個系統朝它的最大或最高效率成長,他將逐漸發展出會反過頭來導致他衰退並崩潰的內部矛盾與弱點,換言之,事實將證明,成功絕對具週期性。」

--

--

Kyle Wu
SmartAlpha

A Cornell CIS student striving for a better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