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的責任是什麼?

OhYeah~
SmartAlpha
Published in
Feb 6, 2021
Source: 經濟日報

最近風風火火的康友案新聞中,不停提到勤業遭求償、停業等處分,本篇文將探討會計師的角色是什麼?他們的責任是什麼?

會計師的責任?

在分析這個問題前,先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正確無誤的財報並不存在,就跟企業價值一樣,有很多種主觀判斷跟衡量方式,財報也是一樣,例如準則的選擇(e.g. Fair Value or Historical Price?)、認定的標準(一筆交易的營收何時認定?金額是多少?)…都是人為選擇、判斷的,所以與其說會計師是要確認財報準確無誤,不如說是:「確定投資者看到的財報不會與真實的財報相差太遠」(題外話,如果想要認識企業的會計造假手段,推薦這一本書: Financial Shenanigans: How to Detect Accounting Gimmicks & Fraud in Financial Reports )

而「差太遠」的定義就是: 差異是否會影響一個理性的使用者的決策跟判斷,在實務上,一般會用例如稅前利潤的3-10%(會因風險的不同而改變)、總資產的0.25%-2%…這類的數值去當作一個「底線」(行業術語叫Overall Materiality),如果"錯誤"的總量超過這一數值,就有調整或者重新調整審計流程的必要,如果沒超過的話,通常在執行完審計流程後,會有類似一個"總結",記錄著所有錯誤,而會計師會將這些"錯誤"告知客戶的審計委員會(Audit Committee),客戶是否更正這些錯誤,並不影響最終的審計意見(Audit Opinion),就個人在業界的經驗,客戶通常會修正這些錯誤

有了這些基本觀念,讓我們再深入討論幾個狀況:

會計師是否會幫助客戶造假?

以匯豐銀行(HSBC)為例,2019年營收為561億美元,該年度審計費(給會計師的錢)為8620萬美元,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會計師幫助客戶造假所面臨的潛在賠償、名聲、刑事指控風險難以用審計費補償,簡單來講,就是如果這一間公司造假爆出來,會計師做同一間公司一百年的審計也賺不回來,所以單就風險收益來講,幫助客戶造假並非一個好的選擇

但為何還是那麼多大型的造假案件呢?(比如說Enron?)

主動協助造假極為少見,但"放水”的情況還是有,比如在會計準則運用上會從寬認定、如果涉及金額較大的調整(Accounting Adjustment)會與客戶開會討論並傾向客戶,但放水放太誇張,審計品質控管也沒做好(比如最基本的流程都沒有做好,明確違反了審計規定),而且最後爆出來(內部吹哨者、客戶還不出錢破產),那麼就會面臨高額賠償

所以不必要把會計師想像的很邪惡,好像是白領犯罪的幫手,其實會計師本身也是面臨著許多風險,比如說接客戶之前有相當繁瑣的背景審查、行業理解、風險評估,畢竟從會計師的角度來看,也會擔心這個客戶是否高風險,對事務所的財產、名聲構成潛在威脅

一個基本的例子-銀行尋證函

銀行尋證函邏輯很簡單,客戶的銀行存款有多少不可能由客戶自己認證,所以要會計師寄一封尋證函給銀行(公正的第三方),請他們回復進行比對

當簡單的事情涉及大量金錢、利益,也可以變得很複雜

舉幾個例子

  1. 客戶說蓋好章幫你寄,但寄出去之前竄改了上面的數字
  2. 客戶請熟識的銀行經理幫忙進行虛假認證
  3. 如果不是寄出去,是到銀行當場確認,客戶請熟識的銀行經理幫忙進行偽造,更甚者整間銀行都是假的(十幾年前真實發生過)
  4. 尋證函寄回的時候被中途攔截並遭到竄改

而尋證函的金額小則百萬,大則數億,一間財務困難的公司有充分的誘因和機會去偽造,但執行這一項任務的基本上都是新進的事務所員工,連徹底執行流程都有困難,更荒論是辨別詐欺,另外,比如例2,如果今天客戶破產,事務所是否也有責任也是相當複雜

會計師是否要對客戶內部的掏空、弊案負責?

如果會計師發現客戶內部有掏空、詐欺時,會先內部溝通並且再調查,確認為詐欺或掏空後,會通報客戶審計委員會(如果涉及高層)或者參與者的上級,通報後會計師需要評估是否要重新設計審計流程或者辭任會計師

回到文章開頭所講的,會計師的職責並非去找出、揭露公司內部的掏空、舞弊,而是確保財報不會與真實差太遠,公司內部的詐欺行為主要是由客戶的內控(Internal Audit/Control)負責,就算會計師發現,也沒有義務擔當吹哨者的腳色(但近年法規有規定如果涉及公司洗錢就有義務告發),甚至在實務上事務所除非必要也不會告知任何第三方(除法院傳票&對繼任會計師的告知義務),因為會給事務所帶來不必要的法律訴訟

但是,如果掏空、弊案的金額嚴重影響到公司的財報(就如康友案),並且會計師沒有發現,依然給出無保留審計意見,那麼會計師就要負責了,如果發現金額龐大並且涉及管理層,就會回到上述的內容-辭任會計師(這也是為什麼只要客戶原來的會計師非正常原因辭任,就會引發調查和股價大跌)

那...該如何知道公司有財務造假呢?

造假這一件事本身就是人的缺陷-貪心,就跟詐欺一樣,模式、手法都不一樣,但目的都只有一個,現今也並沒有一個可以從外部衡量的數據來偵測詐欺,大部分依然依賴於內部的吹哨者,但身為投資者可以做的就是:

  1. 多閱讀財報,看是否有一些重大的會計準則改變
  2. 多注意管理層的新聞跟消息(例如公司高管非常強勢並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下屬在達不到業績時就會有做假的動機,舞弊欺詐風險會升高,同時如果一個人道德在私德上有問題,那麼在處理公事時他真的會大公無私?)
  3. 多注意公司新聞並思考背後含意(看到一則關於公司的新聞時,就要想想背後的涵義,是否代表公司的內控、管理不完善?-能長久賺錢的好公司內控、管理一定相當完善/管理層的道德有問題?/公司有做假的跡象?-Wirecard在2015年就有吹哨者爆料和一些媒體質疑其做假,但到了2020才爆出來,甚至股價在2018創新高)

儘管無法百分之百避免,但這麼做至少能降低自己踩雷的機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