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ETF,我們還需要主動投資嗎?

陳岳緯
SmartAlpha
Published in
8 min readJul 4, 2020

前言:

許多人都有聽過「被動投資績效比華爾街基金經理人還好」這樣的說法。因此會很自然地質疑為什麼還要主動投資,浪費時間又賺得少,甚至還可能賠錢,直接買ETF放著不是更好嗎?當然這個問題的層面非常廣,這篇文章只挑幾個面向處理,ETF的優點就不多提,畢竟隨便google都一大堆,主要是針對ETF的幾個缺點作介紹。

綱要:

ETF的運作方式

ETF跟被動投資的關係

為什麼華爾街主動投資的表現並不好

我們一般人應該如何選擇?

ETF 的運作方式: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ETF的原理是追蹤某個指數的成分股,盡量去擬合該指數的表現,譬如有名的0050就是追蹤台股加權指數。ETF的基本介紹可以自己Google,這邊想講的重點是「這樣的產品是怎麼被做出來的?」以及「他所被製造的方式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若是單買個股很好理解,你能買到股票就表示有人賣,買的人偏多價格自然上漲,沒什麼難以理解的地方。但問題是買ETF呢?誰去創造出這樣的商品讓你可以那麼方便地追蹤指數?此外,如果買ETF的人比賣ETF的多,ETF的價格自然會上漲,但問題是ETF最重要的特性就在於「它能被動追蹤指數,不應該因為供需關係就偏離價格」,這意味著中間一定有人在負責調節。

負責調節的機構,被稱為AP(Authorized Participants),通常會由投資銀行擔任。ETF的發行人決定發行後便需要找來幾位AP(通常會超過一個)負責調節市場,AP會從公開市場買到這檔ETF需要的底層成分股向發行人換取ETF,再到公開市場出售。若是價格波動太大,導致ETF的市值偏離了底層成分股的價值(淨值),AP便需要出面來調節(透過套利)。

以剛剛提到的情況來說,譬如ETF的市值高於淨值,此時AP就必須購買底層成分股換取ETF後,在市場出售ETF壓低價格。這樣一方面ETF降價,一方面底層成分股上漲,也就讓ETF的市值與淨值不會背離太多,當然這樣的機制能夠維持,AP能從中套利是先決條件(AP對發行人並沒有法定義務關係)。

在市場正常的情況下,AP透過買低賣高的操作能獲利是不用懷疑的,但問題在於市場不正常(出現劇烈波動)的時候,這樣的機制還會順利運作嗎?

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ESRB)2017年的研究報告以公司債ETF為研究對象,AP因為本身也是dealer,作為市場的交易者與調節者,在市場劇烈波動下,雙重身分出現矛盾時,AP會優先顧及自身的交易者利益。之所以會選擇公司債ETF,而不是一般的股票ETF,主因是公司債的交易市場流動性特別低,導致AP會優先注意自己債券部位的存貨管理,避免持有過多的公司債。

研究報告中指出在ETF溢價的情況下,每出現1%的套利空間,扣除滑點成本與交易成本,AP可獲得0.5%的利潤。然而在市場波動度每上升一個標準差時,前述的套利空間會下降10%。更糟糕的是,在ETF折價時AP的利潤明顯不對稱,比溢價時更低。這也就意味著當信用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公司債ETF被大量拋售時,AP的調節功能下降,導致折價情況無法馬上收斂。

這份報告是2017年撰寫的,今年 3月時便出現了文中所預測的情況

ANGL的折價率

ANGL是墮落天使債,也就是專門追蹤被信評降級的公司債。可以注意到折價率在正常時段都在0%左右徘徊,但在3月的信用恐慌中一度高達11%。為了解決這種低流動性問題,部分ETF是採用現金拋捕,也就是AP不用實際買證券,只要付出等價的現金給發行人,由發行人自己購買即可。雖然看似流動性風險轉嫁到發行者身上,但還是有不少問題。此外對於AP而言,若要進行部位管理,持有公司債的ETF對比持有實際的公司債,雖然流動性上好了一些,但在債券市場持續崩跌的情況下,持有公司債ETF肯定也不是理想的選擇,可能也會影響到現金拋捕的意願。

當然有的人會想說,這畢竟只是公司債ETF的問題,我買其他的ETF就好了。雖說確實是因為公司債本身流動性不佳導致拋捕機制的缺點被凸顯,但是極端市場下誰能擔保其他類型的ETF不會出現流動性問題?譬如負油價事件時的元大原油正2,在疫情前應該沒人會想過世界上可能出現負油價。

至於股票ETF,尤其是大盤ETF,雖然理論上流動性應該比較好,但並不代表在極端狀況下不會出現類似的事。這篇文並不是要鼓吹因為拋捕機制可能有缺陷,所以不應該投資ETF,只是希望能從其他角度思考,ETF並不是完美的投資商品。關於ETF的運作方式與產生的風險實際上非常複雜,譬如有的AP可以採用「樣本複製法」,也就是透過相關的期貨商品模擬出實際證券表現,似乎能提高流動性,但同時也在放大槓桿。而原物料期貨ETF直接操作期貨,又會產生期差成本。

此外最近也不少人在研究ETF若成為投資主流,會不會從根本上影響金融市場,這又是另一個大問題了。追根究底,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在於即使有這麼多金融工具,市場失靈時通通都會變成風險的組成因素,進而影響到投資人的績效,因此不應當把ETF的出現視為投資的靈丹妙藥,還是需要仔細審視自己究竟買了什麼樣的商品,並認知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可能會出現問題。

ETF跟被動投資的關係:

很多人會把ETF跟被動投資劃上等號,透過前面的討論應該可以發現,ETF並不是只有常見如0050模擬大盤的股票ETF,而是有許多不同金融商品,不同標的範圍的ETF。也就是說買ETF本身還是有高度選擇性的,並不是單純的被動投資。但這還只是商品廣度上的選擇問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管你有哪些ETF,對我來說買0050就好」。

當然這就避開了選擇問題,但ETF還有擇時問題 :什麼時候要進場?很多人在談論到ETF的長期績效,都會忽略當初買進的時間點,在台股12000點或是8000點買進0050,長期績效應該天差地遠。對投資人而言,擇時進場的問題遠比選擇投資商品的問題困難多了,不信的話就現在問問自己:「你覺得現在台股大盤還會漲嗎?」如果不確定的話,你要怎麼選擇要不要進場買0050?當然定期定額也是一個方式,不過這個問題之後再敘述。

前面提的還是買進時間點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什麼時候要賣出?」0050長期來看績效確實不錯,但問題是他的績效好歸好,你賺得到嗎?台積電那麼優秀,有多少台積電的投資人真的完整賺到整個成長段?許多散戶(包括我),市場恐慌時就搶著出場了,一方面是怕手中的資產價值下跌,一方面也抱著重新取回資金等待抄底的心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真的能做到長期投資嗎?

回到標題,ETF跟被動投資的關係,ETF是工具,被動投資是手段,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賺錢。極端市場下ETF能不能組成被動投資是一個問題,進行被動投資後會不會忍不住變成半主動半被動投資又是個問題XD

為什麼華爾街主動投資的表現並不好:

華爾街只是個代稱,全球各地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表現都不好,當然包括台灣,問題究竟是什麼呢?我曾經在某國內大投信舉辦的講座提問:「既然ETF的績效遠勝過主動投資,為什麼你們還要請那麼多經理人?」講者尷尬地回答「我相信他們自己知道他們存在的意義。」他的主管在旁邊看不下去,接過麥克風講了半天,依舊是答非所問。當然「為什麼仍然需要經理人」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PTT有篇文章列了幾點,未必正確但可以參考(點擊網址)。

不過「主動投資的表現並不好」這個問題倒不難理解,除了前述基本的選擇投資標的與擇時問題之外,投信面對的還有客戶要求短期績效的壓力,對於經理人而言,連續2、3年績效表現不佳,非但影響自身的獎金,甚至可能被炒魷魚走人,然而市場波段動輒是以10年、20年為週期。因此經理人即使大多畢業自名校,受過專業訓練,還是不得不追求短期波段,難以從長期商業模式的轉換中選擇投資機會。此外在市場出現波動時又難以反向投資,畢竟要是真的投資績效不好,一群人都表現不好,也比自己表現特別差好得多,這也導致羊群心態難免出現,進而壓縮了主動投資的獲利空間。

我們一般人應該如何選擇:

前面談的是大型機構的問題,但其實對於一般人而言,追求短期績效而導致的投資失準也是十分常見。如果要追求短期績效,應該去做quant或技術分析,不應該奢望被動投資。至於追求長期績效,無腦買0050可能也不是好選擇,畢竟你可能需要挑準進場點,假設真的完全不想思考,用定期定額買0050,那可能是不錯的投資手段,只不過既然你願意看完這篇文章到最後,就表示你對市場還有好奇的心態,這種情況下你確定真的能定期定額一輩子嗎?還是會剛開始定期定額,之後就慢慢不定期也不定額,最後連0050也看不上,跑去買其他股票了呢。

回歸到主題,我認為還是得堅守自己的投資心態,譬如你有100萬,其中50萬想作被動投資,50萬用來主動曝險,那就一直照著這樣的規劃做,不要因為主動投資的部分賠了一些錢,就動起歪腦筋把被動投資的部位贖回轉作主動投資,這樣只會越來越糟。當然投資絕對沒有單一的準則,所以「我們一般人應該如何選擇?」這個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還是盡力多學習吧哈哈。

SmartAlpha的fb粉絲專頁:https://reurl.cc/AqmAE

--

--

陳岳緯
SmartAlpha

台大財金 雙主修 資管 輔修 哲學 = 文組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