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投資常見的問題:投資前的心態準備

陳岳緯
SmartAlpha
Published in
8 min readJun 23, 2020

前言

新手投資一定會有很多疑問,大部分專業名詞都搞不清楚,不知道究竟如何開始。這篇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在解釋名詞,基本功除了自己花時間,沒人能幫忙。這篇文前半段提供一個學習流程的大略指引,以及關於各種專業名詞相互關聯的個人體會,還有新手應當注意的觀念。

學習流程其實都是老生常談,名詞的學習很簡單,但也比較繁瑣,重點是在個人願不願意花時間。這篇文主要的重點還是在掌握了名詞之後,怎麼開展自己的投資技巧。

(別人有寫過的部分我會附連結,可以自行點擊)

學習的流程

1. 先搞懂股票是什麼(投資商品種類很多,但一般人最常碰到的就是股票)

(股票的介紹可以參考:https://rich01.com/mr-marke/

(常聽到的ETF是基金,但其實本質上大多還是股票,這點之後再介紹)

2. 搞懂投資方式的幾種大類別: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消息面

可以參考: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6494

3. 練習看財經新聞,搞懂各個產業大概在做什麼:什麼是 大/小型股、成長股、科技股、傳產股…等。搞懂一些會計名詞:營收、收益、淨利…差在哪?遇到名詞就查,絕對不要含糊了事,我當初查了整整一個月才慢慢看懂這些名詞,搞懂後才能理解財經新聞在講什麼。

4. 找一家有名且感興趣的公司,搜尋相關的股市評論與券商報告。觀察一下大家分析一檔股票的各種方式。但絕對不要直接買,新手亂買賠錢事小,賺錢了就會以為自己是股神,接著什麼都不想學。

5. 不斷重複上一點,並且開始問自己買這家公司可能的錯誤在哪,直到你能夠有條理的講出為什麼該買這家,同時回答完可能的錯誤能不能避免。

搞懂名詞之後的重要觀念

1、遠離作者是華人的投資書,尤其是封面有作者照的那種

2、不要太快把自己定位成某一類的投資人

3、永遠都不要以為某種法則能掌握市場

先列這三點我覺得最重要的概念,後續篇幅會慢慢介紹其他的重要概念,接下來細講這三點概念的內涵。

1. 遠離作者是華人的投資書,尤其是封面有作者照的那種。

這類書籍,通常只有片面正確的資訊。不是不能讀,而是很難挑到好書。若是真的想讀這類的書籍增廣見聞,也要隨時保持著懷疑的態度。

不是說華人(含台灣人)寫的書都很糟糕,像是綠角之類的優質作者也不少。不過挑到壞書的機率遠比買一本歐美作者的翻譯書籍高多了。歐美肯定也有很多品質糟糕的書籍,但能享有一定名氣,甚至是能翻譯成中文的,必定有過人之處。

華人投資圈相比歐美較不成熟,投資菁英的人口基數也少。長久以來,市場的主要資金都在歐美,因此有出書的投資名家,如:巴菲特、霍華馬克思、彼得林區、柯斯托蘭尼、李佛摩…等,不論投資風格,清一色都是歐美人。

此外,這些作者的著作多則歷經百年歲月,少則經歷了近代數次的股市大恐慌。至今都還是暢銷的投資類書籍,可見其中有價值的部分不少。反觀便利商店隨手可得的「XX老師教你存股」、「XX小資女教你投資」,裡面充滿了不少只有片面正確,甚至完全錯誤的投資概念,新手很容易被帶歪方向。在那麼多經典面前,實在是沒必要單純因為作者是台灣人所以買垃圾來閱讀。

然而,新手讀投資經典最大的問題在於: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怎麼開始投資。台灣的垃圾技術面投資書會很明確的告訴你,K線、布林通道、RSI…等指標出現什麼情況就買進,什麼時候就賣出;垃圾基本面書籍則會說,財報EPS連3年成長就買進,反之就賣出…這類看似簡單易懂又可以明確實施,實際上卻錯誤連篇的錯誤概念。若是真的想讀這類的書籍增廣見聞,也要隨時保持著懷疑的態度。

反觀歐美投資經典,可能一本書 300頁單純在闡述怎麼理解風險,如何體認預測的無價值,如何判斷(而不是預測)市場週期。新手看完了只會覺得似懂非懂,好像很有道理,又不知道可以幹嘛。我完全能體會新手急於進入市場,迫切需要明確的指引時的渴望。

這時候請記住:「寧願大致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

回過頭來說,閱讀投資書籍本來就不適合新手,只有在親身投資,歷經市場恐慌之後,才能慢慢體會經典所述說的道理。因此我上述的學習指引中,完全沒有提到應該讀書。新手缺少的東西太多,而經典書籍的資訊太深入,讀了之後反而會蒙上更多迷霧,因此寧願先不要讀完整的書籍,多查零碎的資訊把相關知識記住。(但不要輕信作者的主觀意見,包括這篇文章)

2、不要太快把自己定位成某一類的投資人

很多人初學投資就喜歡靠邊站,自認信仰基本面就不看技術面,覺得都是鬼扯畫線,反之自認是技術面就認為基本面的資訊都早已反應又難以預測,但既然兩種派別都能存活至今,一定各有可取之處,極端偏向某一派的想法都不好,容易淪於主觀。

延伸:就我目前的理解,基本面擁有量化觀察不到的主題投資故事,但也相對難免主觀臆測;而技術面則是高度降維的量化,因此發展良好的量化應該可以取代技術面。但這不代表基本面優於技術面。這個概念比較複雜,也需要比較多的投資知識,之後有機會再細講。

我第一本買的書是技術分析的新手書,正是台灣人寫的書籍,裡面寫了很多出現XX就買進,XX就賣出的錯誤訊息,但還好我當時沒有開戶。後來又買了一本寰宇的酒田K線戰法,裡面有非常多的K線型態,我一個一個背,對照實際情況發現很難理解,也感覺實際效用不大。

慢慢長大之後,赫然發現經典書主要都是基本面,突然又覺得技術面都是狗屎。直到開始在投資公司實習之後,發現實務上兩者都會參考,但一般是基本面為主,技術面為輔。至於使用技術面較多的,通常是量化投資,但因為量化投資中,技術面的價量關係只是作為考量的一部分,所以一般不會把量化稱為技術面。

然而不管是基本面或技術面,都充斥著許許多多的指標以及判別方式,譬如基本面的「營運週期天數」、「流動比、速動比」、「ROE、ROA」…等。技術面的「黃金、死亡交叉」,「布林通道緊縮」…這些指標都不應該直接作為參考,而是應當了解背後公式計算的意義,才能靈活運用。

舉個例子:

速動比率 = 公司持有的現金 / 快到期的債務

速動比率一般用來衡量公司財務安全性。

Walmart當年跟Kmart在競爭美國量販業龍頭,最後是Walmart勝出。但單看當年的財報數字會發現Walmart當時的速動比率很低,Kmart則較高,直覺上會認為Walmart財務可能比較不安全,比Kmart危險。

但事實是,Walmart很擅長利用先收款後付款的時間差,信用又良好,供應商比較能接受延後付款。所以帳面上需要的現金很少,可以用於投資支出。反觀Kmart因為財務上有風險,信用又不好,所以供應商不接受賒帳,反而帳面現金要留很多,隨時準備支付現金。

從以上例子可以了解到,我們應該從現實世界的情況出發,回頭尋找指標與數字,而不是本末倒置,從指標與數字出發,臆測出一套故事。但能這樣做的前提是不要死背指標,而是應該要搞懂算式,知道這個指標的隱含的資訊是什麼,才知道什麼情況可以使用,什麼時候會失準。

回到標題:「不要太快把自己定位成某一類的投資人」,我們所不知道而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不要敝帚自珍,學會念阿彌陀佛就燒毀新約聖經,讀了幾句可蘭經就破壞佛像。隨時保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與學習各家之所長,理性思考並充分懷疑過後,才納入自己投資技巧的一部分。

3、永遠都不要以為自己能掌握市場

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是,華爾街的分析師幾乎每個都是頂尖名校畢業,但能長期打敗市場平均表現的幾乎沒有幾位,150年來榜上有名的就那麼幾位而已。連被譽為奧瑪哈神諭的當代股神巴菲特,在很多年當中也輸給標普500的報酬表現。這意味著投資人買標普500的ETF(SPY)被動投資也能打敗哈佛、耶魯出身的專業投資人,甚至與巴菲特不分伯仲,但ETF本身有什麼問題又是另一套故事了(之後會有專章詳談)。

我們都不是股神,甚至連他眼光的千分之一都不到,更別提電視上那些光怪陸離的投顧老師,他可以猜對一個月、一整年,甚至猜對一個十年週期,但只要猜錯了市場極度恐慌的一年,十年賺的報酬都能一夕賠光。

下次要是在電視上看到近期報酬厲害到不可思議的XX老師,幾乎忍不住想跟單試圖財富自由的話,可以思考以下的例子:

有一家動物園買了1024隻猴子,每隻猴子每天寫1份投資報告,其中一半預測明天台股會漲,一半則預測明天台股會跌。在漲跌機率各1/2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一隻神奇的猴子,連續十天都預測準確,而被動物園送上電視,萬人注目…(能預測世界盃冠軍的章魚也適用這個道理)

世上有太多的猴子,也有太多盲從而不想花上十幾二十年觀察市場,就想一夕致富的群眾。想發財沒有錯,但盲從肯定是錯的。既然猴子那麼多,偶然出現一隻連續猜對了十年,有什麼奇怪的?我們生活在結果與表象是離散呈現的時間,但世界運作的方式確實以機率進行。

在 Dcard 理財版和 Ptt 的Stock板很常看到類似下面留言:「投資沒很難啦,我看到現在股價比之前低就進場。」這種人通常也確實有賺到一點錢,但卻忽略了市場並不總是會均值回歸,如果用一樣的方式投資剛從高點下跌的宏達電,現在可能會欲哭無淚。

即使是巴菲特也會犯錯,投顧老師更會犯錯,而初學投資的你更是如此,絕對不要發現了某個看起來很好用的指標or技巧就自信爆棚,以為自己找到了海賊王的秘寶。歷史已經證明,當這種心態出現之後,很可能一個月後你就只能睡在公園,跟街友分享你獨到的投資技巧。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所以要隨時認知自己的無知。

封面圖

--

--

陳岳緯
SmartAlpha

台大財金 雙主修 資管 輔修 哲學 = 文組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