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跑鞋 我們想說的是…

Sam Deng
SHOE & DIGEST
Published in
4 min readOct 23, 2016

--

原文刊載 RUNNING Magazine 2016 一月號

跑步大概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不管是Jessica Lange或是Naomi Watts,她們在電影《金剛》裡示範的都是「逃跑」,Forrest Gump是因為「想跑」所以跑,洛基則是為了「更強」而跑,總而言之,我們是肯定能跑的,不會跑的那一部分老祖先應該是很難生存下來的,而跑過的人就知道,過程裡有一個段落會進入放空的純粹境界,什麼事都可以拋到一旁,直到我們從雲端落回現實世界;但不管如何,這過程裡我們可以什麼都不想,但是腳上的跑鞋你不能不穿。

是是,我無法忽略《天生就會跑》的赤足觀點,西元前的奧運賽場裡大家光著腳比200碼賽跑的畫面也別有趣味,但現實是我們的確需要有雙鞋子保護腳掌,用各種方式、設計達到目的性的輔助一直是人類固執堅守著的強項,經過百餘年的演變,跑鞋已經是其中高度實驗與發展了的作品。雖然說人類早早會跑,但是符合今日我們印象裡的「跑鞋」其實是要到二十世紀初才開始成形,先是在十九世紀出現了 plimsoll 這樣類似帆布鞋的設計出現,但出現的目的是為了「不穿皮鞋」的人們與時刻而準備,真正專心為了跑步而打造的鞋履要到1890年代才出現,那時生產這些競技用跑步釘鞋的公司裡也包含了大家熟悉的Reebok品牌前身(當時名為J.W. Foster and Sons),而後要到二十世紀才開始有將跑步鞋帶入一般生活的跑鞋出現,1917年,Goodyear開始有計劃的推廣旗下的Keds鞋履品牌,借助於硫化製程(vulcanization)的成熟,人們開始可以擁有輕量、好彎曲的舒適鞋款。與過往硬梆梆的橡膠外底大不相同的特性,走路輕快、小聲起來,也因此贏得了sneakers(源自英文單字sneak)的名字。

有趣的是跑鞋與當代汽車的發展有著差不多的步伐,1908年福特汽車發表的Model T讓汽車走入尋常百姓的家裡,同時間越來越多品牌開始生產並推廣著大眾穿著的「運動鞋」,兩次世界大戰迫使著整個世界出現劇變,但也隨著軍品的開發與生產再次對於產業出現衝擊,1959年開始,汽車有了「安全帶」這樣的設計出現,1970年則是安全氣囊的出現(還有著很炫的Air Cushion Restraint System這樣的名稱),象徵的是大眾除了要擁有移動的能力之外,還開始追求更完善的配套;運動鞋也是如此,在原本帶有競技意味的Running之外,開始出現了慢跑Jogging的意識,而Nike的創辦人 — 來自奧勒岡州的Bill Bowerman教練更是促成這股風潮在美國興起的關鍵,也帶起了整體的運動風氣,據說波士頓馬拉松在1897年初次舉辦時只有18個人參賽,經過1970年代美國兩千多萬人開始參與慢跑、健身等運動的發展之後,如今波士頓馬拉松賽事已演變成每屆都有超過兩萬人參加,沿途有超過五十萬人圍觀的巨型賽事;在這些年裡頭,跑鞋也在快速地變化中,從「安全氣囊」般的Air Bag加入到跑鞋之外,而後陸陸續續的創新設計出現,其中也許有些顯得過於炫技假掰,但也慢慢建構出了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慢跑鞋基礎。

這所有的發展項目裡,鞋面、中底、外底要能相呼應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像是車子有負責剛性的底盤,與人體接觸的內裝還有擋風遮雨的外殼,三者都是必須相互緊密連結的元素。雖然99%的時間不會去見到,但跑鞋的避震與外底就像是車子底盤一般,是最耗時間跟資源的,而最容易去揮灑創意與實驗的是鞋面,也讓我們可以比較明確地感受到當代技術的轉變,像是從以往的皮革為主的設計到塑料貼合技術,如今藉由技術跟生產機台的革新,越來越多性能的可能被帶入了,其中以織料所打造的跑鞋更是積極發展中,那質感與觸感的變化與潛意識裡的古老印象連結,卻又擁有未來無限可能,是讓人覺得期盼的發展方向;最能看見突破性發展的中底部分近年則以漸漸改朝換代,包含adidas boost、puma ignite都是讓人很有好感的設計,舒適性非常好,但可惜是其密度偏高,大範圍運用的話不容易達到輕量化的目標,在這方面asics freshfoam就很讓具有未來發展的潛力,nike的實力依舊強悍,但從2008年的lunarlon之後似乎也該在底盤的技術上推出新驚喜了,沒有的話我會很失望的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