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出刀來,砍了一刀

「福音書」中耶穌被捕的故事(四之四)《約翰福音》

存放於烏克蘭的Caravaggio (1602年)名畫「The Taking of Christ」,重點描繪「猶大之吻」。

《約翰福音》對耶穌被捕故事的陳述比較離奇:

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裡。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約18:3–6)

由於《約翰福音》談的不只是「受苦的人子」、「殉道者」耶穌的生平事蹟,而是在他們信仰群體(即所謂「約翰群體」)內被宣認的、「與上帝平等」的 — — 「高階基督」 — — 耶穌。它對耶穌的描寫,便一反「共觀福音」對「耶穌被捕」故事傾向「人性化」的筆法,耶穌的言語就像有無邊能力,震懾對手,令他們紛紛倒下。這是建構「高階基督論」的一貫做法。

至於論到有門徒襲擊大祭司的僕人一事,《約翰福音》就說:

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約18:10–11)

有別於「共觀福音」,《約翰福音》作者指證西門彼得就是那頭「孤狼」,襲擊大祭司的僕人。這一點似乎也凸顯了「約翰群體」欲與彼得較勁的意圖。

早在逾越節預備日前的晚飯中,有一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連彼得也要靠他傳話(約13:23–25)。耶穌被捕,門徒四散,就連彼得也三次不認主(約18:15–27),但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卻在耶穌受刑時,和耶穌的母親站在十字架的旁邊,耶穌臨終前更將母親託付給他(約19:26)。耶穌被安葬後,當抹大拉馬利亞發現石頭從墳墓挪開了,便告知彼得和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他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空墳,並且「看見就信了」(約20:1–8)。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也是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先認出耶穌,反之,彼得卻「跳在海裡」(約21:7);耶穌後來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卻是由始至終跟著耶穌(約21:20)。

同樣地,《約翰福音》作者指證西門彼得襲擊大祭司的僕人,同時保留了耶穌吩咐門徒「收刀入鞘」的情節,是不是要為彼得塑造一個衝動、悟性不高的形象,從而貶抑他的地位?並進一步對於從《馬太福音》寫成前後開始流行的「彼得繼承說」(參 太16:17–19)作出反駁?

值得一提的是,「收刀入鞘」一語,是《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所無的。究竟《約翰福音》是否參考了《馬太福音》?或是兩者都有共同的(口傳傳統的)來源?可惜今天我們並沒有更多證據,可以證明這兩部「福音書」有著傳承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