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國社會改革家請益!《引路者》當大師遇上大師(下)2/2

boooozhi
Social Design  You And I
Nov 3, 2020

該如何找到社會中的人性?怎樣才能牽起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並讓我們的社區不再是一個個絕緣、無機的場域?

Photo Credit: 臉譜出版

🔴前情提要

《引路者》一書為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先生著作(中文版本為詹慕如翻譯,臉譜出版),本文章為下篇,先介紹受到Ruskin引響深遠的William Morris(威廉.莫里斯),這個被作者山崎亮稱呼為大師兄的角色的Morris ,在當時年代受到怎麼樣的啟發而開啟了美術工藝運動,提出什麼樣的主張?以及作者如何從中學習,應用於自身專業中,以及簡易的結語。

書中概要作者從七位英國社會改革家的崛起與其相關思想,並作者從大師看事物的方式及提出的主張學習內化後,帶入自身實務經驗上輸出這些知識,換句話說,我們不僅在書中看歷史,也在看當代日本社區的演變過程及山崎亮執行社區設計專案的思考過程。並同時思考著,若為台灣的社區,面對社會結構的轉變、都市城鄉差距拉大、當地文化與全球化影響、資訊科技快速更迭之下,我們如何善用科技、環境與空間與人這四者關係,將社區人與人、地方的種種利害關係帶入設計共創中,或是針對現況所能提出改善的解方值得深思。

若想理解作者山崎亮先生簡介以及書本前半段章節Ruskin(約翰.羅斯金)帶給作者的啟發,可以見下方文章回顧👇🏻👇🏻👇🏻👇🏻

🔴John Ruskin 影響William Morris(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受到其導師John Ruskin的影響,他奠定了美術工藝運動的基礎,當時因為工業革命後所出現萬國博覽會,以及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在1851年萬國博覽會中水晶宮的出現,使得讓William Morris開始發起美術工藝運動的反動,並且與韋伯及相關夥人也一同建造了代表性建築紅屋。William Morris所引起的美術工藝運動,也影響後來的Frank Lloyd Wright(法蘭克.洛伊.萊特)。

二十七歲的William Morris與Marshall、Faulkner and Company 等共同八位成員成立了商會,藉由公司行銷都擺上居家擺設的家具、壁紙、磁磚、玻璃製品、刺繡品等,強調手感以及實用美麗的東西。

紅屋 /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5%E5%B1%8B_(%E5%80%AB%E6%95%A6)

作者山崎亮先生的設計公司Studio L也從中得到很多啟發,主張「設計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公司」型態,首先找到共同信賴的夥伴並且要非常熟悉對方的特徵,就如同在組織動力學、組織心理學的關係導向來經營與激勵員工,先不透過能力取向來看員工或夥伴的狀況,而是透過自身網絡來連接串連起公司,找到對於社區以及探討社區能做什麼的共同願景規劃其經營之道,也共同發起同人誌《環濠生活》。

莫里斯他們透過打造新家,不僅更釐清了「我們該做什麼」的這個願景,也同時擬定實務策略在,例如「打造誰擅長什麼?誰可以不眠不休?誰工作脾性比較合」等。__p.46

🔴大藝術與小藝術

Morris非常重視藝術,並且希望由更廣的定義來解釋藝術這個字詞。除了我們一般理解的繪畫、雕刻、建築作品之外;我們生活中所需的各種形狀、色彩、村莊、城市、街景道路……等,都可以是藝術的一種。根據Morris的論點,他將藝術也細分成兩類:大藝術及小藝術。(p.47)

大藝術:擺設作品的地方,e.g.美術館。

小藝術:生活隨處可見之地,e.g.家、房間塗裝、家具。

同時,Morris更著墨偏重於小藝術,他認為與生活密切關的事物都可以是小藝術,包含在地的生活藝術、或是民眾一同共創的民眾藝術、工藝品等等。小藝術換句話說也是使用不得不使用的東西感到愉快,並享受其過程。如果我們缺乏這些小藝術存在,讓我們生活將變得枯燥乏味(p.48)。即便是枯燥的勞動行為,也可以藉由創意行動來提升藝術的行為。

對應到作者的社區設計領域,可以將小藝術應用於社區之中。像是舉辦工作方、傳單、網站設計、資料的視覺化進行排版與美編,如果缺乏美的事物呈現於社區居民,社區設計現場的參與者會逐漸減少,就好像如果前排工作人員沒有賣力、有魅力的宣傳,民眾便會覺得無聊。我們可以由這樣的堅持來看山崎亮先生對待執行馬富士公園社區設計一案作品中,這些細節如透過孩子王的角色出現,串起找出孩子真正對於公園的需求是什麼顯得非常重要。

🔴William Morris對應社區設計:活用素材

不能只找專業設計師提供精美成品就好,短期完成後一但設計師離開該社區,往往活動就停擺。_p.50

如果社區的社會行動者能夠親手打造自己的美麗東西,享受從中修正的錯誤過程本身,這樣能試著改善社區成員在看到社區的方式、找尋社區的美感。從漫步在社區中以及觀察街道上的人、街區的軟硬體設施都可以是靈感來源。同時作者指出「資訊傳遞」在印象都是封閉的社區團體活動上更顯得重要,“事情由誰做?要找誰來做?有什麼要目標?”這些都需要有適當的管道來發布,因此,社區裡的社會行動者才會認為社區設計這件事情是與自身相關,自己也是在其中的一份子。

Morris對於美麗的設計所提出的實踐方法就是「活動當地素材」。他主張每個材料都要發揮到極致,當我們發現材料無法被帶來很多幫助,只能帶來阻礙時,那就表示我們沒有學會善用材料的工作真諦。與上篇文章所彙整Morris的導師Ruskin對於人才的價值必須善加利用的觀點相似,發揮物件的使用也是發揮人最大的使用限度,巧妙將適當的人選放置於不同工作上,活用在社區的社會行動者擅長領域、社會網絡的人脈來進行活動上或是專案上的推動,每個人的價值都逐漸變得重要,一起共事才能完成專案時,推動社區設計的情況也顯得容易些。(p.53)

🔴在現代找回小藝術

從Morris主張小藝術美化生活以及各層面的努力,使之勞動或是生活上變得愉快來努力主張,不僅要有美感可言,也要善用素材。但作者指出如今我們都交給了政府進行委外管理,街道與城市都交給政府進行裝修、整理,但卻失去在地居民的共同參與,常導致民眾對於附近的街區許多不滿,或是被空泛的競選口號以及改革理念搞得團團轉。

有鑑於此問題,作者提出所謂「社區營造」,就是把城市相關的小藝術主導權再次收回自己手中的行為_(p.52)

我們需要擬定務實策略,而不是自家社區、街區的改造行動都交給專家學者與相關地方單位機構負責,換句話說,如果全數交由給行政單位處理,則就間接等同於我們放棄了生活的小藝術,作者指出做好的社區設計是由社區為主體,來再來進行設計,將社區設計視為一種與專業設計相對成套的觀念,其中社區設計師所要共同合作的社區營造、開發特產、有趣專案都是在其中生產出來,並且設計師並非主導所有事務,而是像化學催化劑的角色,扮演角色完成任務,結束時適當退場完美下台。

🔴社區並非上而下的營造,而是由下而上的社會營造。

社區也不再是以設計師為導向的一種介入,而是由社區為主體,透過社區行動者以在地為主體來進行的設計,地方居民共同進行社區營造、開發地方特展來發想有趣專案。

「所有人都是藝術家。人類不需要成為畫家、雕刻家、建築師或是設計師等擁有特別技術的工藝家,只需要以一個人的身份,就可以成為藝術家。」_Joseph Beuys(1921–1986)

山崎亮提出『不造物設計』也是其中一種目標設計行為,換句話說,這種設計結果也不只有在發開有形的實際產出,而像設計社區的規範、體制、打造屬於在地社區的生活運動也是其中一種可能的結果。

筆者也思考如同執行服務設計專案、使用者經驗調查時,作為服務設計或體驗設計師,並不能像是以製作出特定app或是開發紙本視覺產出為導向,近一步去誘導業主、受訪者進行對話,而是先不預設立場的幫助利害關係人、業主進行探索,釐清真正的痛點是什麼,接著再以痛點進行對症下藥,而並非所有成果都以介面、手機app呈現的換湯不換藥行為。

🔴結語:

由於此書篇幅眾多,一共為七大章節,筆者撰寫上下兩篇文章僅介紹前面兩章節John Ruskin 以及William Morris,而後續則還有下列幾位英國社會改革家如下:

  1. Arnold Totnbee(湯恩比) — 探討社區設計先要進入社區前進行理解與訪談、社會組織作為一種慈善組織、3R主張(Residence 居住、Research調查、Reform改良)等。
  2. Octavia Hill(希爾) — 探討女性力量、使社區找到讓自己對話方法、運用藝術、科學、思想等話題帶給人類愉悅的工作型態等。
  3. Ebenezer Howard (霍華德) — 重視都市硬體與軟體共同建設的平衡、考量該做什麼的思考方式,指出社區設計以尺度三萬人以下的地方行政區設計較容易設計出有特色專案、田園都市等。
  4. Robert Owen (歐文) — 影響John Ruskin 以及William Morris,為社會主義運動打下基礎、提出性格形成原理,指出社會影響力的人都致力於改變他人意識,改變意識的人也努力去改變其他人的意識,奠基在合作上的和平、幸福社會的理型中。
  5. Thomas Carlyle (卡萊爾) — 在《衣裝哲學》一書指出人類建立習慣或制度都是為了裝飾生活或讓生活過得更舒適,並且都要統一為主。以社區設計觀點來看山崎亮不這麼認同,而是主張並非社區裡的人、體制要相同,而是要透過活動不斷縫製新衣來帶給社區不同的想像。最後回到章節一開始與Ruskin交流作為結尾。

筆者認為此書為社會設計、社區設計、社會學、空間設計等多重領域學問結合再一起的一本導論書籍。作者以歷史為出發點,帶領我們不僅要看到大師們在時代背景下整個社會結構發生如何轉變,並且興起的社會主義使這些大師們做出怎樣的策略,並且在每章節中後半,作者都會提出自身與大師之間的連結,有些透過公司專案來驗證,有些則應用於作者公司的做事方法上。

不斷與歷史對話學習,並且能將大師觀點內化為自身可以運用的能力筆者認為極度困難,但也因此透過不斷閱讀、學習理論基礎、文史哲與人文社會科學對話、反覆敲打的專案訓練,試著將理論與實務經驗進行融合,才能走向大師山崎亮以及大師的七位大師共同在引路者的道路。筆者最後依然提出上篇相同問題:究竟學歷史有何用處呢?或者延伸在文學、哲學之用處何在?相信這些答案在未來讀者閱讀不同書籍中,會逐漸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參考資料

山崎亮、詹慕如(譯)(2019)。引路者:導引山崎亮走上社區設計的大師們,探究英國社區設計如何發跡,重新回復工業社會所剝奪的人性與尊嚴。臺北市:臉譜出版社。

最後最後,我們不僅要累積硬實力,也要累積閱讀的軟實力,因此筆者後續也會在文章中不定期穿插影響自己或是改善工作效率、受到啟發的書單,給予讀者更多完善專案、工作術、不同的思考方式!

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若能幫助到你,可以給「拍手鼓勵」喔!

1. 拍「10-20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蟹蟹你!
2. 拍「20-30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美賣、很可以!
3. 拍「30-50下」:表示給我最大的鼓勵,可以督促自己繼續輸出寫作!
4. 拍好拍滿「50下」:表示分享這篇文章能夠在您未來執行專案時提供幫助!且十分有貢獻的一篇文章:)

--

--

boooozhi
Social Design  You And I

現於 Web3.0 擔任UIUX用戶體驗、UR 研究員角色,透過定性和定量研究橋梁搭起社會、心理、商業服務創新於專案中,深層挖掘厚數據來理解用戶及消費者,彰顯設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