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禽獸還是禽獸不如?與《動物化的後現代》對話

Socotaku
Socotaku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Jul 22, 2018

by 金寶(kimball)

本文選自《擊落導彈的方法》,Socotaku 第一本評論集。原已售罄,在許多朋友的要求下,特於 FF32 加印 30 冊,有興趣的朋友還請把握機會,到攤位上選購。

Socotaku | FF32 | 7/28 攤位編號 B38 | 7/29攤位編號 B07。

為什麼要作御宅評論?在導言〈當動畫開始思考〉中,我們提了一個初步的答案。這個答案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愛」、「因為你(動畫)值得」。這個答案很直觀、甚至有點理所當然。有辦法講得更細緻一點嗎?有。突破口就是在〈對談:面對宅、接受宅、處理宅〉中所提到的,日本文化學者東浩紀的理論。

大敘事與東浩紀的終極問題

在二○○一年出版的《動物化的後現代》一書中,東浩紀將當代御宅文化的發展,看作是日本社會的精神模式徹底轉向「後現代」的表徵。而所謂後現代的精神模式,主要特徵在於「大敘事」的崩毀。根據提出「大敘事」概念的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 1924–1998)所述,大敘事是種用來正當化、合理化總體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理念與想法。在大敘事的壟罩下,個人性、地方性的經驗與事件將不具有獨立的意義。一切個別的經驗與事件,都要從大敘事的角度出發,來加以詮釋與評價;一切個別的行動與思想,都要服務於大敘事所指出的歷史趨勢。舉例來說,在解嚴前的台灣,所有學校作文的結尾都要連結到「打倒共匪、光復大陸、解救苦難同胞」,就是一種大敘事宰制小敘事的微不足道的案例。但其實你我都知道,這種大敘事對人們生活的宰制力,事實上遠遠超出作文結尾的範圍。國語運動、苛捐雜稅、萬年國代、黨禁報禁、禁歌禁書、甚至是白色恐怖,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看作是這種大敘事的邏輯產物:台灣人的經濟、自由、思想、與生命,都必須服務於「反攻大陸」的大敘事與大秩序。

從理論上來說,大敘事對人們生活會產生什麼影響,要看具體社會狀況與大敘事主張的內容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但就如同上述案例所示,一般說來,缺乏制衡、極端化的大敘事,通常都會帶來扭曲的後果。如此一來,大敘事的崩毀,可說是一件「好事」囉?李歐塔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後現代狀況》中是如此相信的。但是對東浩紀來說,大敘事崩毀本身的「好」或「不好」似乎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大敘事崩毀 — 或者更清楚的說,在人們不再相信大敘事之後,人們會怎麼安排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會如何詮釋與評價自己?之前,這些組織個人生命秩序的機能,是由大敘事承擔起來的;然而大敘事卻已經崩毀了 — 譬如說,已經不需要再反攻大陸了,而且,之後也再也不會有一個全社會集體相信、共同獻身的集體目標了。那麼,在這種狀況下,人們會如何組織自己的生命?人們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在「後現代狀況」中繼續活下去?這便是東浩紀在《動物化的後現代》中所要回答的終極問題。

東浩紀的回答是,在後現代狀況下,人們最終會以「御宅族」的姿態繼續活下去。這不是說所有人都會變成喜歡ACG的阿宅,而是說,御宅族認知、思考與評價生活的方式,最終將成為一般人組織生活的典型方式。當然,一般人不會活得像御宅族那麼「極端」;但倒過來說,其實正是因為御宅族活得最為「極端」,御宅族才能最為清楚的展現出後現代生活的特徵。

那麼,所謂「御宅族所展現出來的後現代生活的特徵」,究竟是什麼呢?首要的特徵是「資料庫」取代了「大敘事」。如前所述,大敘事是一種合理化、正當化總體社會歷史的理念與想法。其運作方式通常是由一些簡單的原則(如「自由主義」、「階級鬥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發,來一步步推演出能引領社會生活各面向的指導性原則。換言之,大敘事是一種對歷史、社會生活秩序與自我認同來說,都具有內在整合性的思想體系。相對於此,資料庫的首要特徵則在於其「鬆散性」,只要模模糊糊的符合某些最低的標準,資料就能被加進資料庫中,就算是在內容、立論上實質矛盾的資料也行(想想妹系和姐系的戰爭,又或是CP的攻守互換問題)。而對於東浩紀來說,從御宅創作中所浮現的各種「萌屬性」,就構成了這麼一座所有御宅創作共同參照的資料庫。要加入萌屬性資料庫,其唯一資格限制在於「要受到一定數量的御宅喜愛與談論」、「要在御宅市場上成功」。然而,由於人的喜好與慾望是紛雜的,因此,萌屬性資料庫內的資料,也就必定是一群鬆散、混雜的作品特性的集合。儘管在特定的萌屬性之間,一定可以找出更多共同性質;但無論如何,已經不可能從一個基本理念或原則出發,就將所有萌屬性串連、整合在一起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後現代社會的模型:在後現代社會裡,社會的組織軸心已經轉變成「資料庫」了,社會還是存在,但人與人之間的聚合只能是局部的;從整體看來,社會組織模式則是鬆散的,到處存在著潛在的矛盾與混亂。

東浩紀並沒有正面回答「社會的組織軸線,如何可能從『大敘事』轉變成『資料庫』?」的問題。但若從他大幅引用黑格爾哲學研究者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 1902–1968)的學說並加以討論這點來看,至少可以認定,資料庫模式的崛起,與二次戰後高度發達的消費資本主義有密切的關係。從黑格爾哲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歷史只能是一種在理念性鬥爭中演化的歷史。然而在二次大戰後,一些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步入了經濟快速發展、國內政治與社會形勢相對安定的歷史時期。因此,在這些社會中 — 或者,至少是對這些社會中的特定族群而言,構成人類歷史進展動力的理念性鬥爭,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消失了。在書中,東浩紀以下述方式詮釋科耶夫對戰後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判斷:

人類為了要有人性,就一定要有否定周遭環境的行動。換句話說,就是必須和大自然鬥爭。相較之下所謂的動物,總是配合著自然生存。因此,戰後的美國被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包圍,或者隨著媒體起舞改變行為的消費社會,在他的用語來講,與其說是人類,還不如稱之為「動物」。(pp. 103)

換言之,從科耶夫的觀點看,在鬥爭消弭的消費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似乎變成一種受到需求指引,以類似「動物」的姿態活著的生物。然而,這又與資料庫模式的崛起有何關係呢?一句話:資料庫模式是一種最能夠適應於動物化的消費者的,高度發展的消費主義型態。在一個動物化的社會當中,用「資料庫」模式來創作商品,才是最有效率,又能快速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作法。以御宅創作為例,現在,要作出一個上得了檯面的御宅創作,不再需要設定出一大堆複雜的世界觀、技術與歷史年表 — 反正在大敘事崩毀的狀況下,大部份人對此種「偽造的大敘事」根本毫無興趣。只要把御宅資料庫裡面的萌元素巧妙的拼湊一番,搭配上一定的製作水準(畫面、音樂、配音、劇情編寫等),即可快速出貨,買賣雙方皆大歡喜。這邊唯一要注意的是,在資料庫模式下,御宅族可不是被動的消費者。相反的,唯有作為集體的御宅消費者,能夠決定什麼樣的元素能進入御宅資料庫 — 那些有梗的、受大家談論與喜愛的,能夠大賣的元素。簡言之,御宅族是御宅資料庫的主動守門人:他們試圖確保御宅資料庫的內容,能夠忠實反映出他們的御宅趣味、持續的為他們的御宅趣味服務。

在此,我要暫時打住對御宅文化的考察,先回頭來面對東浩紀的終極問題,即:在大敘事崩毀的狀況下,人們會如何組織自己的生命?一個暫時的解答是,在大敘事崩毀,也就是人們失去了對整體性的生命組織原則的信仰或依賴之後,人們最有可能沿著「動物化」的路線發展,藉著不斷追求消費與需求滿足,來組織自己的生命。在這種狀況下,社會組織也隨之演化,「資料庫」這種更有效率的消費主義模式隨之崛起。在消費者充分參與的狀況下,資料庫將能不斷創造出能夠有效滿足需求的商品與服務,並同時持續更新自身的內容。儘管資料庫不能給出整合性的生命組織原則,但至少能夠持續的餵養需求與慾望。

御宅評論的意義

那麼,在這種社會狀況下,御宅評論又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認為御宅評論的意義,就在於「給個說法」。

而所謂「給個說法」,其真正的意義則是「試圖重新組織自己的生命」。

此話怎講?總結前述討論我們知道,東浩紀認為,御宅族在後現代狀況中,已經成為一種沉溺於高度消費主義中的「資料庫動物」。推動御宅文化的動力來源,是御宅族群體中紛雜多變的消費需求與欲望;而其制度基礎,則是發展完備的御宅創作產業與不斷更新的萌屬性資料庫。在御宅文化中,我們看到慾望與消費的高速發展,創作商品的手法與技術不斷翻新,但對於參與這個體系的「人」來說,我們卻看不到有對應程度的成長。

這種局面之所以能成立,由東浩紀所引用的哲學觀點來看,其原因可能是理念性鬥爭的消失,也可能是目的論歷史敘事「大敘事」的崩潰。雖然這兩種看法具體來說不同,但卻有一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在後現代「資料庫動物」的活動中,沒有「整合性的生命組織原則」的發展空間。消費與欲望,本質上都是變化快速、容易自我矛盾、甚至是轉瞬即逝的東西。若無法把這些紛雜的經驗整合在一起,則人們根本形成不了一個清楚的生命風格,更遑論在其上能有所開展與成長了。然而,在資料庫消費體系中,根本不存在著能夠進行經驗整合與反思的制度空間及餘裕;而御宅族作為消費與欲望強度特別強的一個族群,受到這種資料庫消費體系的特性影響的程度,又比其他人更為深刻。也因此,御宅族群體的變化與成長幅度不大的現象,看來也就特別顯眼(當然,相較於一般人來說御宅族本來就很顯眼也是原因之一)。

在這種狀況下,「給個說法」的評論活動的重要性,也就因此變得清楚。如同我們在導言中所述:「寫作評論必須跟作品對話,也必須跟自己與圍繞著自己的現實對話。因此,書寫評論的最大收穫,就是在變得更了解作品的同時,也能更為了解自己與自己身處的世界。」這段看起來平淡無味的文字,放入此處的討論脈絡,將引申出比當初深刻許多的意義:一言以蔽之,寫作評論是一種組織自我生命經驗的活動。在寫作評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細查自己對作品的看法,並將這種看法與過去累積下來的知識、思考方式、偏好、與情感交融整合,才能提得出「自己」的意見。進一步,這種意見還必須要以具有內在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在架構論述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先梳理自己過去隨意而雜亂無章的知識與看法,提高自己思考的統合程度,才能夠以有邏輯的方式「提得出」自己的意見。總言之,在思考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將把那些未經反省的經驗統合進自己的生命敘事之中 — 或者,換個方式來說,我們被逼得要提出一個整合性的生命敘事,來吸納這些未經反省的經驗。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寫作評論,其實就是一種隱然的建構生命敘事的行為。

當然,此處我們不能犯下學究主義的謬誤。不寫評論、不為自己的喜好與想法「給一個說法」,並不代表「不能組織自己的生命經驗」。事實上,對於「組織生命經驗」這種隱微活動來說,說總是比作還要困難。從組織經驗到書寫口述,中間夾雜著太多的混雜變項,我們不能假設若有達成前者,就必能完成後者。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相信,將感想與想法表述出來,仍有它無可替代的優點:首先是能夠讓人以一種更有邏輯的方式來梳理自己的經驗,這在前面已有討論。另一個優點則是下面的討論課題: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溝通,甚至建立討論社群。

說到底,自己的生命經驗不是終究是對自己有意義就好,跟別人溝通很重要嗎?這種質疑當然沒錯。但是,若能拓寬並深化自己的生命經驗,那不是也很好嗎?為了達成生命經驗的拓寬與深化,我們可以期待時間或資歷(即生命經驗的自我積累)的作用。但那終究都是自己的經驗,終究有其限界。我們很難知道,對於同一件事來說,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與看法,世界有沒有不同的面貌?與別人溝通,就能打破這種侷限。當然,我們沒有天真到預設到所有的溝通都是有效溝通。但只要有一定量的人參與評論社群、使得社群內的觀點達到具有一定程度的豐富性,那麼,不論是評論者還是觀眾,在不同的想法激盪下,所有人都將能對作品、對形塑自己的社會、以及對自己的生命經驗有更多的體悟。

代結論:後現代狀況中的御宅評論

御宅評論的意義講完了,是時候把御宅評論放回《動物化的後現代》了。 看起來,御宅評論的確是一種在大敘事消亡的後現代狀況中,能夠使御宅族重新組織自己的生命敘事、建立自我生命風格的有效作法。然而,為什麼在《動物化的後現代》中,東浩紀絲毫沒有論及評論的可能性?一種直觀的解釋是,因為御宅評論是一種只有及少數人才會涉及的活動,閱聽眾本來就少,創作者更是鳳毛麟角,根本沒有影響力。這大抵沒錯。不過,我們可以應用東浩紀的討論,給「忽視御宅評論」的論述選擇提出另一番哲學詮釋:之所以不需要認真看待御宅評論,是因為御宅評論不過就是一種科耶夫說的「清高主義」的行為罷了,不具有理論上的重要性。

科耶夫所謂的「清高主義」概念,根據東浩紀所述,指的是一種「即使沒有任何實質理由去否定身處的環境,依舊按照『形式化的價值』這樣的行為模式去否定它(按:即環境)」的行為模式。由於清高主義者的行為不是被環境、需求與欲望所牽引,清高主義者並不是「動物化」的人。然而,由於他們所拗執堅持的、那些由特定形式價值所指導的行動,已經不再具有推動歷史進展的能力了(即:理念性鬥爭活動已經消失,「歷史已經終結」);因此,他們的行為從總體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並無「任何實質理由」,不過是種自命清高的裝模作樣罷了。若把這種「清高主義」概念套用在後現代的御宅族與御宅評論上,其意涵就會是:儘管在「資料庫式消費主義」已成為主流行動模式的當代御宅文化中,已經不存在什麼必須提出御宅評論的實質理由了,但還是會有人試圖提出一些「無法推動御宅文化進展」的御宅評論。從這種角度看看,御宅評論的確是種沒什麼意義的「清高主義」行為。

然而,作為一個御宅評論團體,我們必須對此種從「總體社會歷史」的角度出發來評判一切的狹隘哲學觀點,提出嚴正的抗議。我們要大聲疾呼:清高主義有什麼不好!御宅評論沒錯,錯的是世界!就算御宅評論很難在整體的御宅文化中掀起革命性變革,但至少,它能夠梳理御宅族紛雜混亂的消費體驗與思考,使其更具秩序性與統合性。有了這種思想自我組織的基礎,御宅族就能夠以一種比「動物化」更均衡的方式,來享受御宅文化創作。在這種狀況下,不只御宅族能夠比以前更為深入、全面、也更有意識的享受御宅創作中的深刻與迷人之處;在持續不斷的反思與組織自己的御宅經驗的過程中,御宅族自己的生命敘事,也可能變得更加穩定而有條理,因此開展出進一步發展與演化的可能。

總言之,就算從總體社會歷史的角度看,御宅評論可能已經失去了推動歷史進展的意義;但作為一個一個個別的生命、個別的御宅,我們還是要想辦法在這個理念、或甚至連意義都已經荒蕪的世界活下去。也因此,「要怎麼活下去?」,就成為了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在這點上,我們與東浩紀的判斷有著關鍵性的決裂:在個體、甚至是(小於社會的)社群的意義上,動物化並不是宿命,而是一種選擇。因此,後現代的御宅族是要活得像是由環境與需求牽引、缺乏反思能力的動物;還是要辛苦的倚賴著清高主義,勉勉強強的活得像是個能夠維持自我意識、思想與生命經驗的統合性的「人」?我們的選擇,顯然已經很清楚了。

參考資料:

東浩紀(二○一二〔二○○一〕),《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台北:大藝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