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七八~!物聯網動起來!

Jared Chung
SoftChef Blog_CN
Published in
8 min readAug 30, 2019

--

Photo by Israel França from Pexels

你喜歡運動嗎?是跑步、打籃球還是排球?

會去現場看比賽嗎?

運動產業因為物聯網正在快速改變。

物聯網正在改變人們如何參與他們喜愛的運動,對象從個人、職業選手、教練、產業經營者,甚至只觀賞不運動的人類。

透過物聯網,我們變得更有效率地達成運動目標;職業選手取得更佳成績、更安全的競技過程;教練從採集的數據中更有效反饋給選手提升表現;產業經營者整合場館,提供即時數據,整合硬體與軟體提升觀賽體驗,形成球團、教練、球員、粉絲的緊密網絡。

在這些物聯網應用中,有不同角色,各自負責不同的任務。

運動產業中的物聯網應用

Nike 讓你跑得更快、更遠

如果你喜歡跑步,也許會安裝有上千萬使用者的Nike Run Club App,對於你跑步的日常這是再正常不過了:記錄這次跑步、與心律手環一起使用、透過社群分享跑果。

這是一個經典的IoT實現:

手機搜集你跑動的距離、時間、經緯度,同時與穿戴裝置連線形成一個小型網絡,裝置資料同步到手機後,將前述資料透過WiFi或4G網路傳送到遠端,將跑動數據圖像化最後呈現在App,你便了解是否滿意自己跑步的表現。

讓Steve Nash跟Apple HomeCourt App教你打籃球

如果你喜歡打籃球,也許可以試試Apple 的手機App HomeCourt,它想要當你的籃球教練。透過它,你看到這一次的投射練習中,你的油漆區準度有6成以上、籃框左側底角三分命中率不佳、跳投隨著出手次數越多,結果手軸角度越來越大。

試著理解這個情境:

手機鏡頭錄下你的籃球動作後,將影片傳送到遠端,經過若干分析,最後重新將影片轉換成數據或圖像呈現在手機上,這些從你動作收集來的資料幫助你探究如何訓練地更有效率並改善動作。

MEET THE BALL WITH A BRAIN

當NY Jets探花Sam Darnold拿起球的那一刻開始,他的教練便開始仔細觀察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步法、極短時間內的目標決策、傳球的姿勢、準確度、球的轉速、抵達時間等;動作完成後,Sam Darnold回到教練身邊尋求回饋。

過往四分衛與教練們在訓練時透過肉眼與經驗來辨識這些指標,但訓練若由運動大廠Wilson推出的Wilson X Connected Football來做,事情就會變得很不一樣了。這顆“有大腦的球”被賦予產生數據指標的能力,讓教練在指導球員的過程更科學化,選手從數據中調整訓練方針。

我們再試著用IoT的角度理解:

當球被Sam Darnold拿起,放在球裡面的感測器便開始收集資料,以特定連線方式將數據傳輸到遠端,經過分析後,將數據返還呈現給選手與教練,他們便知道在開季前要改善些什麼。

Photo by KeithJJ from pixabay

EuroLeague, cameras in arenas, sensor-laden smart shirts and fans

歐洲籃球聯賽在今年提出讓球員們在比賽中穿上鑲有感測器的球衣,提供球員即時數據給籃球迷。

球迷可以透過特定手機App,看到即時的比賽數據,提升觀賽時的體驗;同時佈建在場館中的裝置即時提供比賽內容剪輯,還有攝影機可以捕捉球迷的觀賽情緒供球團製作到位的行銷計畫。

與前述幾個例子相似,我們已經可以想像,當球員穿上具有感測器的球衣開始比賽,shot attempts、PER等數據即將被上傳、儲存,接著資料轉換成球員、粉絲關心的格式、圖表呈現在App上,讓球團、球員、粉絲產生更緊密的互動。

物聯網應用的組成

在上述例子中,很難忽視行動裝置的存在:

可以透過本身硬體配置如相機、感測器產生資料,也具備傳輸資料的能力,更不用說可以呈現分析後的價值給服務使用者。

換言之,行動裝置在物聯網應用中可以身兼數職,既可以與使用者互動產生資料,也可以呈現服務價值給使用者。

但讓我們再看一次上述提到的Wilson X Connected Football,案例中並沒有著墨太多關於行動裝置的部分,其原因在於數據由運動員與球產生。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物聯網應用中,我們可以透過不同設備產生我們在乎的數據。

有了數據後,必須進一步處理這些資料,因此必須透過若干種方式將數據傳輸到“遠端”等待處理;“遠端”,其實就是處理資料的地方,可能是業者私有的解決方案或是公有雲如Amazon、Google等等,這些公有雲服務商以強大的儲存體、拓展性、數據分析工具等不同面向吸引各業者。

原始資料的轉化分析完成後,以最貼近使用者的方式呈現該服務的價值,以“有大腦的球”來說,即是四分衛與教練在乎的動作數據指標;以歐洲籃球聯盟來說,則是粉絲得到場上球員即時數據。

概括地說,物聯網應用的組成有:數據生產者、雲服務、數據消費者。

我們再來看看更大型場域的IoT應用,Intel在Smart Stadium 的解決方案:

https://www.intel.com/content/dam/www/public/us/en/documents/solution-briefs/iot-smart-stadiums-brief.pdf

可以看到Smart Stadium solution必須整合:場館電子看板、通訊傳輸模組、售票、POS、停車場等系統。

除了各個系統整合以外,還必須克服可靠的連線問題,讓多個系統中的設備與雲能夠正常運作。

https://www.intel.com/content/dam/www/public/us/en/documents/solution-briefs/iot-smart-stadiums-brief.pdf

從Figure 2.架構圖來看,其與我們在前一個段落的描述一致:

物聯網應用的角色有:數據生產者、雲服務、數據消費者

數據產生者

可能是不同種類、不同通訊方式的裝置,比如賽場上用來捕捉球迷情緒的攝影機與禮品店中打出球衣特價訊號的低功耗藍牙裝置,以及球迷上傳觀賽貼文的手機等;

雲服務

提供儲存及資料分析、運用的解決方案,像是軟體巨擘Amazon、Google等;也有可能不透過這些公司,由應用業者自身提供私有的架構

數據消費者

物聯網應用的提供對象,透過某種“媒介”提供給使用者,可能是穿戴式裝置、個人電腦、行動裝置甚至是電子告示板。

在這些媒介中,行動裝置其運算能力與顯示介面比穿戴式裝置更好、可攜帶性比個人電腦高,內建若干感測器與鏡頭,也有數種通訊方式如行動網路、WiFi、藍芽等,既可以作為數據的產生者也可以是數據的消費者。

物聯網應用中還有不可或缺的要素,像是通訊協定、連線安全等,這邊我們關注應用本身。
未來有機會會在其他篇幅中談到。

回到Smart Stadium solution,在這個複雜的IoT應用中,我們舉提升球迷體驗為例,我們來看看Deloitte的報告:

可以看到上圖,場館系統推動各種提升體驗的行動中,行動裝置仍是作為數據消費者的有力媒介,是使用者接觸、反饋物聯網應用的首選。

2019的現在,人們還是非常仰賴行動裝置接觸科技服務,在下一代革新的“媒介”來臨之前,App在展現物聯網應用的服務價值上有相當不錯的發揮空間。

下個篇章,將聚焦在這些被提及的物聯網App、IoT App上:

IoT App 跟一般App有什麼不一樣?開發過程會遇到什麼挑戰?如何開發一個IoT App?

軟領科技會以過去建構出不同產業的IoT App的經驗,接續與大家分享。

我是軟領科技的Android developer,歡迎來信交流、指正。

jaredchung@softchef.com

資料來源:

https://www.euroleaguebasketball.net/euroleague-basketball/news/i/8oe3vm5lb6vhua96/euroleague-and-heed-launch-revolutionary-new-way-for-fans-to-experience-games

https://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tte/us/Documents/consumer-business/us-cb-internet-of-things-sports.pdf

https://www.intel.com/content/dam/www/public/us/en/documents/solution-briefs/iot-smart-stadiums-brief.pdf

--

--